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题才是作文硬道理

2014-07-05王守明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考古学家毕加索童心

王守明

如果要问考场作文的第一要求是什么,那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会说“切题”。就像比赛时运动员被亮红牌那样,作文不切题的后果不仅仅是作文分数低,语文考试成绩低,并且极有可能因此造成各学科的总分走低,所以“走题”是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最担心的问题。

为什么会走题?怎样不走题?下面通过对当下最新的作文考试形式——新材料作文的分析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作文走题原因极其对策。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年轻人慨叹道:“爷爷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几乎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就上述例题从三个方面讲述走题的原因和对策。

一、理解材料有误

这是作文走题的最主要原因。学生对材料理解有误主要的表现:对材料的枝节而不是核心,片面肤浅——旁逸斜出、若即若离、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的解读造成走题。

解决误读材料造成走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同心”,也即材料的核心含义就是写作时的作文中心。

审题中的“审”字就是透过现象找本质,就是“审”出材料的核心含义,具体要求有两点:(1)全面把握材料;(2)发掘材料的深层含义。

上述材料作文由两个材料组成,要找出两个材料的交叉点,然后探究出其核心含义,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个材料主要“当事人”是毕加索和儿童,它们的符号意义分别是“成人”这个符号昭示的“成心”和“儿童”这个符号昭示的“童心”;主要事件是毕加索一辈子向儿童学习,它的符号意义就是童心难学。到此为止,这个材料的最核心的含义就是“童心难学”,其次是“向童心学习”。

以下观点是走题的:

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由次要内容“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得出观点:学习要有创新;

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由“一生”一词得出观点:贵在坚持、追求丰富的人生、人生苦短等;

无中生有,由材料进行不合理联想得出观点: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则材料主要“当事人”是考古学家和他的孙子。通过对比两人在辨认古铜镜的文字方法、结果上的不同——思维、方法完全“相反”,考古学家只知道向左或者向右,而他的孙子的思维却很“随意”,“向左”不通,就“向右”——镜子本来就是用来照的。核心观点是思维要像儿童那样变通。

二、对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模式理解有误

错误地认为材料中的每一个角度都能得出切题的观点。新材料作文虽然给予考生选择观点的自由,但是只给选择核心观点的自由。所以审题时要从能够表达主要观点的角度切入。上述材料从“一生”“绘画”“古铜镜”“浪费”等材料的次要内容入手就很容易得出走题的观点。

三、阅读材料的技巧有误

最大的技巧失误是不能整体把握材料。整体把握材料才知道材料中的每一句、每一词的语境意、最终指向和重要程度。

眼睛盯住材料中的某一句、某一词,无限放大,就会若即若离、以偏概全,得出走题的观点。

例如上例中的“随意”,它的语境意就是“变通”。两个材料中都提到了“一生”,但它含义的最终指向是“童心”。

【失误原文】

你把一生用在哪儿

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赵家玥

上天何其公平,给了每个人同样的一生时间,可每个人却各不相同,将一生在不同的事情上耗费掉。

普通人将一生撕碎了喂给广场上的鸽子,而伟大的人却将它当做攀登的干粮。杰出的考古学家将一生消磨在古镜后面玩笑般的镜像文字上,而毕加索则用一生追寻随性的创作。人生的过程不过出生到死亡,将时间用在无聊的地方便只能蹉跎时间空耗人生了。

不得不佩服亚历山大大帝挥剑斩断绳结的果敢,他的生命在于征服,而不在于一个难倒所有智者的绳结,他用一生纵横天下,将全部的生命来成就人生的意义。

也许不必如此豪放,但也绝不该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是这样的度过一生敢不敢在临死时按着胸口说:“我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正因为人生苦短,才更应该认清人生的意义,选择正确的方向奋斗。考古学家可以研究或尚待发现的古迹何其之多,只将眼光局限在一面古镜上而放弃其他研究,如此错用一生,一句简单的浪费,又怎么能说得尽其中的可惜呢?

