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2014-07-07黄庆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诊治小儿

黄庆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手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儿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200例患儿中有153例患儿得到至少1年的随访,其中复发51例,复发率为33.3%。 结论 充分了解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并给予合理有效的诊断治疗是保证患儿获得良好预后和减少不良后遗症的关键。

[关键词] 热性惊厥;小儿;诊治

[中图分类号] R72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7-179-03

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200 cases of febrile seizure in children

HUANG Qinghai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shan District,Jiey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ieyang 522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of febrile seizure in childre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200 children with febrile seizure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9 to June 2013. Results All those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after active treatment.153 out of the 200 children were followed for at least 1 year.Relapse of febrile seizure was observed in 51 children,with relapse rate of 33.3%. Conclusion Full awarenes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febrile seizure in children and rational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ritical to ensure good prognosis and reduce adverse sequela.

[Key words] Febrile seizure;Children;Treatment

热性惊厥(febril convulsions,FC)是小儿惊厥最为常见的原因,亦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急症之一[1],有文献表明[2],热性惊厥约占所有惊厥的63%~80%。小儿热性惊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率在我国为2%~4%,在欧美国家为2%~5%,该疾病主要好发于6个月~5岁婴幼儿,好发年龄高峰期为9~20个月[3],主要由各种感染性疾病所引起,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绝大多数热性惊厥患儿于5岁以后将不再发作,且绝大多数具有较好预后,但是若处理不及时则会造成小儿大脑发育不良,严重者甚至会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等[4]。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对热性惊厥患儿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9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对收治的2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200例,全部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5]中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单纯性热性惊厥149例(占74.5%),复杂性热性惊厥51例(占25.5%);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范围为5个月~6岁,其中<6个月者有8例,占4%,6个月~2岁者有68例,占34%,2~4岁者有101例,占50.5%,4~6岁者23例,占11.5%;其中首发病者167例,复发病者33例。诱发热性惊厥的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45例(占72.5%),支气管肺炎19例(占9.5%),支气管炎17例(占8.5%),小儿腹泻16例(占8%),其他原因3例(占1.5%);惊厥持续时间:<10min者185例(占92.5%),10~15min 11例(5.5%),>15min 4例(占2%)。本组200例患儿家族中有热性惊厥史者33例,有癫痫史者6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200例患儿均有以下临床表现:多为突发起病,发病后体温均会骤然升高,其中体温<38.5℃者29例(占14.5%),在38.5~39℃之间者48例(占24%),在39℃~40℃之间者113例(占56.5%),>40℃者10例(占5%);而后患儿多表现出牙关紧闭、面色和口唇发绀、口吐白沫、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呼吸及心率增快、全身强直性抽搐等临床特点,阵挛发作且多伴神志不清,但是发作后患儿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原发疾病表现除外)。

1.3 治疗方法

本组200例患儿均采取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止惊退热、降颅压、吸氧等对症治疗:即对患儿立即采取平卧位并将头部偏向一侧,视情况可在患儿口腔中放入牙垫以防止舌咬伤,给予止惊退热药物,首选地西泮0.2~0.5mg/kg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灌肠或静脉缓慢推注,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若应用地西泮无效者可加用苯巴比妥钠5~10mg/kg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退热时还可加用物理降温,即适当松解患儿的衣物并将周围环境的温度适当降低,应用30%~50%酒精或者温水;对于惊厥时间较长或者反复发作而伴有脑水肿的患儿可应用20%甘露醇0.5~1.0g/kg(或者呋塞米1mg/kg)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利尿剂;由于惊厥会导致患儿脑组织缺氧,因此应当给予患儿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液中的氧浓度,氧流量为0.5~1.5L/min;另外,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 结果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包括退热、抗感染、控制及预防惊厥发作,并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处理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本组200例患儿中有153例患儿得到至少1年的随访,其中复发51例,复发率为33.3%,其中复发1次者有38例,复发>1次者13例,复发>1次者中有3例后确诊为癫痫。

