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背后的文化危机

2014-07-16戴汝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音素错别字母语

戴汝潜

中央电视台播出首届汉字默写大赛,提出了汉字“危机”的命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夺目之举!于是,香港凤凰网凤凰卫视《全民相对论》栏目组织了“汉字是否存在危机”的讨论。笔者有幸应邀作首席嘉宾。主持人闾丘露薇女士请我做正方“存在危机”的陈述。我说:汉字书写之“提笔忘字”与“错别字多”暴露出的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的、严重的文化危机——

1.在汉字放弃“拉丁化”之路以后,至今理论权威依然恪守“与拼音接轨和与字母接轨”的纲领,且执迷不悟,误导语言文字学界的学术研究方向。如,“文革”前教育部办有“中国语文专修班”,这就是说既有“语”也有“文”,“文”就是汉字。而今天我们只有“对外汉语教学”,“文”的地位得不到保证,这不是学术危机、文化危机吗?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汉语学》《汉字学》《中文学》,这样如何走向世界?

2.将“以形示意”寓文化于其中的汉字改造为“多音词的标音字”,比如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将外来词译音标注为“丁克、粉丝、桑拿、舍宾、斯诺克、比基尼……”之类“扶正入典”就是实例。正如“互联网”较之译音“因特网(internet)”传承着“以形示意”的汉字文化。不能不说这就是“弃置汉字文化传承于不顾,将汉字贬低为英文的‘标音字的汉字危机!”

3.中小学教育在母语基础不善的情况下,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远超过花费在母语学习上的时间精力,甚至对英语学习低龄化至幼儿而不管不顾,北京市发文件要求包括环卫工人在内的公务员英语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却对汉字的正确使用不管不顾。我们的电视台、电视剧没有一天不出现错别字的。我们是世界上仅有的实施“母语教育基本不过关”的义务教育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大学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来补课的国家。究其根本是我们没有把汉字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造成母语教育的危机。

4.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有效率高于拼音输入法的“字形输入法”,这种输入方法与汉字正确书写相一致,完全可以避免提笔忘字和错别字滥用的现象。但是,由于“技术引进、市场经济”等因素与“接轨误导”一拍即合,造成拼音输入法一统天下,而这种方法“以音素分析为主导”颠覆了“以形意分析为本”的国人思维方式,人们不得不进行“二次转换”;不仅效率低下、带来上述弊病泛滥,而且在以“釜底抽薪”之势,改变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变“文化联想”为“单音节音素分析”,我们岂不面临根除思维特质的民族危机!

任何事物都是在比较中认识、相对地发展着的;教育说到底是用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文明是时代的,而文化是民族的。中国语文教育不能穿洋靴子走路,《圣经》是教不出佛教徒的;计算机单一的“汉拼”录入不绝,汉字永无宁日。

猜你喜欢

音素错别字母语
母语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❷不定冠词a与an
母语
我与错别字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