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苦中做乐事

2014-07-12晓宋

当代工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牙病钻头牙医

晓宋

家里若有熊孩子,平时就已经很作了。如果熊孩子闹牙病,那真的就是哀鸿遍野了。为了让熊孩子好好看牙,全世界的大人都在忙活同一件事:让看牙变得不可怕!为了让下一代能够在不吓出毛病的同时,还能顺利地拥有一口好牙,各国人民真是操碎了心。

如果英国一个7岁的孩子,某天晚上神秘兮兮地把自己早上掉下的门牙,藏在枕头底下,不用说他一定是在等小牙仙。在英美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位美丽的小牙仙,专门收集乖小孩掉落的牙齿。只要把牙齿放在枕头底下,等到晚上睡着后,小牙仙就会从窗户飞进来,把牙齿取走,同时还会留下一枚金币作为回报。当然,和圣诞老人的传说一样,孩子处在换牙期的父母们又得累了,必须时刻关注小孩儿牙齿的动向。

换牙的小孩儿,都知道豁牙子不是啥好看的事,多多少少那段时间都有点儿落寞。

但是,有了小牙仙的传说,使得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换牙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经之路,而且还满心期待着乳牙们的光荣退役,因为这正是一个攒零花钱的好机会。有的孩子还会仔细把掉落的牙齿刷干净,以便向牙仙证明,自己真的很乖。“小牙仙”的传说让小豁牙子们个个活力四射。

不过说老实话,热爱甜食的英国人民的牙真不怎么样,一嘴黄牙、烂牙的比比皆是。小牙仙想必是个很忙碌的职业。

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欧洲,对孩子的医疗是超级慷慨的。通常在16岁之前,孩子都会获得很好的免费医疗,包括牙齿。大概从3岁左右,欧洲很多国家的父母们,就得准备给自己的孩子,预约人生中第一次的牙齿检查了。

为了让“第一印象”能够留下美好的记忆,以便为后续打下良好的基础,欧洲牙医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第一次爱牙必须快乐至上。不要让孩子感到恐惧。所以,初来牙科诊所,孩子们往往会被邀请参加“变魔术”的游戏。

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同进入治疗室,然后孩子会被邀请坐上治疗椅。牙医让小孩把手在无影灯前挥一下,灯就亮了,再挥一下又灭了,然后告诉他们,这是“Magic”(魔术)。还有那种最吓人的钻牙的钻头,牙医会把钻头取下,然后把它打开在孩子手指头上试。再然后,就是给杯子接满水,让孩子自己玩儿会吸口水的工具。

等孩子玩了一遍之后,就到了唯一的一件“正经”事儿时间了,清洁牙齿。牙医会给孩子的牙齿涂上一种软膏,或者是拿出粉色的漱口水,让孩子漱口,然后告诉他们,这样牙齿就更干净结实了。

如果真的有孩子的牙齿需要治疗,对不起,第一次是专门来玩的,必须是要放在第二次或者更久才能治疗。听说有的来个七八次,嘴还没张开的,也算正常,只是可怜了这些个父母啊。真有个别心灵特别敏感的孩子,从三岁看牙看到八岁,一直在重复着游戏活动,从未真正张开过嘴。

真佩服这些个倒霉牙医,真同情这样的熊孩子的父母,真担心这类孩子的牙!

著名的北欧四国人民,虽然生活在半年黑半年白的日子里,但是却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福利待遇,绝对称得上是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这里的孩子18岁之前,看牙是不需要花钱的。北欧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牙齿疾病的预防,一般到了2岁半,孩子开始长乳牙开始,家长就开始给孩子们刷牙了。和中国孩子5岁前70%左右都有不同程度的龋齿相比,同龄北欧孩子的龋齿比率基本被控制在个位数。

所以,在北欧,小孩子看牙病,绝对是个大问题,被相当认真地对待。这一点儿相当明显地体现在整个看病的过程中。

如果北欧的牙医跟孩子说:“亲爱的,别怕,咱们今天就张嘴看看,你的牙齿长得漂亮不漂亮。”那么,你就放心吧,说出龙叫来他也不会给你的孩子治病的。他真的就是让孩子张开嘴巴,然后就疯狂地表扬一下孩子的牙齿,并且在临走的时候送给孩子一个小玩偶。

北欧人民绝对不吝啬麻药,哪怕是对待小小的客人,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麻药。但是,由于注射麻药的瞬间还是会有痛感,所以牙医会让孩子的妈妈先回家去练习掐孩子手背,每天掐一次,半个月后再来。

半个月后,牙医会把即将发生的每个环节都提前告诉给小病人。牙医会非常诚实地告诉孩子,你每天和妈妈做的掐手背游戏,就是一会儿注射麻醉药的感觉,会有一些疼。等到治疗结束后,牙医还会提醒孩子,“等会儿你的嘴唇会变‘胖,那是麻醉药帮你止痛的原因,到了吃晚饭时就会好了,别害怕啊。”结果孩子会惊奇地发现,牙医竟然如同预言家一般,全部都中!很多孩子从此基本上消除了对看牙的恐惧,转而相当地信任他们。

