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的困惑

2014-07-03

文史月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见十月革命天安门

一、孙中山和毛泽东,隔着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默默相望

新中国的中心是北京。

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

天安门的中心又是什么呢?

是那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

年年月月,不论白天还是黑夜,画像上,毛泽东那双睿智的眼睛通过面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注视着新中国的人民。几乎所有中国人和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把天安门和毛泽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又有多少人知道,毛泽东最初并不喜欢天安门。他说天安门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要在天安门下面,跨在金水桥上搞一个二层的矮台子,观礼时离群众才近。至于天安门后面的故宫,他只在1954年4月三次登城墙绕行一周,一次也没有进去过。

为什么最终没能在天安门前另搞一个矮台子?

因为破坏了总体建筑格局,各方面都反对。

为什么后半生居住的中南海与故宫仅一街之隔,三次登故宫城墙,却不愿去里边走走?

个中缘由,今天已经无人能够知晓了。

不管毛泽东的主观意志如何,风风雨雨中的无数次游行、庆典和检阅,把他和天安门融为了一体。

别的地方看不见毛泽东了,天安门能够看见毛泽东。有天安门在,就有毛泽东在。

过去,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的视线之内,还要挂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孙中山的巨幅画像。

后来,马、恩、列、斯画像不挂了,但孙中山的画像依然准时地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前。

孙中山和毛泽东,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两位巨人,隔着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年年月月默默相望。一人生于1866年,一人生于1893年,相差27年;一人逝于1925年,一人逝于1976年,相差51年。

这两位革命巨人、现代中国的奠基者,他们之间真正互相理解吗?

二、18岁时,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

18岁时,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

1936年,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1911年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看到同盟会党人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上面刊载着广州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从此,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份报纸。“我是如此地激动,以至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

第一份报纸导致的第一次政见是什么呢?

风吹日蚀,湘乡驻省中学校园墙上,一个来自韶山的18岁青年写的那篇东西早已无踪无影。幸亏还有个冒险闯进陕北的斯诺,通过他,毛泽东能够把那篇政见的内容留下来:“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康、梁是早年毛泽东心中的偶像。

但一个孙中山横空出世,便夺去了他心中的第一把交椅,他的“第一篇政见”就抛弃了君主立宪而改为共和。他提出来的不再是君主,而是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虽然康、梁与孙中山的区别他不甚清楚,还将三人糅为一体,但孙中山对毛泽东影响之大、震动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三、孙中山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员

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吗?

他年长毛泽东27岁。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逝时,毛泽东正在湖南家乡搞社会调查、办农民协会。后来震惊中外的湖南农民运动,当时还只是运行的地火。

但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一大”上,有两个刚刚加入国民党的青年共产党员,以能言善辩、词锋激烈给国民党元老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李立三。另一个就是毛泽东。

李立三单刀直入,大段大段阐发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率直批评国民党的言论;毛泽东则主要以孙先生的说法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许多国民党人惊异地注视着这两个人,连汪精卫也发出由衷感叹:“究竟是五四运动的青年!”

孙中山以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中共的这两个新锐。他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委员。

但孙中山所知道的热血青年毛泽东,毕竟不是后来那个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于一身的毛泽东。

四、如果没有十月革命……

客观讲,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对于孙中山、毛泽东这两个背景和性格都差异巨大的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许永远不会交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改变了一切。

但最先听见这声炮响的中国人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毛泽东,而是北洋政府的驻俄公使刘镜人。

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给国内发回一封电报,最早向国内传递了十月革命即将发生的信息。刘镜人例行公事,向北洋政府外交部进行情况报告,却并不知道震撼整个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正在他眼皮底下发生。

电报被送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也因电信不畅整整晚了20天。外交大员草草阅过,便将其撂在一边。北洋政府的外交当然是以各协约国的立场为立场,所作的决定也如出一辙:拒绝承认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召回公使刘镜人。无人想到:刘镜人发回来的很快被归入档案的电报,喻示着世界东方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会有中国共产党吗?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会有毛泽东吗?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会有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吗?

如果不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毛泽东的生命轨迹能够交汇吗?

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

历史的冷峻,又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

五、初生的共产党人被蒙在鼓里。当时没有任何人想到要拿这份宣言去征求他们的意见

被革命之力推向一起的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向的判断却截然不同。包括孙中山本人。

猜你喜欢

政见十月革命天安门
巴西市长与前议员政见不合在擂台上搏斗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看升旗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
校长应能善待“不同政见者”
切尼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政见经常反复无常,甚至自相矛盾
“我只是让我的钱为我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