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人“冠冕”赵孟頫

2014-07-12安徽省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镜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24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1期
关键词:赵孟頫书法

(安徽省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镜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241000)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的赵孟頫被誉为“元人冠冕”,听起来有些怪异和别扭。抛开他是宋室宗亲,他的书法“圆劲秀媚,端俊严谨”,绘画上提倡“简率尚意”的复古画风,校正了宋体画的色调堆砌,提倡“线条的艺术”。他不仅在书画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还懂经济、工诗文、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对于“冠冕”的赞誉,实乃当之无愧。即便把他归为“贰臣”也瑕不掩瑜,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论画艺他与高克恭、黄公望、王蒙并称为“元四家”,至明中叶,高克恭换成了吴镇。董其昌硬是在《画旨》中将位于四家之首的赵孟頫剔除,加入晚生倪云林,这也算是对“薄其人遂薄其书”的一种诠释吧。如果不是南宋速朽衰亡,赵孟頫在书法界声名更为显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后人对他的看法却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浙江吴兴人。赵宋王朝的后裔。虽然赵孟頫出身高贵,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他的父亲官至户部侍郎,优越的家庭环境给了幼年的赵孟頫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然而在赵孟頫十二岁时父亲便早早离开了人世。年少谁不觅封侯?十四岁就担任真州司户参军的赵孟頫是热衷于仕途的。知子莫若母,他母亲曾勉励他刻苦发奋:“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五岁就开始几无间日练习书法的赵孟頫,凭其宗室背景、长相俊美、博学多才在常人中早就脱颖而出了。是时,忽必烈刚刚结束对南宋的战争。也需要一些“前朝遗逸”来充充门面,一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二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也需要下马来治理。于是赵孟頫成为拉拢名单上的首选,吏部尚书夹谷的面子不够大,再找个先期来降的程钜夫。于是33岁的赵孟頫从此踏入元朝的政治舞台,在此后几十年的仕途中,始终不离书画,从此毁誉参半。

众所周知,元朝是把人分为四等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地位最低下的南人在元朝当上大官的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程钜夫一个就是赵孟頫。不可否认赵孟頫是个干练之才,上任之初就办了几件大事,先是“以绢计银”又革除了驿站的弊端。遭到丞相桑哥的嫉恨,他一边劝元世祖说“赵是宋宗室子弟,不宜近左右”,一边差点因为赵孟頫迟到而拿鞭子抽他。赵孟頫教唆彻里在朝堂上具陈桑哥误国害民,致使桑哥丧命抄家。经此一事,赵孟頫明白他在忽必烈这里也就是一个弄臣,没事陪他聊聊天什么的。根本进入不了权力中心,还得满足忽必烈随时膨胀的虚荣心:“太祖行事,汝知之乎?”这叫人怎么回答?于是忽必烈得意的说道:“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桑哥被诛除也让赵孟頫深知官场险恶,再加上大儿子在来大都途中因寒而死,遂萌去念。这隐士可不好当,当年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介子椎不愿受到封赏被活活烧死在山上,那棵树被做成了鞋子穿在了晋文公的脚上才有了“足下”这个称谓。如果不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陶渊明也不会三仕三隐。在衣食无着的痛苦和当官的痛苦中久久徘徊,终究还是决定“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好在元朝的皇帝大多短命,赵孟頫三十多年的官宦生涯竟“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几乎每次乞归都会被下一任皇帝想起并提拔任用。于是赵孟頫在朝端之富贵和林下之风流的空隙间游走,元朝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开设学馆等兴教重文的各项事业,与赵孟頫等汉族官员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他自己在杭州与饱学之士诗歌唱和,遍览名贴提高书艺画技。

