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菜用甘薯新品种宁菜薯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4-07-11曾燕楠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品种

曾燕楠等

摘要: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进行开放授粉,从杂种实生苗中选育的优质高产菜用甘薯新品种,经多年、多点异地鉴定后定名。介绍了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菜用甘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07]。

作者简介:曾燕楠(1982—),女,江苏如东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庆南(1963—),男,江苏常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优质食用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端茸毛少、无苦涩味、 口感嫩滑、营养成分丰富的甘薯品种。甘薯菜用是将甘薯的叶、嫩茎、叶柄等部位作为蔬菜食用,实际上一般是将甘薯蔓茎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1]。目前生产上作为叶菜用的品种多数以食用叶片(含叶柄)为主,并须要将叶柄表皮撕去,食用时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够嫩滑的缺点,不能作为专用叶菜使用及产业化应用,或虽以茎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无法规模化发展。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多年杂交工作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适宜江苏省南京市生产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宁菜薯2号鉴定定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好推广利用,成为一种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较强,在江苏省泗洪县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日光温室进行冬季生产,其产品一直可供应至春节。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产特色礼品蔬菜,并通过直销蔬菜店走向市场。针对夏季叶菜类生产和市场存在的蔬菜淡季和价格高等问题,选育幼嫩茎尖直接作叶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种,对开辟新蔬菜品种、优化蔬菜产业结构,缓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应矛盾,改善城乡人民的膳食结构,促进城郊农民收入等均有现实意义[2-6]。本文介绍了菜用甘薯新品种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南京市及周边地区菜用甘薯产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1选育过程

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作为母本,通过开放授粉选育而成。2004年从杂交实生苗中选育的高产优质菜用甘薯品系,编号南京04-2。该品系叶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茎长,分枝多,产量高,熟食清香、无涩味、不褐变、口感好。2005—2006年该所进行了重复比较试验,该品系生长旺盛,株形半直立,顶叶绿色,叶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呈绿色,无苦涩味、微甜、有爽滑感。单株结薯数中等,薯形纺锤,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耐贮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08—2009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遭遇极端低温,种苗数量不够,故暂停1年;2011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品种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2009,定名宁菜薯2号。其选育过程见图1。

2选育结果

2.1产量和食味评分

2.1.1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其中2008年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2.93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3.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8分,高于对照。2009年茎尖平均产量40.90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6.8%。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6分,比对照略低。2年茎尖平均产量36.92 t/hm2,比对照增产5.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7分,与对照接近。

2.1.2生产试验2010年将宁菜薯2号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开展生产试验。由表1可见,生产试验中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3.80 t/hm2,比对照增产5.6%;3个试点的平均食味评分71.8分,高于对照品种的70.0分。

2.2主要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势较旺,顶叶心带齿,分枝数中等,顶叶色淡绿、叶基绿色、茎色绿紫,薯形纺锤形,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无茸毛,烫后颜色呈绿-翠绿-暗绿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腻感,烫后绿色较持久。丰产稳产,收获菜用茎尖产量 37.50 t/hm2左右,适应性广,有灌溉条件的田块都适宜种植。与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该品种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应期长。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广西等地种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宁菜薯2号参加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叶害虫、白粉虱危害较轻,综合抗病性、抗虫性较好。

3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

选用无虫口的薯块作种薯育苗,繁苗后选用嫩壮苗种植。

3.2选地、整地、施基肥

选择有灌溉能力的田块,土质以沙壤土较好。结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机肥15 t/hm2 作基肥,可获得较好的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

3.3密植

平畦种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宽为1.0~1.2 m,种植密度15万株/hm2左右。

3.4打顶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进行摘芯打顶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壮苗。进入生产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时补充尿素75~120 kg/hm2,间隔施用粪水或发酵过的豆饼、菜籽饼肥,保证植株氮素供应。在生产期间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长度为原则,凡达到适采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一般为10~15 cm。每条分枝被采摘时基部应保留 2~3 张叶片,促侧芽生长,下次可继续采收[7-8]。采收时应避免损伤嫩叶,以免产品发黑,影响产品外观。松散排放,防止发热而灼伤嫩梢芽点和嫩叶,采收时间以清早为佳。

参考文献: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76-1176,1178.

[2]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 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4]曾燕楠,陈德荣,程润东,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术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234-235.

[5]赵荷娟,王庆南,程润东,等. 茎尖菜用甘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3):73-76.

[6]马剑凤,程金花,汪洁,等.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5.

[7]陈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露地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8(增刊):57-58.

[8]陈景益,房伯平,李育军,等. 茎尖菜用新品种广菜薯3号的选育[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19-20.

