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书不同

2014-07-02聂凌睿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4期

聂凌睿

摘 要 论文在对2013年度各大好书榜单做统一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年度好书榜单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探讨好书榜单在全民阅读活动进程中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好书榜单 推荐书目 全民阅读推广

分类号 G252.1

Review of Top Ten Books in 2013

Nie Lingrui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Top Ten Books” listed by various media in 2013,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m,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them in the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y.

Keywords Top Ten Books. Recommended bibliography. Na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唐代诗人刘希夷(约651-679年)乐府诗中有这样一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来说,2013年可谓好事、快事连连。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小组,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一时间,“全民阅读立法是否必要”成为热门话题。姑且不论全民阅读立法是否必要,单从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的角度而言,全民阅读提高到政府层面,又不直接介入和干涉个体阅读生活,是符合广大书友的切身利益的。

政府层面为民众提供了阅读保障,是否意味着正走向阅读物质化、沙漠化、边缘化的国民阅读转而告别时松时紧,时升时降的现状呢?政府主导或许是一剂强心针,但不可否认的是,唤回中国优良的阅读传统和基因,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众多出版人、媒体人每年坚持推出“年度好书榜”,帮助国民梳理一年中可圈可点的出版物。

更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的好书榜单,一改往日单调的赞扬声,《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在推出好书榜的同时,还直言不讳“失望之书”,正如《书评周刊》编辑吴永熹所言:追求“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大约是中国文化最为根深蒂固的根基之一。“人情练达”有时自动被转换为一种回避批评的习惯,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批评。但有时沉默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伤害,坦诚而有针对性的批评才是扶持与保护[1]。

1 2013年度好书榜单扫描

信奉“读书无挑拣,只要有情趣”前南方报业《21世纪环球报道》副主编连清川认为,一个社会的出版行业,有义务为这个社会提供主流价值观材料……毕竟,阅读关涉人们的心灵,而出版关涉社会的良心[2]。

盘点2013年的好书榜单,得以从阅读世界中窥见当下中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民众生活发生的微妙关联。如朱晓剑在《出版人推荐十大好书》一文中所指出的,好书反映的是对当下的价值判断与世界观[3]。

1.1 好书榜单遴选媒体

综观2013年好书榜单,共有16家媒体先后推出自家的好书名单,其中平面媒体打头阵,网络媒体紧随其后,独立书店和出版人也参与其中。

从表1可以看出,8家平面媒体推出了年末好书榜单,3家网络媒体独自推出好书榜单,此外,部分平面媒体还和网络媒体合作,联合推出榜单。旨在通过研究和推广阅读,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重视阅读的新阅读研究所在2013年末,也围绕童书,推出专业童书榜单两份,为亲子阅读提供专业指南。

1.2 好书榜单遴选原则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新华网评选出小说类、非小说类等10种类型共60种图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孙月沐在介绍评选情况时表明了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标准:既要有学术品位、文化品位,要出思想,又要符合大众阅读,要能够进入国民阅读的视野,同时要坚持不出问题,不要引导读者去读不应该读的东西[4]。

表1 2013年好书榜媒体信息综合

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类似,各家榜单都有自身的评价标准和评选理由。

综合表2可见,各家媒体的评选立场各不相同,有追求全面的,也有专注于某些阅读领域的;有注重推广全民阅读的,也有凸显出版界出版时效和动态的。在评选人的选择上,尽管各大书单的评选人不同,但是各家媒体对评选人的选择都有相同的倾向:读书界人士、出版界人士、书店业主,部分榜单尊重普通书友意见,请书友为自己心仪的图书投上一票。

表2 2013年好书榜选理由及标准

1.3 榜单图书类型分析

15家好书榜单所包含的图书类型总体呈现多样化形态,以“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划分是读书榜单的共同点,另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京报》等媒体细分图书种类,为国民提供细节化处理的榜单,更有不少媒体不仅关注国内好书,还将视野投向国际,为国民推荐异国好书。

表3 2013年好书榜图书类型

由表3可知,2013年年度好书榜单,图书涵盖范围比较广泛,除文学作品引起广泛关注之外,历史、政治、传记类作品也为专家、媒体所重视。与以前的好书榜单相比较,2013年部分媒体已经在做“全”的基础上,开始走向细化,将一年出版的图书分类并细化到小类目上,从而更细致地剖析各个类型的好书。

