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展示设计创新谈起——展示功能的跨界的设想

2014-07-11

科技视界 2014年8期
关键词:展项选择性跨界

侯 正

(江苏广电集团,江苏 南京 210013)

2011年11月广西南宁科技馆专业年会,上海馆副馆长梁兆正教授在《用案例讲述科普场馆策划设计》提出:

怎么来实现由教到育,由感到悟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教,而是育,育是什么?是自内而外的,教是自外而内的,悟也是自内而外,就是要把它感动起来,要感化它,又内到外就是它的目标,是育和悟,而不是教和感的问题,这可能是教育理念上的认知。

……

但是其他行业里面也讲,这是借鉴其他场馆的,跨界,为我所用,这是策划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这里有很多互动的装置,同时也有一些静态的装置,这样既是科学性也是艺术性的体现。

笔者试图从实际工作中对之进行解读学习。

2010年,江苏科技馆展品部分采购更新,其中有个项目展项“环境变迁”

该展项自投入展示以来,因其操作趣味性一直吸引众多观众,同时故障也频出。本文期望从该展项的故障谈起,进行形而下的思考,拟对展项功能的跨界和“悟”进行探讨。

1 展示功能缺陷与故障分析

“环境变迁”系江苏科技馆采购展项,在北京中科馆新馆的效果很好。是借用古老的弹子机游戏方法,结合了多媒体投影将环保元素设计于一体的科学展品。

然而在江苏馆故障不断,也许就是种种的故障难于迅速解决,在处理过程中有了新发现。

在2011年10月4号近2小时的故障处理过程中,小展厅的观众络绎不绝,甚至于可以说是热闹,不论是家庭观众,还是同学观众,还是成年观众,都会来“试试自己的手气”。

大家都对让自己动手击发钢珠的古老的百乐门游戏非常感兴趣。代表性的这样的对话。

“爷爷,我们俩比赛看谁打的远”

“看谁手气好,打的准”

“这个游戏强调一定技巧”

“准确性和概率有关”

“我们一家三口,看谁先把蓝灯(传感器)全打亮”

在其后的4天国庆假日加班和秋游团队的日子里,对该展项都进行了观察。除了一直热闹的参与场面,面对“这个展项好玩么,感受是什么”的回答,

“手打的疼,”

“我的手气好,最准”

“你们应该做些图示,教我们怎么打的准”

“游戏台太少了,就三个,多设置几个,拍了好长的队”

其中有俩个令人苦笑不得案例很典型,同时据有一定思考。

案例一:

母子,儿子连续击打了左边俩台击发器,当到右边的击发器时,由于击发器的故障,手打痛了也没打走钢球,哭了起来,被母亲训斥了“你打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注意这个游戏说了什么啊,讲了环保植树的故事。”

案例二:

另外一组,一个家庭三代人,爷爷奶奶,妈妈在拼命打球击发传感器,当投影上长出了一颗颗小树的时候,孩子握着电锯,伴随着电锯的轰鸣声,手舞足蹈,“哈哈哈,砍树真好玩,太刺激了,我要砍树”。

童言无忌,我们也可善意的谅解,那是展项参与过程中得一个小插曲。可是这难道是奥本海默女士的动手参与的展项参与功能地目的么?难道只有让孩子哭了,让有思考的家长的训斥才能够起到展项功能的作用?回答当然不是。

那我们检讨下该展项,客观说,该展项参与性强,有一定竞赛性。

如果打分的话,以10分为满分

展项动手参与性 9分

展项环境模拟 8分

展项趣味性 9分

展项教育功能 4分

展项科学思维启蒙 3分

这个分数并非笔者自我揣测的结果,主观臆测。当我们面对该展项的强烈的参与性,吸引人的同时,是否在之基础上进行些展示功能拓展,以期达到展示功能,或者说完善展示效果。

2 展项功能跨界的思考

传播心理学上有个概念“选择性记忆”相同近似的“选择性注意”。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中的一点,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影响选择性注意的条件:

(1)需求: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记忆程度一般较高。

(2)简化:内容较少的信息容易记住。

(3)形象:形象具体,记忆程度高。

(4)适度重复。

(5)新奇。

(6)理解。

“环境变迁”展项在设计时,期望通过观众的参与,吸引注意然后将环保植树的概念进行植入传播。但是关键的问题就在吸引注意力后的植入过程。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参与度过高,兴趣点过大,新奇效果,击发钢珠的百乐门游戏简单,好玩,容易理解,形象具体,5大因素直接吸引了观众注意力,从而对该展项的选择性注意的环节中,后面一个环保环节的植入过程就被干扰了。

是否可以考虑那就是在此展项设计过程中本末倒置的结果。

解决方法一:

笔者在开始的时候提出功能的混搭概念,2011南宁年会上,上海馆梁兆正教授提出的“跨界”概念,这里想借用下,在不影响整体展项布局的条件下,我们期望借助传播心理学得分析,提出大胆的设想。

巴甫洛夫效应的借用俄罗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反射”。们在观察“环境变迁”展项科普传播功能时发现,就是因为击打钢球的设计太刺激了选择性注意,最后的环保功能无法顺利植入,我们不妨用“条件反射”来进行二次的刺激让注意力转移到投影幕布上转移到概念植入上来。