3 讨论

惊厥是最常见的一类不随意运动,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骨骼肌群突然出现不自主收缩,且常伴意识障碍[6]。热性惊厥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感染是患儿发生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因为感染通常都会引起发热[7]。该疾病的多发人群是6个月~5岁婴幼儿,在此年龄段的热性惊厥患儿由于大脑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因而不能够像成年人一般较好地做到对体温的调节,致使其容易发生高热症状;而婴幼儿受到组织代谢废物、病原微生物、注射疫苗等不良刺激时容易引起体温升高而引发脑细胞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异常性放电,最终导致惊厥[8]。可见热性惊厥的发生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有关,与年龄也有密切关系[9],另外,有学者指出,热性惊厥的发生也与遗传基因有关[10],在本研究中的资料显示,本研究中的20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家族中有热性惊厥史者33例,有癫痫史者6例,因此,笔者认同此观点。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突发起病,发病后体温均会骤然升高,而后患儿开始出现全身性抽搐,表现出牙关紧闭、面色和口唇发绀、口吐白沫、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呼吸及心率增快、强直与阵发性痉挛,且多伴神志不清等临床特点,个别患儿甚至还会出现尿便失禁的症状,但是发作后患儿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原发疾病表现除外)。目前,临床上一般把小儿热性惊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热惊厥,另一种是复杂性热惊厥[11],其中以单纯性热性惊厥为多见。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时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一般<10min,在发热的最初24h内会发生抽搐,且病程中仅此一次;而复杂性热性惊厥只要满足下列五项条件中的一项即可判定:(1)发作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者;(2)在发热的最初24h内反复发作2次或以上者[12];(3)在发热抽搐时表现并非为全身性发作而是局部性发作者;(4)在发热抽搐时逐渐低热或体温未到38℃或不热也抽者;(5)发热抽搐时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变者。单纯性热性惊厥一般都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但复杂性热性惊厥则可能由于多次发作而导致脑部功能损伤而留有后遗症,如智力不全和癫痫等。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对热性惊厥患儿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对于热性惊厥的治疗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要对惊厥进行控制,第二步是要将体温降低,第三步就是寻找引起发热的病因并将之迅速消除,第四步就是查明抽搐的原因。在四个步骤当中,其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第一个步骤,对惊厥进行有效控制[13],一般可采用静脉注射和给氧等多种途径进行控制,而在这诸多控制方法中笔者则认为静脉注射是起效最快且最为有效的方法,地西泮为高脂溶性药物,静脉注射后可很快通过血脑屏障即达脑组织[14],具有十分强大的抗惊厥作用,可作为治疗热性惊厥的首选药物,但是若应用地西泮无效者可加用苯巴比妥钠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能够有效保护神经,使脑耗氧量和颅内压得到降低,具有较好的镇静和抗惊厥效果,并能够有效防止再次惊厥[15-16]。

总之,充分了解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并给予合理有效的诊断治疗是保证患儿获得良好预后和减少不良后遗症的关键。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参考文献]

[1] 张晓然,曲淑兰,金敏.小儿热性惊厥100例临床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1):27-28.

[2] 李家寿.153例小儿热性惊厥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85-86.

[3] 徐拥军.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29-30.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56.

[5]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6.

[6] 王松丽.小儿热性惊厥117例临床诊疗体会[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1):27-28.

[7] 相彩霞.苯巴比妥与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59-60.

[8] 付数清.小儿热性惊厥60例诊治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9):667-668.

[9]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

[10] 周戬平,王帆,李瑞林,等.热性惊厥大鼠海马区c-Fos蛋白表达及苔藓纤维发芽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1(2):101-103.

[11]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141-153.

[12] 孙若鹏,刘心洁.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486-489.

[13] 蔡素芳.对5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3):26-27.

[14] 昊南海,胡啸,黄秀玲,等.地西泮两种给药方法治疗热性惊厥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552-1553.

[15] 王林道.126例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国际医药,2013,19(6):840-841.

[16] 陈丽珍.63例小儿热性惊厥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6(12):96-97.

(收稿日期:2013-11-15)

猜你喜欢

诊治小儿
小儿难养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16例妊娠期合并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治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话说小儿常的肛直肠疾病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警惕小儿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