2 年度好书榜单推荐之必要性和社会意义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根植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新浪阅读总裁兼CEO吕廷斌在2013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颁奖典礼上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一串数字:每年新出版的书约25万部,每年新产生的网络文学新作差不多有10万部[5]。

可见中国的图书市场并不缺乏新书,国民面临的问题是不知该如何选读。因此,各种“好书榜”,正是“推荐书目”与“畅销书目”的结合体,是在图书市场中应运而生的产物,毕竟它们为普通程度的国民择善而从提供了一定的指南。

2.1 点赞年度图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腾歌在谈到好书榜时坦言,好书榜是出版社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好机会[6]。正如腾歌所言,出版社、销售商和读者都对好书榜给予关注,销售商关注是为了能及时跟进书业热点,调整销售策略和方向;读者关注好书榜,是为了能获取最新阅读动向,找准自己的阅读方向;出版社关注好书榜,则是因为好书榜多由专家和大众评审评定,代表了精英阅读和大众阅读的两种阅读选择,既是对前一年出版业的盘点,更能促进出版业思考来年的“作战计划”,推出既能代表本出版社文化水准,又符合国民阅读情意的好书。

出版业理应起到为读者和作者、作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作用,但综观国内的出版业,或多或少存在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阅读情谊,单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出版的现象,出版业未能扮演好“图书传递员”这一角色。好书榜单的出现,对出版业是一种盘点,也是一种警醒,让出版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从而能充分挖掘出版行业的文化意义,加速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立。

2.2 导航大众阅读

近年来国民阅读趋向碎片化、功利化、工具化,电子阅读大行其道,如何唤回纸质阅读不再是唯一要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国民阅读,让阅读走向大众化。

《南都周刊》2013年末推出“2013年度十本失望之书”时表示,进入这份榜单的十本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烂书、坏书,有的甚至称得上是优良之作。但它们或因过度营销而被拔高,或因话题热门而受追捧,甚或是著作者本身的声名和地位,令其拥有过于耀眼的光环。而其作品中的硬伤与病灶,则往往被忽略,被原谅。推出这个榜单的目的是为了祛除遮蔽,反抗流行,让阅读变得更纯粹[7]。但大部分媒体还是将眼光聚焦于好书之上,为国民优中选优。例如《甘肃日报》沙里淘金,精选的“2013年推荐优秀读书榜”就是想把国内外最有品质、最富思想情操和生活韵味的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接触到值得一读、读后受益无穷的好书[8];《中外书摘》汇聚出版社、书店、媒体等阅读专业人士的多方力量,使图书的价值重现[9]。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末也推出了“十大好书”榜单,在榜单的前言中,编辑直言:“我们没有想着做出完美的选择,只是希望确保我们的选择不会让你的时间打水漂”[10]。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个人行为,推荐书单的开列一直受到“众口难调”的影响,年末书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推荐书目”,它集合“推荐书目”和“畅销书目”于一身,凸显了出版界的时效性和出版动态,而又集合了媒体认可度、市场销售表现能力、专家推荐率和读者票选率[3],避免了专家推荐导向的精英阅读可能导致的阅读断层,推荐的多为符合大众阅读品位,却不失学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图书,令读者读起来舒服,还能有所收获,起到了大众阅读导航的作用,能让读者在购选图书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

2.3 树立书文化标杆

2013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的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11]。

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呼吁唤回书香社会的今天,尽管国民阅读率不尽人意,但是却并非希望尽失。好书榜评选标准历来未做统一,而好书榜的必要性和意义也受到坊间质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好书榜的设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具备相对高度的文化标杆[12]。

以2013新浪中国好书榜为例,每年2013年度“十大好书”都各自匹配有颁奖词,资深出版人、知名书评人或是出版业内外专家学者对获得好书称号的作品深入解读,并就该书对社会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好书榜单的上榜图书,不仅架起了图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还是一年内中国出版行业的风向标,是对一整年出版业的总结和反思。好书榜单如同一座文化标杆,出版界透过榜单,可以知道同行出版的热点和重点,而民间读者通过榜单,可以大致了解最新、最近的图书新动向和精英阅读的兴趣之所在(概因多数榜单由出版人、书评人参与评选),亦可以看出媒体的方向和出版业内的趣味。

文化标杆的树立,说到底还是要回到为国民阅读提供参考之上。年度好书榜,能为读者选择图书降低阅读成本,而其观点角度各有本色,这或许正应了读者的“众口难调”的需求,让阅读爱好迥异的读者能在各家榜单中“拎出”数本符合自己阅读需求的图书。

3 年度好书榜单未来发展方向

《找好书,“排行榜”不看也罢》一文中如此质疑多家“年度好书排行榜”:从排行榜的真实性和阅读效果看,这些书真的好吗?