人常常认识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在何处,反而将一生的时间用在了争权夺利追逐外物上,不怪《红楼梦》要用一首《好了歌》骂醒世人,“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眼闭之时人生已完,那么你把一生用在何处?珍贵的只有一次,绝无回头路的人生用在聚集金银上,未免太浪费吧。

我更欣赏将一生用在真正的意义上的人。毕加索学向儿童一样的画用去了一生,却成就了艺术一个新的门派,在童年时失去的艺术真谛,却敢于用一生去追求,将一生用在此处,我认为相当值得。

真正的人生意义可以支撑起一个人全部的人生。有可能已用尽一生向目标奔跑都无法到达,但你却收获了一个充实的毫无偏道的人生。这样的一生绝不是几个铜镜古字就可以消磨掉的,一生的意义注定了不会后悔也不会浪费。

“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将一生选择了求道,甚至于求道之后的满足就支撑起整个人生。事实上只要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有意义”,那么生命的长、短就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人生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必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须值得你付出一生。

你把一生用在哪儿?你的回答是什么,又或者,能回答么?

【失误探究】

本文的中心是“把一生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浪费”,是一篇不切题的作文。走题的原因是没有整体和深刻理解材料,没有把握住材料的核心观点。材料中虽然提及毕加索和考古学家都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但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一生”这一时间概念,而是强调他们用一生追求的内容:前者是向童心学习;后者是不向童心学习不知变通。本文作者分析材料时以偏概全,没有发掘出材料的本质含义。

本文语言老练,行文洒脱,作文功底厚实,走题实为可惜。

【升格展示】

像孩子那样“纯气”

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赵家玥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旧约用耶和华的话将孩子立为现实的镜子,彻底且毫无保留地反射出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扭曲。所以毕加索要用一生去学习孩童的画作,那里有他在孩童时丢弃的纯净和对于绘画最直接的语言。

学艺术的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反而去向艺术的入门者孩子学习的不止毕加索一位,还有一位宋代书法家政黄牛,他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故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这就明明白白地说出了原因“观其纯气”。

纯气就是纯净的气质,是孩子所具有的人的天性未被污浊的本真,是生命本初的清洁与正直。孩子所见即世界所见,孩子所感即万物所感,美国作家斯托达德将孩子视作灵感的来源,盛赞“孩子是进入天堂的钥匙”。那是因为孩子的柔软心最容易被触及,孩子用整颗干净的心去体会艺术的偶然降临,就像让一只蝴蝶停在细丝上,偶然的触动变化成强烈的震动,成为毕加索等大师的又一幅名画。

带有孩子纯气的创作往往留下惊世妙笔,这样的创作拥有直接震动观者灵魂的力量。不只在艺术上,孩子用本真的思维领着大人绕开俗世的陷阱,用简单的逻辑打破成人间复杂的纠葛,《皇帝的新装》中一句最简单的“他身上什么都没穿”便可以揭穿骗子荒诞的骗局,《小鬼当家》几个恶作剧便可以阻止抢劫犯入室抢劫。

当人渐渐长大时,便生长出一层硬壳,再不能像孩子那样,用最简单、最清澈的视线去打量这个世界了。那层硬壳限制了人的视线,禁锢了人的思维。让考古学家连镜子上的文字都没有在镜子中看一下,或许是因为这个镜像文字实在是太像一个孩子气的恶作剧了,孩子气已经到了那些失去童真稚气的人再也无法想到。所以《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孔子,一个习惯了成人思维的人突然闯进了孩子的世界,惊讶于世界的简单和巧妙。

无怪乎彼得潘在永无岛上永远不肯长大,长大之后便失去了纯气,任凭世事烦杂扰乱自己。恐怕只有像毕加索那样用一生的时间去学像孩子那样,才有可能保持最初的清洁与正直。这就想起了金岳霖老先生,养蝈蝈斗蛐蛐,上着课停下来抓出一只虱子,如同孩子般的纯气让他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专业的研究。

像孩子,纯气地活着。

【升格简评】

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像孩子那样纯气生活”,非常切合材料的中心。论证逻辑性强:开始两节通过分析材料“毕加索向孩子学习绘画”的本质含义和列举政黄牛像孩子学习的例子提出论点——学习孩子的纯气;接着从理论上分析“纯气”的含义,探究“纯气”的深刻内蕴;然后通过正反论证揭示纯气的作用。另外本文结构开合有度,语言老练、洒脱,很有杂文味道,绝少学生腔。END

猜你喜欢

考古学家毕加索童心
毕加索的厨娘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童心绘天下
考古学家
看不懂没关系
考古需要的“神器”
考古学家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