APP下载

“雪龙”南极历险记

2014-07-23马志飞

少年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雪龙破冰船浮冰

马志飞

考胜利归来之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一艘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服役以来,有20年的“工龄”,如今已是功勋卓著,参加过多次赴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更是身手不凡,成功穿越了北极航道,还走通了最难的中央航道。

而今年的“雪龙号”归来,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在这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成功经受了一次南极大营救。

那是在2013年12月底,中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满载着科考仪器、补给和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正在南极洲附近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打破了寂静。

求救信号

“报告船长:我船接到信号,离此600多海里有一艘俄罗斯客船遭到浮冰围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请求我方支援!”船员镇定地向领导汇报。

船长紧急召集大家商议,最后果断做出决定:改变计划航线,推迟科考计划,火速前往出事地点,救援被困船只!

事故分析

经过进一步的联系,“雪龙号”查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艘俄罗斯客船,名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以前这艘科考船一直游弋在太平洋海域,从未到达过南极或北极,没想到这次它居然深入险境。它载有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科考队及多国游客,共计74人,前往大洋洲与南极洲之间的麦夸里岛。

不料,到了原本应该庆祝圣诞节的前夜12月24日,该船竟然遭遇了危险。因为天气突然变化,“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洲附近被厚厚的海冰围困了,仿佛粘在蜘蛛网上的“猎物”,一动不能动。南极洲因为气温低,海洋上漂浮着大量的浮冰。这种浮冰又称流冰,能自由漂浮于海面,随风和海流漂移,体积较大的即为冰山。当船航行时,在浮冰的冲击下,船体容易被撞漏,引发海上事故;如果有船在冰区空载航行,因为船底阀门距海冰面较近,易被海冰“堵塞”,往往会造成主机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船被困。

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了船上的游客。船长基谢廖夫安抚大家不要慌乱,命令下属检查船体。但没想到,由于受到浮冰的挤压,该船外壳竟然出现了一条裂缝。这一发现如同一声惊雷,令大家忐忑不安,议论纷纷:“难道我们的船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吗?”

幸好,在船长的指挥下,船员们及时将裂缝焊接,暂时减轻了威胁。船长想尽了办法试图挣脱浮冰的围困,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船长向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兵。然而,由于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开始搜寻在被困船只附近活动的其他船只,并发信求援。就在这时,中国的“雪龙号”收到了信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雪龙号”决定改变原计划的航线,推迟科考计划,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救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全力配合“雪龙号”组织实施救援。

冒险营救

面对如此灾难,我们该如何营救呢?按照救援专家的思路,通常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救人要紧,利用直升机把船上的人员接回来;第二种,连人带船一起救,用破冰船前方开路,被困船紧随其后,一起冲出浮冰区。显然,第一种方案简单易行,但这只是迫不得已时才会选择的方案,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还是尽量帮助人和船一起解困。

但是,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号”破冰能力有限,只能打破厚度小于1.2米的浮冰前行。破冰船的破冰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连续破冰法”,也就是说利用船体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的冲击力把冰层劈开撞碎,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冰层小于1.5米厚时;另一种是重力破冰法,即利用船体自身的重量把浮冰压碎,这需要开足马力,先把船首的压水舱排空,然后把船尾的压水舱注满水,待船首翘起之后冲上冰面,然后再排空船尾压水舱,灌满船首压水舱,从而可以压碎冰面。由此可见,破冰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雪龙号”的航速只有1.5节*,历经50多个小时的艰难前行,终于在27日抵达遇险船附近的密集浮冰区。当“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被困的科学家和游客远远地看到“雪龙号”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都欢呼了起来。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恶劣,围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冰层太厚,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米,远远超出“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因此“雪龙号”只能停在距离被困船只仅仅6海里的地方等待时机。随后赶来救援的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同样无能为力。

几天之后,大家一直等待的救援时机仍未出现,天气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救人要紧!“雪龙号”出动“雪鹰12”直升机,连续折返6次,将被困游客52人首先转移到澳大利亚破冰船上。然后,待到风向变了,把聚拢的海冰吹开,再展开下一步的救援。

“雪龙”遇险

没想到,在救援的过程中,“雪龙号”竟然也遭遇不测。

当游客已经被转移之后,“雪龙号”并没有调转船头离开而是仍然不畏艰险,想方设法援救被困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不料错过了离开的好天气。在短短的一夜之间,骤变的天气带来了一座长约1千米、厚达4米的大冰山,距离“雪龙号”最近的时候只有1.2海里,堵住了它的撤退航道!

