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内城城墙为何缺一角儿?

2014-07-18王同祯

月读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京城直角海子

◎ 王同祯

北京内城城墙为何缺一角儿?

◎ 王同祯

北京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作为陪都的辽南京至今也有一千多年。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城垣建筑甚为规整,尤其元大都城,严格按《周礼·考工记》原则建城,略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时,使规规整整的大都城改变了模样,略呈方形的内城西北残缺一角。今天当你驱车在北二环路由东向西行进时,到了积水潭再往前,就会明显感到南斜30多度,直到西直门立交桥和西二环交接,这个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

侯仁之教授曾指出是由于水面阻隔所致,无疑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所论略简。今就此问题试做以下探讨。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接着派中书右丞相徐达北伐元军,七月抵直沽,元顺帝见势不妙,北逃健德门外。八月二日,徐达填壕攀城攻入大都城内。这时的大都城,经过多次战乱,城垣残破。明军要想在这儿站稳脚跟,必须收拾残局,重整城垣及防御设施。徐达命华云龙改建大都城并决定把地广人稀的城北部弃去,缩小城区范围,重建一道北城垣。当时仓惶施工,不可能像初建时那样详细勘测和设计,只能选择困难较小易于施工的地段修筑。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从大都北垣到今北二环路之间,地旷人稀,尤其东北部几乎没有什么重要建筑物。1952年曾在雍和宫北面出土一通元代“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原立在都漕运使府门前的,说明这东西一线曾有一条河道。因此华云龙在此建城时,只要将河道稍加浚通即可成为护城河,这是符合实际规划原则的。但当城墙修到西端时,就会遇到海子北端的水面阻隔。若城墙往南移,水面更宽阔。那为什么不可以再往北移绕过海子呢?若整个北城再移,不仅西半部建筑较多,又涉及到规模宏大的元中书省旧址。据《析津志》记载:中书省“地高爽,古木层荫,与公府相为樾荫,规模宏敞壮丽”。至元二十七年(1290),中书省南迁,此处改作翰林院。《宸垣识略》记述说:“元时翰林院……其地在凤池坊北,钟楼之西”。这个地方大约就在今六铺炕滨河公园一带,为了军事需要,明军可以把民房拆掉,甚至全部埋在城下,但要想在短时间内拆掉这组宏大建筑群,是很困难的。当时的形势不允许耽搁太久,只能择易而行,沿翰林院南侧修筑。

北京城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德胜门到西直门之间的城墙是倾斜的。

那么城墙如何通过海子水面呢?“文革”期间填掉的太平湖(今地铁太平湖车辆段)也是海子一部分,和今积水潭是连在一起的。为了城垣规则整齐,城墙就得从海子北侧浅水区或枯水区正面穿过,当然基础是很不牢固的,而我们所见到的清代晚期城墙西端却是东北西南走向的,这个谜单靠史料是难以解释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在解决地貌、地矿、地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显出特殊的功能。卫星装上红外遥感监测装置,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一定深度地下的情况都可以拍成照片。根据上世纪70年代国外卫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墙基影像,又有斜角墙基影像,两墙基夹角约35至36度,正东正西墙基线正位于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东段城墙在同一纬线上,说明这里确实曾修建过城墙。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从车公庄到德外大街一线有一条地层断裂带,正好经过城西北角与那段直角边斜向相交。这段在潮软基础上修筑的城墙肯定会经常倒塌,以后屡修屡倒,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躲开这段不祥之地。在新街口外二环路口,海子有一个细脖处,在这里采取通水措施,城墙由这里转向西南沿海子南岸修筑,把海子西北端全部舍在城墙之外,作为护城河一部分,这样不仅墙基牢固,比水面留在墙内侧也更利于防守。从此西北角由直角边变成了斜角边,俯视北京城,宛如方方的棋盘被砍去一角,看上去很不顺眼,这便是大自然的威力。

(选自《旧京人物与风情》,北京燕山出版社)

猜你喜欢

北京城直角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蜈蚣井的传说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单元自测题
“凹槽形”相似图形的应用
巧摆直角
拨直角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