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的相关性

2014-07-07李培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对家量表态度

雷 婷 李培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产生了猛烈的冲击,现如今中国的家庭环境较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环境指的是在家庭中由父母组织起来的,影响孩子发展的物质及生活环境,主要表现在亲密程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和社交娱乐等方面[1]。众多的主流心理学派的理论都认为,个体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状况影响其生理、心理,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情绪[2]、认知、人格[3]等方面的发展。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4]。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行为总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一直使用被试直接报告的形式对态度进行测量。但是这种自陈的外显态度与可观察到的行为往往并不相符,说明被试会刻意或无意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态度,做出印象整饰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性社会认知,即“个体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过去经验的痕迹对其当前的某些活动与行为的调节与影响”[5],包括态度、刻板印象、自我等。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的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的态度[6]。

家庭是社会认知对象,因此可借助内隐态度测量的范式来研究个体对家的内隐态度问题。杨烨等人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母亲和父亲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且男女之间存在分离效应[7]。王培芳等人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发现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在感受家庭消极态度反应方面存在差异[8]。但是这些研究只涉及家庭成员性别或不完整家庭结构等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对个体对家的内隐态度的影响,还未发现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主观方面探讨家庭环境与个体对家的态度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且涉及家的内隐态度的研究也较少。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较为长期而深切,且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认知图式、思维模式;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又较少的受到社会这一控制变量的干扰。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探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将丰富国内用IAT作为内隐测量手段的研究,对于指导家庭教育,改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5所高校共随机选取在校本科生157名,有效被试共137名,其中男性65名,女性72名,城市学生31名,城镇学生33名,农村学生73名,矫正后视力正常,手指功能正常,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1.2 方法

1.2.1 家庭环境量表 本研究所采用中文版的家庭环境量表(FES-CV)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Moss.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ES)”的基础上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含有90个是非题,10个分量表分属于3个维度,即关系维度(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矛盾性)、个人成长维度(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和系统维护维度(组织性和控制性)[9]。

依据家庭环境量表的适用性以及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研究选取FES-CV中关系维度、系统维护维度的亲密性、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5个分量表共计45道题目来测查研究对象的家庭环境情况。

1.2.2 内隐联想测验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刺激词汇的呈现以及反应时的记录都是使用E-PRIME 1.1软件编译完成。内隐联想测验所使用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均由相关研究文献[5]以及开放式问卷收集而得。具体使用词汇见表1,实验程序见表2。

表1 IAT使用词汇

表2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IAT程序

1.2.3 研究程序 把受试者按顺序编号,向受试者说明本研究共包括两个部分,为了避免顺序效应的干扰,随机安排一半研究对象先完成家庭环境量表,后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另一半研究对象反之。

1.2.4 IAT 效应操作定义 步骤1、步骤2、步骤3、步骤5、步骤6均为练习,不计时。步骤4和步骤7的反应时大于3000ms的按3000ms记录,小于300ms的按300ms记录,步骤7的平均反应时和步骤4的平均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即 IAT 效应[10]。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 E-Prime 1.1和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状况 对内隐联想测验相容任务(步骤4)和不相容任务(步骤7)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被试在步骤4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步骤7的反应时(P<0.001)。对IAT>0和IAT<0的被试的IAT效应卡方检验结果见表4,表明IAT>0显著多于IAT<0的被试(P<0.001)。因此,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家的态度是积极的、正向的,且具有一致性。

2.2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的性别及家庭所在地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IAT效应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IAT效应差异同样不显著。

表3 IAT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比较

表4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IAT效应卡方检验

2.3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的关系 IAT效应与家庭环境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5,其中,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情感表达、独立性、组织性、控制性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IAT效应与大学生家庭环境量表家庭关系维度、系统维护维度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6,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系统维护维度的相关不显著。

表5 IAT效应与大学生家庭环境各分量表之间的Pearson相关

表6 IAT效应与大学生家庭环境关系、系统维护维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 在对家的内隐态度的测验结果上,被试在相容任务情况下(步骤4)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情况下(步骤7)的反应时,即IAT效应为正值,且IAT>0的被试显著多于IAT<0的被试,这说明被试对于家的态度反应普遍都是积极的、正向的、肯定的,这与王培芳等人的研究结果,即农村儿童对家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肯定的相符[8],但仍有两名被试的IAT效应为负值,这说明仍有少数被试对家的态度是消极的、反向的、否定的。造成对家消极态度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居住地(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对家的内隐态度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他们的IAT效应大致相同,这说明正如Greenwald所言,内隐态度具有隐蔽性和间接性,和外显认知及态度相比,它在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的人群中具有广泛一致性,较少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普遍存在于个体的内心深处,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它们自动操作,不需要意识努力,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3.2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家的内隐态度关系 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与IAT效应的正相关显著,矛盾性分量表与IAT效应的负相关显著,这说明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有着正向的联系与影响,与矛盾性有着反向的联系与影响。这与王玲研究结果相符合,即离异家庭学生对家庭的态度与完整家庭有显著性的差异,也与王培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即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存在矛盾现象[8],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结构不完整家庭往往缺乏亲密感,而且有较多的矛盾冲突。

家庭环境亲密度和个体对家的态度呈正相关说明,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性程度越高,他们越能体会到相互给与的关怀与支持及家庭带来的温暖与幸福,越能理解家庭的含义与职责,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对家庭所持有的内隐态度是积极的、正向的;至于矛盾性和对家的内隐态度之间的负相关,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有较多的矛盾和冲突,缺少和谐一致的气氛,从而导致个体对家的内隐态度偏向于消极和负面。

亲密性、情感表达、矛盾性同属于家庭环境的关系维度,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联系,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家庭关系是与自身联系紧密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与大学生对家的态度呈正相关,说明大学生对家的态度与其家庭关系(更多的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要探明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类型还有待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家庭环境和对家的内隐态度之间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影响着一个人对家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1]马金保.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沈智豪,刘倩华,余俊毅,等.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27-130

[3]马喜亭,李冉,邓丽芳.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3-1075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7-91

[5]Greenwald A G,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4-27

[6]Wilson T D,Lindsey S,Schlooler T Y.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1):101-126

[7]杨烨,滕飞.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差异及性别分离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83-485

[8]王培芳,符太胜,赵志坚.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内隐态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27(2):6-9

[9]刘丹,张志坤,傅茂笋,等.中文版家庭环境量表的因子结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3):227-279

[10]Greenwald A G,McGhee D E,Schwart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6):1464-1480

猜你喜欢

对家量表态度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云横秦岭家何在
寻味中国年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