摘要: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进行开放授粉,从杂种实生苗中选育的优质高产菜用甘薯新品种,经多年、多点异地鉴定后定名。介绍了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菜用甘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07]。

作者简介:曾燕楠(1982—),女,江苏如东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庆南(1963—),男,江苏常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优质食用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端茸毛少、无苦涩味、 口感嫩滑、营养成分丰富的甘薯品种。甘薯菜用是将甘薯的叶、嫩茎、叶柄等部位作为蔬菜食用,实际上一般是将甘薯蔓茎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1]。目前生产上作为叶菜用的品种多数以食用叶片(含叶柄)为主,并须要将叶柄表皮撕去,食用时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够嫩滑的缺点,不能作为专用叶菜使用及产业化应用,或虽以茎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无法规模化发展。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多年杂交工作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适宜江苏省南京市生产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宁菜薯2号鉴定定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好推广利用,成为一种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较强,在江苏省泗洪县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日光温室进行冬季生产,其产品一直可供应至春节。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产特色礼品蔬菜,并通过直销蔬菜店走向市场。针对夏季叶菜类生产和市场存在的蔬菜淡季和价格高等问题,选育幼嫩茎尖直接作叶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种,对开辟新蔬菜品种、优化蔬菜产业结构,缓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应矛盾,改善城乡人民的膳食结构,促进城郊农民收入等均有现实意义[2-6]。本文介绍了菜用甘薯新品种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南京市及周边地区菜用甘薯产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1选育过程

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作为母本,通过开放授粉选育而成。2004年从杂交实生苗中选育的高产优质菜用甘薯品系,编号南京04-2。该品系叶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茎长,分枝多,产量高,熟食清香、无涩味、不褐变、口感好。2005—2006年该所进行了重复比较试验,该品系生长旺盛,株形半直立,顶叶绿色,叶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呈绿色,无苦涩味、微甜、有爽滑感。单株结薯数中等,薯形纺锤,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耐贮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08—2009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遭遇极端低温,种苗数量不够,故暂停1年;2011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品种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2009,定名宁菜薯2号。其选育过程见图1。

2选育结果

2.1产量和食味评分

2.1.1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其中2008年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2.93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3.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8分,高于对照。2009年茎尖平均产量40.90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6.8%。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6分,比对照略低。2年茎尖平均产量36.92 t/hm2,比对照增产5.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7分,与对照接近。

2.1.2生产试验2010年将宁菜薯2号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开展生产试验。由表1可见,生产试验中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3.80 t/hm2,比对照增产5.6%;3个试点的平均食味评分71.8分,高于对照品种的70.0分。

2.2主要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势较旺,顶叶心带齿,分枝数中等,顶叶色淡绿、叶基绿色、茎色绿紫,薯形纺锤形,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无茸毛,烫后颜色呈绿-翠绿-暗绿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腻感,烫后绿色较持久。丰产稳产,收获菜用茎尖产量 37.50 t/hm2左右,适应性广,有灌溉条件的田块都适宜种植。与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该品种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应期长。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广西等地种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宁菜薯2号参加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叶害虫、白粉虱危害较轻,综合抗病性、抗虫性较好。

3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

选用无虫口的薯块作种薯育苗,繁苗后选用嫩壮苗种植。

3.2选地、整地、施基肥

选择有灌溉能力的田块,土质以沙壤土较好。结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机肥15 t/hm2 作基肥,可获得较好的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

3.3密植

平畦种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宽为1.0~1.2 m,种植密度15万株/hm2左右。

3.4打顶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进行摘芯打顶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壮苗。进入生产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时补充尿素75~120 kg/hm2,间隔施用粪水或发酵过的豆饼、菜籽饼肥,保证植株氮素供应。在生产期间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长度为原则,凡达到适采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一般为10~15 cm。每条分枝被采摘时基部应保留 2~3 张叶片,促侧芽生长,下次可继续采收[7-8]。采收时应避免损伤嫩叶,以免产品发黑,影响产品外观。松散排放,防止发热而灼伤嫩梢芽点和嫩叶,采收时间以清早为佳。

参考文献: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76-1176,1178.

[2]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 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4]曾燕楠,陈德荣,程润东,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术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234-235.

[5]赵荷娟,王庆南,程润东,等. 茎尖菜用甘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3):73-76.

[6]马剑凤,程金花,汪洁,等.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5.

[7]陈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露地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8(增刊):57-58.

[8]陈景益,房伯平,李育军,等. 茎尖菜用新品种广菜薯3号的选育[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19-20.

摘要: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授粉作母本进行开放授粉,从杂种实生苗中选育的优质高产菜用甘薯新品种,经多年、多点异地鉴定后定名。介绍了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菜用甘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78-02

