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

2014-07-18吴玉凤杨宗亮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弱势强势主义

⊙吴玉凤 杨宗亮[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昆明 650500]

作 者:吴玉凤,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学2011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民族社会的发展关系;杨宗亮,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变迁、壮侗语民族历史与文化。

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是在不同时期提出来的文化主张,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两种文化现象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并且随着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民族同化现象和多元文化现象产生出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关系。

一、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的关系

1.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在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历史更替和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多民族间关系的调整和重组,同样必然会产生民族同化的现象。关于民族同化的定义,列宁认为“同化的问题,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同样《辞海》中也有相似的解释,“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失去民族特点而同化成为另一个民族。”

2.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的关系 民族同化可分为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当然在这两种同化中,自然同化是历史的主流。强制同化通常是征服民族、统治阶级借助于暴力和强制手段进行的同化,这也是历史上民族压迫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当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时,征服民族往往会强制被征服民族放弃自己的风俗、语言和文化等,使被征服民族的自我特性消失或者淡化,从而达到同化被征服民族的目的,便于自己的统治。自然同化则“是在长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落后民族受先进民族影响,自然改变本民族的特点,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自然同化往往是通过强势民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使弱势民族自愿选择强势民族的先进成分,主动吸收和学习。那么关于民族同化中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关系形式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强势民族强制同化弱势民族,弱势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同化强势民族。以历史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为例,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汉族所掌握的冶铁、铸造、养蚕、缫丝、牛耕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入西域,还有其典章制度、乐器如古琴等进入西域,同时西域的乐器如胡角、横吹等也传入内地。其关系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种是弱势民族强制同化本民族,在这种强制同化情况中出现了两个阶段,首先刚开始的时候是弱势民族强制同化本民族,后来会逐渐发展为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强势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都远远超过弱势民族,弱势民族为了改变自身落后的局面,统治者采取强制措施,主动吸收强势民族的先进方面,强制本民族向强势民族进行同化。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进,强势民族势必是自然同化弱势民族,其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和吸引了弱势民族,才使弱势民族主动吸收其先进成分。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孝文帝为了改变本民族鲜卑族的落后状况,主动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吸收的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民族文化,强制本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技术,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刚开始肯定会遭到本民族的抵触和反对,但是随着改革措施的实施,人们逐渐适应并接受了汉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性。那么,汉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同化鲜卑族。其关系形式如(2)所示:

图(2)

第三种是弱势民族强制同化强势民族,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例如蒙古族作为弱势民族运用武力建立元朝,满族作为弱势民族运用暴力建立清朝,都是强制同化强势民族汉民族,进行统一管理。但是汉族并没有被其同化,相反汉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统治民族,对其产生了自然同化。其关系形式如图(3)所示:

图(3)

第四种是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历史上汉族作为强势民族,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影响着周边民族,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同化的力量。从大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看,不管是强势民族强制同化弱势民族,还是弱势民族强势同化本民族或强势民族,最终都是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因为自然同化始终是同化的主流,并且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是主流主要的表现形式。其关系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第五种是弱势民族自然同化强势民族,强势民族也自然同化弱势民族。这种特殊情况的产生必然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出现的。历史上由于战乱、移民、逃荒等原因,一部分汉人迁徙到中国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受当地民族的影响而融为当地民族当中,成为其成员。当然当地少数民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迁移汉族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等。其关系形式如图(5)所示:

图(5)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

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同化相对应,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反对文化同质和民族同化理论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弱势群体的平等性问题。

1.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 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不管哪种情况,都体现了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这样一种关系。

第一种是单个民族共同体与主流文化在认同与认异的过程中进行的交流与互动。主流文化在一个国度或一个地域范围内占据了主导的位置,无疑对单个民族共同体具有很大的辐射力度和影响力度。单个民族共同体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当然这也并不排除主流文化会受到单个民族共同体的影响。这是多元中的统一。单个民族共同体与主流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各自的认同与认异,更为重要的是相互之间得到认可,并且在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影响下,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审视着本民族的特色或与之相异的地方,同样也会适应主流文化,这是统一中的多元。