也许“条件反射”太枯涩难懂,我们引用最通俗的“巴甫洛夫爱情法则”。

有一位生物学人士,公布了“巴甫洛夫爱情法”: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女士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候你去追求的概率成功概率很大。

我们是否能这样进行设想,当连续击打6次钢珠的时候,投影上会突然跳出“您是在一心的游戏时,是否考虑过环境问题”字幕,并伴画外音,视听觉的刺激,将观众从游戏的注意中吸引到环保概念上来。或者就设立一组击发器不能够动作,一击打第三组击发器,就会跳出上述图音进行刺激。

企图借助条件反射,达到传播效果。

其实也就是我们在对案例一,进行的拓展,将母子的对话通过视听觉刺激,通过手部痛感的刺激寄以实现。

当观众在享受电锯轰鸣,树被砍光,环境在恶化的投影变换时,不妨加上现实图片环境恶化的警示,而不是简单抽象的沙漠图案。通过干旱,缺水,等等以及警钟的刺激,全方位进行环保概念的隐性植入。让每位搬动电锯的开关的观众心里进行条件反射。将游戏中得观众拉到实中去,告诉他,砍树就是在破坏环保,在犯罪。情境的变化,让观众选择性注意的对象进行转移。

解决方法二: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

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我们不妨有俩个设想,一个将库里肖夫效应的平台就放在投影的幕布上,这需要一定视频采集设备,讲全神贯注击发器观众的头像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投影,一个是恶劣的沙漠环境恶化的图片,或者一群等待引用水的非洲难民的图片。强烈的反差,通过图片蒙太奇效果,达到惊醒刺激的效果。

另外一个设想是,借用图片进行高低不等的壁挂上墙,不同高度的观众对面都是环境恶化的照片,然后一个镜子,通过“是你是我的”展项的方式,让观众发现原来镜子里就是自己的图像。

期望借用库里肖夫效应也是为了把观众从选择性主要的目标游戏中拉出来进行二度刺激,达到展示效果的目的。

这里进行的俩个心理学得暗示刺激,究竟功能效果如何,还有望进行实践的检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或多或少的能将观众的选择性注意的目标进行转移。

3 展项设计中“悟”的思考

当谈到从一个简单的以环保为主题,游戏为参与动手的载体模式,如何通过借助“传播心理学”的概念进行思辨,我们还是有许多疑惑。有待实践的检验。

当参加2011年11月的科技馆专业学术论坛学习了梁兆正教授专题报告后,有所心得。

梁兆正教授在报告中谈到:

自然和科学一定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自然和社会一定是在冲突和谐中交替转换的。但是同时科学和社会之间一定是通过认知改变人的行为。所以它是这么一个交替过程。最后的目的,怎么来实现由教到育,由感到悟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教,而是育,育是什么?是自内而外的,教是自外而内的,悟也是自内而外,就是要把它感动起来,要感化它,又内到外就是它的目标,是育和悟,而不是教和感的问题,这可能是教育理念上的认知。

我们通过育与悟的概念进行学习:

育:教育。

悟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很空泛,我们不妨从德意志学派康德《判断力批评》(哲学家宗白华译稿)中去思考,悟:是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概念性认知。

那我们的这样的大胆跨界的设想,是不是可能至少在科技馆传播的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通过俩个心理学得实验引入,将本来单调刺激的游戏引入到认知人的行为概念上,从外界行为的刺激,到反省的自内而外的认知。

其实我们的行为就决定着“环境的变迁”。

梁兆正教授在论坛一文中谈到:

第一是从人文的视角看自然,第二是从自然的视角看人文。为什么说从人文视角来看自然?实际上就是不能从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一定要从科学概念到人文概念,也就是要转换到他的认知结构里面去,要有人文的语言来解决你的科学概念,他才能理解。所以说从自然的视角看人文,就是人的行为、人的特征具有自然属性,有时候我们过多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淡化了自然属性。

同时从知觉性经验的无数次击打钢球,上升到反省判断自己的行为的过程。最后在跨界的过程中,完善了“环境变迁”的展示功能效果,同时也将该展项的层次进行了提高,对科学人文精神的自我反省。

通过“环境变迁”展项故障的排除,我们引出了很多思考想法,当然思考想法尚未通过实践来检验,那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跨界的从新认识,不一定要将展项打翻从来,而是应势而为,通过分析,把准脉搏,也能够进行跨界的创新?能够从教育到“悟”的一次飞跃。

因漏就简,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

期望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郭庆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大纲[M].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199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梁兆正.用案例讲述科普场馆策划设计[C]//2011科技馆专业年会论文集.

[5]莫永华,寇冬泉.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6]卡尔·霍夫兰.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研究丛书[J].1957,12.

[7]Carl I.Hovland Order of Presentation in Persuasion[M].(Yales Studies in Attitude&Communication,Volume 1)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12.

猜你喜欢

展项选择性跨界
VNC 在展项控制中的应用与实践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科技馆创新展品研发的分工与合作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
跨界之道
浅谈科技馆展项非实体部分的开发管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