收稿日期:2013-08-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1)1007]。

作者简介:曾燕楠(1982—),女,江苏如东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Tel:(025)86192855;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庆南(1963—),男,江苏常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优质食用甘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E-mail:wangqnzh@163.com。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端茸毛少、无苦涩味、 口感嫩滑、营养成分丰富的甘薯品种。甘薯菜用是将甘薯的叶、嫩茎、叶柄等部位作为蔬菜食用,实际上一般是将甘薯蔓茎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1]。目前生产上作为叶菜用的品种多数以食用叶片(含叶柄)为主,并须要将叶柄表皮撕去,食用时往往存在口感差、不够嫩滑的缺点,不能作为专用叶菜使用及产业化应用,或虽以茎尖作蔬菜,但因抗性差而无法规模化发展。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多年杂交工作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适宜江苏省南京市生产的菜用甘薯新品系。其中宁菜薯2号鉴定定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好推广利用,成为一种特色保健蔬菜。因其抗寒性较强,在江苏省泗洪县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日光温室进行冬季生产,其产品一直可供应至春节。在南京市一些蔬菜合作社用其生产特色礼品蔬菜,并通过直销蔬菜店走向市场。针对夏季叶菜类生产和市场存在的蔬菜淡季和价格高等问题,选育幼嫩茎尖直接作叶菜用的果蔬兼用型甘薯品种,对开辟新蔬菜品种、优化蔬菜产业结构,缓解夏季蔬菜淡季的供应矛盾,改善城乡人民的膳食结构,促进城郊农民收入等均有现实意义[2-6]。本文介绍了菜用甘薯新品种宁菜薯2号的选育过程、产量、食味评分、农艺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南京市及周边地区菜用甘薯产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1选育过程

宁菜薯2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泉薯830作为母本,通过开放授粉选育而成。2004年从杂交实生苗中选育的高产优质菜用甘薯品系,编号南京04-2。该品系叶片肥厚,含水量高,嫩茎长,分枝多,产量高,熟食清香、无涩味、不褐变、口感好。2005—2006年该所进行了重复比较试验,该品系生长旺盛,株形半直立,顶叶绿色,叶心形带齿,叶脉、茎皆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呈绿色,无苦涩味、微甜、有爽滑感。单株结薯数中等,薯形纺锤,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耐贮性中等,萌芽性好。2007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常州市、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08—2009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遭遇极端低温,种苗数量不够,故暂停1年;2011年参加国家菜用型甘薯品种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全国甘薯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品种鉴定编号为国品鉴甘薯2012009,定名宁菜薯2号。其选育过程见图1。

2选育结果

2.1产量和食味评分

2.1.1区域试验2008—2009年参加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其中2008年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2.93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3.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8分,高于对照。2009年茎尖平均产量40.90 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6.8%。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6分,比对照略低。2年茎尖平均产量36.92 t/hm2,比对照增产5.1%。食味鉴定综合评分3.57分,与对照接近。

2.1.2生产试验2010年将宁菜薯2号在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开展生产试验。由表1可见,生产试验中宁菜薯2号茎尖平均产量33.80 t/hm2,比对照增产5.6%;3个试点的平均食味评分71.8分,高于对照品种的70.0分。

2.2主要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形半直立,萌芽性好,苗期生势较旺,顶叶心带齿,分枝数中等,顶叶色淡绿、叶基绿色、茎色绿紫,薯形纺锤形,薯皮黄色,薯肉淡黄色。无茸毛,烫后颜色呈绿-翠绿-暗绿色,略有香味,微甜,稍有滑腻感,烫后绿色较持久。丰产稳产,收获菜用茎尖产量 37.50 t/hm2左右,适应性广,有灌溉条件的田块都适宜种植。与其他菜用甘薯相比,该品种具有更好的耐寒特性,供应期长。该品种适宜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四川省、广西等地种植。

2.3抗病性

2008—2009年宁菜薯2号参加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抗黑斑病和蔓割病,病毒病、食叶害虫、白粉虱危害较轻,综合抗病性、抗虫性较好。

3栽培技术要点

3.1育苗

选用无虫口的薯块作种薯育苗,繁苗后选用嫩壮苗种植。

3.2选地、整地、施基肥

选择有灌溉能力的田块,土质以沙壤土较好。结合整地,起平畦,施用磷肥300~450 kg/hm2、有机肥15 t/hm2 作基肥,可获得较好的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

3.3密植

平畦种植,株行距20 cm×30 cm,畦宽为1.0~1.2 m,种植密度15万株/hm2左右。

3.4打顶和追肥

薯苗栽插后7~10 d进行摘芯打顶促分枝,10~15 d穴施尿素75~100 kg/hm2,促壮苗。进入生产高峰期后,每次采摘后及时补充尿素75~120 kg/hm2,间隔施用粪水或发酵过的豆饼、菜籽饼肥,保证植株氮素供应。在生产期间常淋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

3.5采收

以可直接食用的长度为原则,凡达到适采长度的茎尖均可采收,一般为10~15 cm。每条分枝被采摘时基部应保留 2~3 张叶片,促侧芽生长,下次可继续采收[7-8]。采收时应避免损伤嫩叶,以免产品发黑,影响产品外观。松散排放,防止发热而灼伤嫩梢芽点和嫩叶,采收时间以清早为佳。

参考文献:

[1]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1176-1176,1178.

[2]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 南京农专学报,2003,19(1):20-23.

[4]曾燕楠,陈德荣,程润东,等. 菜用甘薯菜干烘干式加工技术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234-235.

[5]赵荷娟,王庆南,程润东,等. 茎尖菜用甘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3):73-76.

[6]马剑凤,程金花,汪洁,等. 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5.

[7]陈景益,房伯平,符史立,等. 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露地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2008(增刊):57-58.

[8]陈景益,房伯平,李育军,等. 茎尖菜用新品种广菜薯3号的选育[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19-20.

猜你喜欢

选育栽培技术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种什么品种好?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