“雪龙号”被困,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接力营救

看到这种情况,澳大利亚海事局立刻要求美国的“北极星号”前往南极救援。“北极星号”破冰船隶属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能力较强,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如果用倒车冲击法,可破6米厚冰,破冰能力世界最强。

1月5日,南极大营救的接力棒传到了美国人的手中,“北极星号”从澳大利亚出发,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与此同时,“雪龙号”也在奋力自救。在它的周围是大块的浮冰,它刚刚将浮冰压成碎块,被风吹来的浮冰就像凶猛的敌人一样,又立即占领空出的水域,一次又一次地破冰,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围堵。后来在偏西风的帮助下,浮冰区发生了断裂、扩散和漂移。“雪龙号”用尽全身力量的一次猛烈撞击,劈开了船头的冰面,开辟了一条水道,终于凭借自身努力,在1月7日的下午5点多成功突出重围。更可喜的是,就在这同一天,“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也成功脱险。

考胜利归来之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一艘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服役以来,有20年的“工龄”,如今已是功勋卓著,参加过多次赴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更是身手不凡,成功穿越了北极航道,还走通了最难的中央航道。

而今年的“雪龙号”归来,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在这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成功经受了一次南极大营救。

那是在2013年12月底,中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满载着科考仪器、补给和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正在南极洲附近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打破了寂静。

求救信号

“报告船长:我船接到信号,离此600多海里有一艘俄罗斯客船遭到浮冰围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请求我方支援!”船员镇定地向领导汇报。

船长紧急召集大家商议,最后果断做出决定:改变计划航线,推迟科考计划,火速前往出事地点,救援被困船只!

事故分析

经过进一步的联系,“雪龙号”查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艘俄罗斯客船,名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以前这艘科考船一直游弋在太平洋海域,从未到达过南极或北极,没想到这次它居然深入险境。它载有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科考队及多国游客,共计74人,前往大洋洲与南极洲之间的麦夸里岛。

不料,到了原本应该庆祝圣诞节的前夜12月24日,该船竟然遭遇了危险。因为天气突然变化,“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洲附近被厚厚的海冰围困了,仿佛粘在蜘蛛网上的“猎物”,一动不能动。南极洲因为气温低,海洋上漂浮着大量的浮冰。这种浮冰又称流冰,能自由漂浮于海面,随风和海流漂移,体积较大的即为冰山。当船航行时,在浮冰的冲击下,船体容易被撞漏,引发海上事故;如果有船在冰区空载航行,因为船底阀门距海冰面较近,易被海冰“堵塞”,往往会造成主机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船被困。

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了船上的游客。船长基谢廖夫安抚大家不要慌乱,命令下属检查船体。但没想到,由于受到浮冰的挤压,该船外壳竟然出现了一条裂缝。这一发现如同一声惊雷,令大家忐忑不安,议论纷纷:“难道我们的船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吗?”

幸好,在船长的指挥下,船员们及时将裂缝焊接,暂时减轻了威胁。船长想尽了办法试图挣脱浮冰的围困,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船长向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兵。然而,由于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开始搜寻在被困船只附近活动的其他船只,并发信求援。就在这时,中国的“雪龙号”收到了信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雪龙号”决定改变原计划的航线,推迟科考计划,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救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全力配合“雪龙号”组织实施救援。

冒险营救

面对如此灾难,我们该如何营救呢?按照救援专家的思路,通常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救人要紧,利用直升机把船上的人员接回来;第二种,连人带船一起救,用破冰船前方开路,被困船紧随其后,一起冲出浮冰区。显然,第一种方案简单易行,但这只是迫不得已时才会选择的方案,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还是尽量帮助人和船一起解困。