赵孟頫生活在元代,在尚意的宋朝,古法古意已被人忽视几乎丧失,他直指晋唐书法,力倡古法,一生追随着王羲之,几乎涉猎所有的古人法帖,反反复复临摹了大量的书帖,临习范围令人叹为观止,临摹之作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的学书之路正是从这种艰辛的临古之中走出,他曾云:“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可见其是以王字为终极目标。他竭尽全力提倡复古,推崇二王,以改变金、辽、南宋以来及元初书法的衰微局势。近人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认为:“(复古)这一恢复力量几乎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力量,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这一朝代的书法,如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如何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因此在元代,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似乎能够理解赵孟頫,并对他推崇备至,他的朋友、学生、学生的学生、朋友的学生,都受到他的影响,这也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赵孟頫在书画的理论工作上也卓有建树,他提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在作画上他不但提倡云山为师、书画本同的先进理念,还提倡要有古意“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一改宋时画风之“险怪霸悍,琐细浓艳”的格局。明代王士贞是这么评价赵孟頫的:“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

赵孟頫一生中传世作品有很多,比起米芾曾自称“生平写过麻笺十万布在人间”的似有过之。一日之内能够书写小楷一两万字,曾云:“一毫之过,同于不及。安得天下之精一于中者,而与之语书哉。”其书篆、隶、真、草四体皆擅,都有佳作流传。在各体之中,传世作品以行草最多,对后世之影响也以行草为最深。他的传世作品《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为其代表作,形聚而神逸,颇具东晋人风流倜傥之气。他的草书作品不及行书和行草作品多,但于尺牍中也可见之,尺牍作品,继承了晋人的作风,从容端庄,是行草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传世也非常丰富,小楷所写的佛道经卷居多,大字少见。不同名称的佛经和道经不下20余种。他颇好佛道释学,颇有六朝名士的风度。其代表作除《洛神赋》《黄庭经》《千字文》《道德经》《金刚经》《胆巴碑》《老子道德经卷》《高上大洞玉经》《张公墓志铭》外,还有一些题跋。他所写的经文,既有佛经、道经,也包括蒙古藏族信奉的喇嘛教经典。这一方面可以看到元初佛、道盛行,并且他所写许多经卷即是应帝王之命抄写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赵孟頫一生以佛、道寻求超脱的精神世界。其中《洛神赋》是通过反复临摹王献之的《洛神赋》而来的,王献之当时的真迹只有九行,赵孟頫补全了后面的大部分,通篇风格统一,临得十分入微,字大小不一,气韵堪称上乘,甚得二王笔意。

提到赵孟頫便不可忽略他的妻子管道升,她一直不赞同赵孟頫出仕。及至赵孟頫不及两年就醒悟:“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识古不早?”(引自赵孟頫诗《罪出》)为了排解丈夫的苦闷心情,她写了首词劝道:“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赵孟頫感慨之余作诗回复“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做笑谈。”

管道升精通书法,相传她临摹赵孟頫的字连赵本人都看不出来。在湖州瞻佛寺作一幅巨画,飞白勾皴巨石纵横苍秀绝无妇人之态。在对待赵孟頫纳妾这个问题上,她没有哭闹上吊也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写了一首《我侬词》让赵孟頫一笑作罢,词是这样写的“把一块泥,捻一个侬,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你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他们夫妻关系极好,要不是管道升脚气病犯了,赵孟頫护送他回老家,怕是两人都得客死异乡。1322年,六十九岁的赵孟頫在家中看书写字,傍晚无病而卒。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自古文人都讲究气节,赵孟頫也自号“松雪道人”,家中修葺的园林都叫“菊坡园”“莲花庄”。想必也曾经懊恼过为什么不学学郑思肖和钱选拒不出仕呢?在“一生事事总堪惭”的影响下他的画“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书法也不愿放纵笔势、谨守法度以魏晋为领,低调平和却从容婉丽。今天在我们的角度是能够客观评价赵孟頫在书画史上的地位,蒙古大汗的铁骑征服了南宋,赵孟頫则以其优秀的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千年书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3]赵孟頫.《松雪斋集》.

猜你喜欢

赵孟頫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