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谈《三国演义》中的“义”

2014-07-14王姹祯梁玉婷

名作欣赏 2014年30期
关键词:大义关羽桃园

⊙王姹祯 梁玉婷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闲谈《三国演义》中的“义”

⊙王姹祯 梁玉婷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在以“忠义说”为《三国演义》主题这一思维主导下品读这部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我产生了颇多疑惑与感想。这篇文中列举了我的疑惑,我的无解的疑问,希望在往后的岁月中,我能寻找到答案。

《三国演义》 义 桃园结义

多年来,世人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总没有个明确的说法。有的说《三国演义》明显“拥刘贬曹”,有宣扬“正统”之意;有的说《三国演义》旨在鼓吹“忠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的说《三国演义》就是为了反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历史规律而作……各种说辞,莫衷一是。

其实,就我—— 一个普普通通、胸无点墨的中文系学生看来,每一种观点都有其依据,也都站得住脚跟。并且,各方人马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的争论必然是建立在雄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是结合历史所做出的归结。故而,对于各方观点,我都有所认同。而这一次,我带着看一部“忠义”小说的心情,再一次读《三国演义》,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产生了颇多疑惑与感想。

一、“桃园三结义”之“义”从何而来

关于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这一段,《三国演义》称其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只写了三段,大致情节如下:当时正处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专权,人心思乱,巨鹿郡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举黄旗而反,世称黄巾起义。黄巾党人进犯幽州,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贤。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其后一人问其故,刘备问其姓名,其人自诉乃涿郡张飞,颇有庄田,卖酒屠肉,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刘备乃概述身世并诉忧国忧民而无力为之之心,闻刘备之言,张飞直言愿出资财与其同举大事,两人于是同入村店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相貌堂堂,到店门首歇了,刘备邀其同坐,一番介绍后,刘备以己志告之,大汉大喜,三人移至张飞庄上共商大事,此大汉即关羽是也。三人相约结义,共图大事。次日,于桃园中,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即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由他们的结义之词中,我们不难明白他们的结义内容,他们的誓词掐头去尾拢共就说了两点:一是“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三人约定要为国效力、为民谋福,大义凛然;二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约定三人要同进退、共甘苦,兄弟之义高于生命。

“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这种‘结义’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如梁启超所说:‘今我国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有梁山之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可见桃园结义故事对中国民众影响之大。”①

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结义行为,在敬佩、欣赏之余,我也有一丝疑惑。敬佩、欣赏的刘、关、张三人“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大义;疑惑的是刘、关、张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义。毕竟,在结义之前,三人仅见过一面,只在酒桌上交谈过一番,何以只见了一面,只短短一桌酒的时间里,他们光凭各自的言语,便可以草率的决定结义?他们的这种“义”从何而来?

二、“大 义”、“小义 ”孰 轻孰 重

何为“大义”,何为“小义”?如果就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的誓词来看“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约定三个人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起实现远大的梦想,为国家和人民效力,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种约定三个人要同进同退,同心同德,对小团体小组织负责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小义。那 么,“大义 ”、“小 义”,孰 轻 孰重 呢?

若是按照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而言,自然是“大义”重于“小义”,遇事必然要舍小义而就大义。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恰恰相反。譬如《三国演义》第八回中,孙坚跨江击刘表,反为刘表所杀,江东无主,孙策欲以黄祖换父尸,并使两家各罢兵。“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 其养 成气 力,荆州 之患 也 。’表 曰:‘吾 有黄 祖 在彼营 中 ,安 忍弃 之 ?’良 曰 :‘舍 一无 谋黄 祖 而取 江 东,有何 不可?’表 曰 :‘吾 与黄 祖 心 腹之 交,舍 之 不义 。’”②后以 孙坚尸换黄祖,各自罢兵。在这一出里,刘表弃大好江山而换黄祖,舍大义而就小义。又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三江水战,火烧赤壁,杀的曹军尸积如山,东吴兵穷追不舍,曹军每至险处,都有伏兵,最后只剩二十八骑护送曹操逃路华容道。关羽受孔明调遣,埋伏华容,曹操走投无路,只有伏手就戮。然,关羽却顾念曹操往日恩情,放走曹操。曹操是什么人,是世一大奸雄也,即得逃脱必然要报今日之仇。关羽此亦是舍大义而就个人小义也。