但是,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号”破冰能力有限,只能打破厚度小于1.2米的浮冰前行。破冰船的破冰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连续破冰法”,也就是说利用船体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的冲击力把冰层劈开撞碎,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冰层小于1.5米厚时;另一种是重力破冰法,即利用船体自身的重量把浮冰压碎,这需要开足马力,先把船首的压水舱排空,然后把船尾的压水舱注满水,待船首翘起之后冲上冰面,然后再排空船尾压水舱,灌满船首压水舱,从而可以压碎冰面。由此可见,破冰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雪龙号”的航速只有1.5节*,历经50多个小时的艰难前行,终于在27日抵达遇险船附近的密集浮冰区。当“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被困的科学家和游客远远地看到“雪龙号”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都欢呼了起来。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恶劣,围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冰层太厚,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米,远远超出“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因此“雪龙号”只能停在距离被困船只仅仅6海里的地方等待时机。随后赶来救援的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同样无能为力。

几天之后,大家一直等待的救援时机仍未出现,天气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救人要紧!“雪龙号”出动“雪鹰12”直升机,连续折返6次,将被困游客52人首先转移到澳大利亚破冰船上。然后,待到风向变了,把聚拢的海冰吹开,再展开下一步的救援。

“雪龙”遇险

没想到,在救援的过程中,“雪龙号”竟然也遭遇不测。

当游客已经被转移之后,“雪龙号”并没有调转船头离开而是仍然不畏艰险,想方设法援救被困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不料错过了离开的好天气。在短短的一夜之间,骤变的天气带来了一座长约1千米、厚达4米的大冰山,距离“雪龙号”最近的时候只有1.2海里,堵住了它的撤退航道!

“雪龙号”被困,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接力营救

看到这种情况,澳大利亚海事局立刻要求美国的“北极星号”前往南极救援。“北极星号”破冰船隶属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能力较强,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如果用倒车冲击法,可破6米厚冰,破冰能力世界最强。

1月5日,南极大营救的接力棒传到了美国人的手中,“北极星号”从澳大利亚出发,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与此同时,“雪龙号”也在奋力自救。在它的周围是大块的浮冰,它刚刚将浮冰压成碎块,被风吹来的浮冰就像凶猛的敌人一样,又立即占领空出的水域,一次又一次地破冰,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围堵。后来在偏西风的帮助下,浮冰区发生了断裂、扩散和漂移。“雪龙号”用尽全身力量的一次猛烈撞击,劈开了船头的冰面,开辟了一条水道,终于凭借自身努力,在1月7日的下午5点多成功突出重围。更可喜的是,就在这同一天,“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也成功脱险。

考胜利归来之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一艘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服役以来,有20年的“工龄”,如今已是功勋卓著,参加过多次赴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更是身手不凡,成功穿越了北极航道,还走通了最难的中央航道。

而今年的“雪龙号”归来,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在这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成功经受了一次南极大营救。

那是在2013年12月底,中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满载着科考仪器、补给和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正在南极洲附近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打破了寂静。

求救信号

“报告船长:我船接到信号,离此600多海里有一艘俄罗斯客船遭到浮冰围困,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请求我方支援!”船员镇定地向领导汇报。

船长紧急召集大家商议,最后果断做出决定:改变计划航线,推迟科考计划,火速前往出事地点,救援被困船只!

事故分析

经过进一步的联系,“雪龙号”查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艘俄罗斯客船,名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以前这艘科考船一直游弋在太平洋海域,从未到达过南极或北极,没想到这次它居然深入险境。它载有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科考队及多国游客,共计74人,前往大洋洲与南极洲之间的麦夸里岛。

不料,到了原本应该庆祝圣诞节的前夜12月24日,该船竟然遭遇了危险。因为天气突然变化,“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洲附近被厚厚的海冰围困了,仿佛粘在蜘蛛网上的“猎物”,一动不能动。南极洲因为气温低,海洋上漂浮着大量的浮冰。这种浮冰又称流冰,能自由漂浮于海面,随风和海流漂移,体积较大的即为冰山。当船航行时,在浮冰的冲击下,船体容易被撞漏,引发海上事故;如果有船在冰区空载航行,因为船底阀门距海冰面较近,易被海冰“堵塞”,往往会造成主机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船被困。

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了船上的游客。船长基谢廖夫安抚大家不要慌乱,命令下属检查船体。但没想到,由于受到浮冰的挤压,该船外壳竟然出现了一条裂缝。这一发现如同一声惊雷,令大家忐忑不安,议论纷纷:“难道我们的船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吗?”