在扮演预言家的同时,牙医们还需要扮演圣诞老人,频繁地发礼物。牙医每次都会给小病人发各种奖品,有贴纸、牙膏、牙刷、铅笔、橡皮之类的。万一孩子的牙齿需要治疗个四五次,搞回家的贴纸应该就够贴一面墙的了。

德国人有一个本事,就是能把任何有趣的事情变得非常无趣。比如德国人的厨房用具,是最像科学实验室的。基本每碰到一样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就能搞出相应的切割工具。搭配上各种型号的量杯、天平等,就做出了世界上最难吃的菜肴之一:德国菜。

和做菜一样,德国牙医的水平确实是有待商榷的,但是他们却拥有世界上仪器最精密的牙科诊所。而且德国人预防牙病的方法,绝对是细致精确,天下无敌的。

德式刷牙法针对的是2周岁以上的孩子,大概从这时起,德国人就开始了看秒表刷牙的生涯。每次刷牙平均时间应超过40-60秒,用力150克力度,舌头也要一起刷。刷牙时要注意角度,牙刷要和牙齿以及牙龈成45度角。您说150克不好掌握?没关系,到著名的德国厨房取个天平来,把牙刷放在家用天平上,用力按,直到显示150克。这就是刷牙时的最大用力。还有牙刷的分类也是相当逆天的,口腔保健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类型的牙齿,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所以到德国买牙刷,就如同去赛百味点三明治,到星巴克点咖啡,没点儿基本素养,是整不明白的。

如果你使用了严格的德式牙齿保健法,还是不怎么样,怎么办?没办法,只好去治牙病了。德国牙科诊所里的钻头,可能是世界上型号最全最精密的,排成一圈悬挂在治疗椅上方,绝对震撼的钻头圈!当然,这并不妨碍德国牙医的水平很差,如果你看到有三个人一起使劲儿按着一个人,头顶上白白悬着一排高级机械却无人使用。不用怀疑,是的,你没有看错,那的确是德国牙医在用最原生态的方法——拔牙。

相比之下,日本儿童牙医可能是对孩子最为耐心的牙医。因为一般来说,孩子来看牙病,不折腾家长三次以上,压根儿就不要想接受什么正式的治疗。

日本牙医分工是很细致的,有专门针对小孩子的牙医,所以他们的诊所也是布置得花花绿绿的,到处都是玩具。从三岁开始,孩子就要接受正式固定的牙齿检查了。第一次去社区牙科,主题都是“游戏和参观”。医生会带着孩子先在这遍布卡通贴图的诊所里各处参观一下,各处摸摸、坐坐,聊聊天,然后就回家。

第二次,医生会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坐在治疗椅上练习刷牙。这样的用意一是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刷牙,二来也能让他先习惯了那张椅子,减轻恐惧感。如果孩子前两次表现尚可的话,第三次才会开始正式的治疗和检查。而这时,家长就不允许跟着进入了。让孩子独立走进这个天地,他会和其他同时治疗的孩子共处一室,小伙伴们一起,后来的孩子看到前面的孩子淡定的样子,也会消除恐惧。

不过,日本牙医的理念很保守,他们很多人不能接受欧美习惯使用的麻药,所以,他们在面对棘手的小孩儿牙病时,有两种主要的处理方法:一靠巨大的耐心和心理疏导让孩子强忍度过;二把孩子彻底捆绑在椅子上。是的,日式捆绑式,非常著名的。

热爱美剧的观众,一定会对美剧演员们,一口口晃人的白牙印象深刻。的确,在美国,一口白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美国人对于牙齿护理、美白和整形的专注是狂热的,是绝对从娃娃抓起的。美国人对牙齿的注重简直令人发指,普通人每半年一定会洗牙,做常规检查。有条件的,从乳牙开始,就认真学习刷牙,乳牙换掉之后立即开始清洗、增白、矫正工作。

为了让孩子觉得看牙是件有趣的事,美国牙医真是做足了功课。第一次带孩子看牙前,牙医会在电话里建议家长告诉他们什么是牙医,为什么要去看牙。到了诊所,也几乎看不到各种器械,所有的器械都是暗藏式的,安装在漂亮的橱柜里面。孩子躺在治疗椅上,抬头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电视机播放的电视节目,而不是恐怖的钻头。

如果牙齿确实需要治疗,五花八门的器具就搬出来了。但是美国牙医有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治疗中必须要让孩子没有痛感。所以在美国哪怕是补个牙,也一定是要麻醉的。这种麻醉是分两步的,先是笑气麻醉,让孩子迷迷糊糊,接着打麻醉剂,这样就连一丁点痛苦也体会不到了。等孩子一觉醒来,所有的牙齿问题都解决了。不需要一趟趟地来回跑医院,也没有任何痛苦。

不过,做个美国牙医眼中的好孩子不那么容易。牙齿小修小补自不必说,加上那些日常美白、矫正、洗牙、保养的费用,每次收账单的时候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态度那么好了。

猜你喜欢

牙病钻头牙医
较量
牙病竟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古探1井下古、元古生界复杂地层钻头选型研究
PCD及PDC钻头在石油钻井中的应用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最好的牙医2
最好的牙医
滚蛋吧,牙病君!
米糕“牙医”
您的牙齿健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