毋庸置疑,和其他领域的评奖、颁证泛滥一样,商业炒作已逐步渗入图书发行领域。为了吸引“潜在”的读者,一些书商常把“打榜”作为“促销”的手段。

此外,由传播方式变化带来的阅读口味变化,使好书的选择标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电视频道、报纸版面的增多,专业杂志的层出不穷,网络与信息化带来的“多渠道”格局,已把人们湮没在良莠杂陈的信息海洋中。在不堪其累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找乐子”已成为不少人的选择[13]。

好书榜这一形式出现以来,遭遇过质疑,也被众多专家和普通读者批评过。书评人顾文豪认为图书榜单就是一张清单,不值得迷信。与其追着图书畅销榜单,不如去寻找一些个性选择为基础的创意榜单[14]。更有读者认为关注年末榜单,不如关注鹦鹉史航、叶开开等作家、书评人开列的私人书单。

任何事物都存在褒奖和批评的声音,好书榜也不例外,但是媒体需要认真分析批评声音背后的原因。好书榜的目的,究竟是应该表彰优秀作者和译者,不考虑书的大众和小众;还是应该既起到表彰作用,又要影响公众阅读?好书榜评选的标准,究竟是要“有用”(即是否对当下中国有影响,是否与社会现实发生具体联系,是否有社会意义等),还是仅仅是好的文学作品即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评选有三个具体参照系:一是以市场上较多为读者所熟知的销售榜单为参照;二是特别强调大众阅读、精英阅读或经典阅读并举;三是渠道影响参照,特邀了图书营销人员参与推荐评选[15]。凤凰网2013年度好书的评价标准为:所谓好书,一要读得舒服,文章要好;二要读来有所收获,言之有物[16]。

各家榜单的评选标准不同,可能会带来风格各异的榜单,从而增加好书榜的趣味性和丰富程度,但是不能统一评选标准,必然会导致榜单质量的良莠不齐,所以好书榜单的评选,应该在尊重各家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基础上,制定好书榜单遴选的基本原则,从而保证好书榜单的基本质量,为读者负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制定统一的评选标准。所谓统一的评选标准,首先要对“好书”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好书榜单并非单独针对精英阶层,更是为了普及大众阅读,故而好书既要注重文化意义,也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既能丰富个体心灵,又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既能引起民众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发民众的思考。

(2)规范好书的评定主体。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年度十大好书”,各家年度十大好书都由不同的评委评选而出,必然会带有评委个人的主观性,所以为了更客观地呈现十大好书榜单,增加榜单的权威性,好书榜单的评选人必须兼顾精英和大众阶层,主要评委可以由纸质媒体从业人员、书评人、独立书店从业人员和大众书友组成,既保证书单的质量,又保证书单更接地气。

(3)加强好书的推广力度。好书榜单的评选,为人们推开了一扇阅读之窗。今日的好书榜单,发布于网络世界,但是信息数字时代,万千信息很容易被埋没,榜单的推出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发现阅读之窗后那更为辽阔的“书世界”,故而各家榜单还应增加宣传和推广力度,让好书榜走进千家万户,完成“阅读推广”的最终意义,亦可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在好书榜推出之后,借助公共图书馆的平台,开展读书会、诵读会,邀请书评人开讲解读好书,为好书深入民间铺开更为广阔的道路。

4 结语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品牌,“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也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后起的好书榜单也各有千秋,尽管都不能称之为最完善的榜单,但却是一年出版业的回顾,也是对一年书业致敬。借用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话,希望这样一种评选,这样一些榜单,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重建、恢复纸上阅读的习惯,学会感知从文字那端传递过来的生命的温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