幸好,在船长的指挥下,船员们及时将裂缝焊接,暂时减轻了威胁。船长想尽了办法试图挣脱浮冰的围困,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船长向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援兵。然而,由于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开始搜寻在被困船只附近活动的其他船只,并发信求援。就在这时,中国的“雪龙号”收到了信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雪龙号”决定改变原计划的航线,推迟科考计划,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救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成立了应急指挥小组,全力配合“雪龙号”组织实施救援。

冒险营救

面对如此灾难,我们该如何营救呢?按照救援专家的思路,通常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救人要紧,利用直升机把船上的人员接回来;第二种,连人带船一起救,用破冰船前方开路,被困船紧随其后,一起冲出浮冰区。显然,第一种方案简单易行,但这只是迫不得已时才会选择的方案,只要有一线希望大家还是尽量帮助人和船一起解困。

但是,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号”破冰能力有限,只能打破厚度小于1.2米的浮冰前行。破冰船的破冰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连续破冰法”,也就是说利用船体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的冲击力把冰层劈开撞碎,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冰层小于1.5米厚时;另一种是重力破冰法,即利用船体自身的重量把浮冰压碎,这需要开足马力,先把船首的压水舱排空,然后把船尾的压水舱注满水,待船首翘起之后冲上冰面,然后再排空船尾压水舱,灌满船首压水舱,从而可以压碎冰面。由此可见,破冰前进速度十分缓慢。

“雪龙号”的航速只有1.5节*,历经50多个小时的艰难前行,终于在27日抵达遇险船附近的密集浮冰区。当“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被困的科学家和游客远远地看到“雪龙号”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都欢呼了起来。

遗憾的是,由于天气恶劣,围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冰层太厚,最厚的地方达到了4米,远远超出“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因此“雪龙号”只能停在距离被困船只仅仅6海里的地方等待时机。随后赶来救援的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同样无能为力。

几天之后,大家一直等待的救援时机仍未出现,天气不见好转。无奈之下,救人要紧!“雪龙号”出动“雪鹰12”直升机,连续折返6次,将被困游客52人首先转移到澳大利亚破冰船上。然后,待到风向变了,把聚拢的海冰吹开,再展开下一步的救援。

“雪龙”遇险

没想到,在救援的过程中,“雪龙号”竟然也遭遇不测。

当游客已经被转移之后,“雪龙号”并没有调转船头离开而是仍然不畏艰险,想方设法援救被困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不料错过了离开的好天气。在短短的一夜之间,骤变的天气带来了一座长约1千米、厚达4米的大冰山,距离“雪龙号”最近的时候只有1.2海里,堵住了它的撤退航道!

“雪龙号”被困,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接力营救

看到这种情况,澳大利亚海事局立刻要求美国的“北极星号”前往南极救援。“北极星号”破冰船隶属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能力较强,能以3节航速连续破1.8米厚冰,如果用倒车冲击法,可破6米厚冰,破冰能力世界最强。

1月5日,南极大营救的接力棒传到了美国人的手中,“北极星号”从澳大利亚出发,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与此同时,“雪龙号”也在奋力自救。在它的周围是大块的浮冰,它刚刚将浮冰压成碎块,被风吹来的浮冰就像凶猛的敌人一样,又立即占领空出的水域,一次又一次地破冰,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围堵。后来在偏西风的帮助下,浮冰区发生了断裂、扩散和漂移。“雪龙号”用尽全身力量的一次猛烈撞击,劈开了船头的冰面,开辟了一条水道,终于凭借自身努力,在1月7日的下午5点多成功突出重围。更可喜的是,就在这同一天,“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也成功脱险。

猜你喜欢

雪龙破冰船浮冰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雪龙2 号十成冰拖曳作业
Pollution reaches new height 污染到达新高度
世界最大破冰船
破冰船推进功率与破冰能力的匹配性分析
壮哉雪龙号
原子破冰船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冰水两相流中浮冰运动特性研究
独角鲸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