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与阅读观

2014-07-02陈亮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粹章太炎国学

陈亮

摘 要 论文从发扬“国粹”的角度,介绍了章太炎重“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的国学思想,并从白话文、古体文、文学、诗歌、读书治学、历史阅读、经典阅读等角度探讨了章太炎的阅读观,即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多读经典等。

关键词 章太炎 国学 国粹 阅读

分类号 G250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and Reading Concepts

Chen 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quintessence"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that focuses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 laws and institutions, figures deeds. It also explores Zhang Taiyans reading concept from the angles of vernacular, classical, literature, poetry, scholarly study, history reading, and classic reading, that is, when you read and study, you cannot get hung up on the books, but also from books to seek outside; when you read the books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ideas and experiences; we must seek truth, but also practical; if you dont read the history books, you are not patriotic; read more classics and so on.

Keywords Zhang Taiyan. Sinology. Quintessence. Reading.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因倾慕顾炎武改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致力于“稽古之学”,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打下根基。甲午战争以后,章太炎广泛阅读西方书籍,吸收西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他在国学教育方面,很有建树,一生曾三次创办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是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鲁迅、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沈兼士、汪东、刘文典等人的老师,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国学思潮初起的时候,有“国粹”“国故”“国学”等多种不同的说法。1905年2月《国粹学报》创刊,章太炎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为主讲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讲演的文字集结出版,即《国故论衡》。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1]胡适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一文中,他这样说道: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充国学的领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打破一切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2]。

章太炎国学思想的核心即是发扬“国粹”,力图以国粹来传承汉民族的文化精髓,“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3]272,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3]278认为这三大部分作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粹,构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着重在“文字”和“文化”的层面,提倡“先小学而后文学”,主张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民族文化,他对音韵训诂与周秦诸子极为重视。“近所与学子讨论者,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4]236

周作人非常看重他这位老师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我以为章太炎先生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以文字音韵学的成绩为最大,超过一切之上的。”[5]梁启超也对其评价甚高:“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新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6]

章太炎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认为从字义的本原入手,有助于打好学问的基础。“现在第一总要把六书懂得,明了本义本形,再讲音韵;懂得音韵,假借的道理就明白。那么才得不写别字,不说乱话。”[7]但他对白话文并不排斥,而且有所提倡,并于1910 年前后在《教育今语杂志》上,用白话文发表了《论文字的通借》《论经的大意》《论诸子的大概》《庚戌会演说录》等演讲稿。

另一方面,章太炎也明确表示小说、报章与书札文牍要有所区别:“林纾小说之文,梁启超报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说、报章,不能用之书札文牍,此人人所稔知也。”他认为,“学子习作文辞,岂专为作小说、撰报章,而舍书札文牍之恒用邪!若欲专修文学,则小说、报章固文辞之末务。且文辞虽有高下,至于披文相质,乃上下所通。议论欲直如其言,记叙则直书其事,不得虚益华辞,妄增事状。而小说多于事外刻画,报章喜为意外盈辞,此最于文体有害。”[4]endprint

对于书札文牍等文章,章太炎认为要有法度,要做到“发情止义”。情,即“心所欲言,不得不言”,把个人不得不说的喜怒哀乐发出来,做到有内容。义,就是“作文的法度”,即合乎文格,得其体要,要符合作文章的基本准则,这法度要通过博览群书,再加以总结才能体认得到。他评价桐城派的文章,“并非没有法度,但我们细读一过,总觉得无味,这便因他们的文,虽止乎义,却非发乎情”。又说王渔洋的诗,“法度非不合,但不能引人兴趣,也因他偶到一处,即作一诗,仿佛日记一般,并非有所为而作的”。侯方域、魏叔子作为明代遗民“心有不平,发于文章,非无感情,但又绝无法度”。明末的大学问家黄梨洲与王船山“学问虽博,虽有兴亡感慨,但黄文既不类白话,又不类语录,又不类讲章,只可说是像批语,王船山非常生硬,又非故意如此,都可说是不上轨道的”[8]。可见,他的文章评价标准非常之高。

章太炎也主张诗歌要发抒性情,有所寄托:“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憙杂书,则诗衰。”[9]他说: “吟咏情性,古今所同,而声律调度异焉……《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9]认为自汉朝以后,四言诗已少有优秀之作,五、七言诗应运而生,他对魏晋诗歌评价甚高,认为既有经世抱负,又有身世感叹,慷慨激昂,极具性情,大都是他心目中的佳作。

章太炎认为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他说:“书籍不过是学问的一项,真求学的,还要靠书籍以外的经验,学校不过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还要靠学问以外的灌输。”[7]他认为,本国人应该有本国的常识,“有了这种常识,好广的再求广,好精的再求精,那是渐渐的远去,渐渐的上去了。若是不然,专好精的,或者弊病还少;专好广的,就是全然空虚。譬如一滴的水,吹成一个大泡。外面看来虽大,中间纯然没有,那个弊病就狠多哩!”[7]

章太炎提出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问既然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学问,不可将就歇手;将就歇手,自己仍没有自己的心得。”[7]好比借了钱做买卖,把本钱还掉以后,还要有赢利才行,不然只是白忙活一场。认为“博学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见;否则就是读尽了天下书,也只是书笥,装了些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东西。”“学问是无止境的,后人应比前人更进一步;学习外国的东西,也要独立思考,有新发现;追随抄袭,是没有出路的。”[10]

章太炎认为读书治学,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今日切要之学只有两条道路:(一)求是,(二)致用。求是之学不见得完全可以致用,致用之学也不必完全能够求是。合致用与求是二者冶于一炉,才是今日切要之学。”[11]“在致用上,第一要紧是阅历,第二要紧是勤劳,书本子上的学问,不过帮助一点儿,那里有专靠帮助的!学问本来是求智慧,也不专为致用。”[7]强调求学是为了开智,开智以后才谈得上致用,而致用不能光靠书本上的学问。

章太炎认为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他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载尽已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衰,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11]以他的经验,只要用三年半的时间,即可读完重要的史籍。“看记事的书用一年半的时间;典章制度的书,用八个月时间;奏议的书用十个月的时间。有志之士,勤勤恳恳,下三年半的功夫,对史事即可烂熟了。”[12]

章太炎提倡多读经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增长知识,“我们要人看经典,是使人增长历史的知识,用意在开通人。”[7]他于1924年在《华国》月刊上发表的《中学国文书目》收录了39种古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理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之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以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13]章氏推荐的主要都是些传统经典,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另附有“总参考书”,如《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本意是想让中学生多阅读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可惜由于太专深,能够接受的并不多。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粹章太炎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梨园戏韵 国粹生香
中医
京 剧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帮人不能犯糊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与臭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