第二种是单个民族共同体之间存在的多元。单个民族共同体之间是相异的民族共同体,它们之间有着相反或相似的生活习惯、习俗和文化特性。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都会采取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是多元中的统一。但是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文化上的差异,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单个民族共同体在交流和互动之中进行着彼此之间的博弈,都想把对方吸引过来或者顺其自然地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但是民族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存在利益关系,利益是促使交流的动力和主要因素。这是统一中的多元。

第三种是个体与单个民族共同体之间存在的多元。个体与单个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多元,既包括个体与本民族之间的多元,也包括个体与外民族之间的多元。在这种比较复杂的接触当中,个体必须首先适应本民族内部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民族禁忌和宗教信仰禁忌等。保持本民族特色基本的统一。既然处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并且与其他民族的频繁接触之中,那么不可避免地就会受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环境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多元中的统一。同样个体还要保持自己作为单个个人的特点,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权衡自我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在能够让本民族接受的行为方式和范围内,让自我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这是统一中的多元。

第四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多元。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那么个体要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和其他个人进行交际和交流,和社会进行联系和接轨。同时在社会交往中由于社会中的趋同效应、模仿效应,个人根据自己面对的环境,为了达到某种一致的原因或者是减少社会压力的目的,都会出现模仿他人的趋同效应。这是多元中的统一。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一句格言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个人都有各自发展的权利和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个人都有保持自我个性的发展的自由。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交环境等不同,那么导致个人的想法、思想、行为等都会有所不同。这是统一中的多元。

2.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分析 我们不能把多元文化主义简单地理解为毫无限制和毫无章法的分散的多元。多元文化主义所强调的多元是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承认各自的差异和对方的差异,并且互相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当然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之中也会发生部分融合现象,同时也会进行部分的整合和管理。总之,多元文化主义是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下进行的多元。

三、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关系

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关系如图(6)所示:

图(6)

其对立表现在,民族同化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结果主要是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而多元文化主义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结果主要是保留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同化强调趋同,甚至有时候是过分的趋同。多元文化主义强调趋异,当然也会产生毫无章法的趋异。民族同化和多元文化主义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二者同样也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其统一表现在,民族同化虽然是消除差异,但是民族同化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适得其反的结果,越同化,反而越趋向于多元。强制同化是征服民族向被征服民族采取强制措施的,这必然会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强烈反抗,被征服民族都会竭力保持自我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征,毕竟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甘于被其他民族所统治。即使是在自然同化的情况下,不管是本民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同化还是主动进行自然同化,都会尽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的。多元文化主义虽然是保留差异,但是有时却是产生统一的效应。多元文化主义虽然强调的是多元,是多样化,但是不管是怎样程度的多元,都会在一个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我的发展。实行多元文化主义,能够增强多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既需要一个统一的环境,同时它本身也有利于营造这样一个统一的环境。

四、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相互借鉴意义

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文化主张,实质上对社会文化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多元文化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追求弱势群体的平等。多元文化主义的前提是保留差异,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个比较宽容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各个民族之间平等地发展。那么多元文化主义无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不要忽略民族同化的作用。民族同化代表着统一,其实现的前提是消除差异。所以既不要过度的民族同化,也不要过度的多元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要综合运用二者,把握和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度,使二者达到一个平衡关系。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既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和发展。

[1]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1980(1).

[4]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5]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高鉴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评析[J].世界民族,1999(4).

[8]石涵月.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0]熊锡元.民族同化问题的几点思考——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同化”条有感[M].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1).

[11]张军伟.民族同化研究综述[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12]辛普森.民族同化[C].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3]何叔涛.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弱势强势主义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强势崛起的商业,共塑城市新繁华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近光灯主义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