其实,如果从兄弟之义、感恩图报的方面来看,我们不能不说,刘表真是个好兄弟,关羽真是个义薄云天的真汉子。然而,若以当时大局而言,这种舍大义而就小义的做法无疑可笑。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舍大义而就小义的做法最终致使刘、关、张相继离世,蜀国灭国。然而,当我们站在刘表、关羽的位置上时,我们又该如何做,是取大义,还是求小义?“大义”、“小义”孰轻孰重?

三、关羽真的义薄云天吗?

毛宗刚认为《三国演义》有三绝。关羽乃其一,为“义绝”。他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炽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焚香,诰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将中第一奇人。”③

确实,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无疑是一位义薄云天的人物。从第一回“桃园三结义”到第七十七回舍身赴义,“义”作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关羽的一生。即使是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的关羽投降曹操,关羽也并未背弃“义”,他的投降反而是对于“义”的一种坚持。关羽带刘备妻小守下邳,曹操使计困关羽于一土山上,而困刘备妻小于下邳城中。曹操派张辽说降,关羽本是坚决不降,张辽与其分析利害,说他不降曹操有“三罪”,一是“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二是“刘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三是“兄武艺超群,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保全性命则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点明他只有投降曹操方为明智之举。于是,关于提出三个投降条件:一不降曹操,二要绝对保证刘备家小的安全与俸禄,三是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当曹操答应后,关羽方降。由此一段,我们便可看出关羽的忠义。诚如毛宗 刚 对 关 羽 所 提 三 条 件 的 评 论 :“ 辨 君 臣 之 分 ”、“ 严 男女之别 ”、“明 兄 弟之 义”。④他本 是想 要 死战 的,但 为 了保住二夫人,也为了信守当年结义时的盟誓,关羽不得不向曹操投降。然而他的投降又是建立在只降汉室,不降曹操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关羽的忠义不单单局限于兄弟间的小义,而是扩大到了维护正统的大义之中。而第七十七回中的从容就义,更是为关羽义薄云天的一生画下了完美的句点。关羽兵败麦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中,吴侯派诸葛瑾来劝降,关羽回答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改其节,身可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大义凛然,气贯长虹。被俘之后,孙权劝其投降东吴,关羽曰:“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汉之贼为伍耶!”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堪称“义绝”的关公,在历史中却只是一名并不怎么出色的武将,甚至真实的关羽并非义薄云天之人,甚至前面所举的两例也只是罗贯中虚 构的 故 事。“据《三国志·蜀 书·关 羽传》记 载 ,‘建 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说,‘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⑤这些记载都清楚地表明,关羽是被活捉的,他的投降是无条件的。可见关羽有条件的降曹是作者罗贯中杜撰的。《三国志》中又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权遣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⑥,却并未记载他不愿受降。也就是说关羽晚年战败被杀并不一定是为了守节,可能是无可选择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结果。

① 蔡 美 云、雷 勇 :《三 国 闲 谈》,中 国 文 史出 版 社 2009 年 版,第 102 页。

② 罗贯 中:《三 国演 义》,岳麓 书社 2009 年 版,第 48 页。

③④ 王朝 贵:《三国 演义 探论》,西南 师 范大 学 出 版 社 2011年版,第 3 页,第 5 页。

⑤ 胡斌:《虚实三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0 页。

⑥ 王 前 程 :《〈三 国 演 义〉与 传 统 文 化》,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 2007 年版,第 121 页。

作 者:王姹祯,浙江万里学院在读本科生;梁玉婷,浙江万里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大义关羽桃园
“关羽”去世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华容道
“室”外桃园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关羽大意失荆州
古岩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