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时代的电视空间表现初探

2014-07-02常久慧

电视技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立体空间内容

高 盟,常久慧

(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2.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立体时代的电视空间表现初探

高 盟1,常久慧2

(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2.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3)

在立体电视发展初期,面向立体电视的研究多偏重于技术领域,这种导向使立体电视表现艺术方面的研究趋于落后,在技术不断演变革新的趋势下,立体电视技术关注重点发生偏移,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发展和产业布局。这与立体电影发展初期的情况非常相似。拟就立体技术的演变进化,与立体影视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总结,对立体电视的问题和缺陷进行研究,对立体时代的电视表现艺术发展方向,作出判断和思考。

立体电视;窗口空间;立体空间表现

1 立体影像的发展与表现特征

立体电视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它与立体电影的表现艺术相互关联,伴随着立体成像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而演变[1],与立体电影初期的发展相比较,立体电视由于自身的特点存在诸多差异,需要从空间表现角度明确自身的特点,提出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策略与新主张。

1.1 立体技术产生初期

立体的艺术表现,可以追溯到雕塑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但明确用于立体成像和显示的技术,则是从1838年,英国的查理·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发明了“立体镜”(Stereo scope)开始(见图1)。

图1 Wheatstone的立体镜

无论是惠斯通的立体镜,还是1849年David Brews⁃ter用凸透镜取代镜子,发明的“改良版立体镜”,都有一些共同点——影像面积小且清晰度低,立体效果不够充分,只能满足单人观看。“立体镜”是一种实验室阶段的立体装置原型,和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类似,小影像尺寸和对观众数量的限制使其商业潜质不高。改良版的立体镜如图2所示。

图2 改良版的立体镜

1.2 红青立体与大银幕实验期

19世纪末,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William Friese-Green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见图3),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立体眼镜来观看,这套装置繁琐复杂,缺乏实用推广性,尽管申请了专利,但没有被任何影院采用。

图3 廉姆·弗莱斯·格林和他的立体摄影机

1900年,弗雷德里克·尤金·艾维斯(Frederick Eu⁃gene Ives)发明了立体摄像机,它模仿人眼采用双镜头,镜头间距4.5 cm。1915年6月10日,埃德温·波特(Ed⁃win S.Porter)和威廉·瓦德尔(William E.Waddell)在纽约阿斯特戏院试验他们的红青立体电影,为现场唯一的观众放映了包括田园风光在内的多段测试片段。

这一时期,立体电影处在早期探索阶段,立体技术转向电影银幕寻求大尺寸影像表现,那时还没有电视,早期的立体影像,首先被搬到银幕上进行测试放映,电影的大银幕为立体视觉表现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它天然允许更充分的视差和立体艺术表现空间。

1.3 完整电影商业化时期

1922年,立体电影《爱情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在洛杉矶大使饭店戏院进行首次商业放映,标志着立体影像进入商业领域。

这一时期,很多人开始对3D电影产生了兴趣,连法国的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ere)也把他1895年的《火车进站》制作成了3D电影。

1936年雅各布·莱温赛尔(Jacob Leventhal)和约翰·诺林(John Norling)为米高梅公司拍摄的短片《Au⁃dioscopiks》系列,也使用了红青立体技术,银幕上出现一系列冲着观众运动的物体,在当时效果极其震撼,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受此鼓舞,米高梅又在1941年拍摄了《第三维度的凶手》(Third Dimensional Murder),在当时广受好评。二战爆发后,3D电影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战后复苏。

这一时期立体电影技术处于“奇观”时代,人们对立体影像的关注停留在新鲜事物层面,在立体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反复利用纵深轴向的调度,刺激观众的“立体神经”。红青技术的天然缺陷则成为了艺术表现上的瓶颈——在黑白胶片电影时代,红青的色彩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立体表现上与良好的观影体验还存在相当差距,加上胶片时代拍摄立体电影的诸多技术问题,因此难以获得推广与大规模发展。

1.4 偏振立体与短暂的“黄金时代”

1936年,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H. Land)发明了偏光膜技术,这一发明的初衷是用来过滤汽车灯光,但后来却对立体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偏光技术的出现,首次克服了红青立体显示技术的色彩缺陷,能够使观众双眼获得同等高质量的影像,为彩色立体显示和更高质量的立体表现扫清了障碍。

1952年,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博瓦纳的魔鬼》面世,这标志着立体电影迈入了全新的彩色时代。1954年,大师希区柯克拍摄了立体电影《电话谋杀案》,这是中期立体电影的艺术精品。

立体电影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取得一定的发展,首要原因是偏振立体技术的出现,使彩色立体电影得以实现,采用偏振技术的彩色立体电影,第一次突破了红青立体技术的色彩局限,立体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这一时期立体电影获得短暂黄金发展期的主要原因。

1.5 IMAX3D与立体电影

1967年,IMAX研制成功,1973年,首个IMAX Dome出现,IMAX一直保持着平面电影的姿态——直到2004年,首部IMAX 3D DMR电影《极地特快》上映,在全球80块IMAX 3D屏幕上取得4 500万美元票房,为立体电影注入一针强心剂,票房的抢眼表现,获得了广泛的资本关注。2009年《阿凡达》上映,立体电影进入快速发展期。

IMAX一直号称电影的终极体验,原因在于超大屏幕和高清晰度,IMAX与立体结合,获得了大范围立体纵深,加上高清晰度的优势,使立体影像质量再次获得质的飞跃。IMAX 3D使用的也是偏振立体技术,从根本上说立体显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使立体影像质量获得飞跃的,恰恰是屏幕尺寸和清晰度。

综上所述,立体影像的发展初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电影的大银幕、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大的银幕尺寸,允许更充分的视差和立体纵深表达,使其取得空间表现上的突破,这一点是立体电影和立体电视最根本的差异,立体电视必须认识到自身问题,回避表现弱势,寻找适合自身特征的空间表达与表现内容。

2 电视屏幕的天然立体弱势

如同电影和电视的关系一样,立体电影和立体电视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在立体电影取得全球观众认可,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立体电视也紧随其后,试图在立体影像领域与电影竞争,这种竞争与平面领域的电视和电影竞争不能相提并论,二者在立体领域,始终有着本质的不同。

立体电视与立体电影相比,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电视节目全天持续播出,长期观看立体节目容易造成观众视觉疲劳;二是电视节目画质与色彩宽容度较低,立体影像不如电影那样饱满与清晰;三是电视屏幕尺寸较小,不容易获得大范围的立体纵深和良好的出屏体验。

在上述3个问题当中,观看时长问题主要取决于观众个人行为选择,立体电影一般时长控制在1~2 h,而电视节目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持续播出,很难保证观众充分休息,长时间观看必然产生视觉疲劳和不适,进而影响对电视节目立体质量的评价。

电视在画质和色方面,虽然凭借“高清”格式可以略微缩小差距,然而与电影相比,无论色域还是清晰度目前都不具备优势,并且在立体影像领域,由于双目视觉加工的介入,这种差距还会被放大。

电视成像面积是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瓶颈:一方面,影像被缩小后,图像的细节和比例发生等比变化,电影银幕上的巨大立体景物变为一般立体景物,一般立体景物变为缩小立体景物,在立体空间中形成“尺缩效应”,如图4所示。

图4 比例造成景物比例变化

另一方面,小屏幕会令立体感成比例缩小,如图5所示,为电影银幕制作的立体视差,在电视上通常会缩小5~10倍,本来表现正常的Z轴立体纵深,在电视上被压缩成“扁平的空间”,如果在立体电影银幕上看到一个正常人像,那么在电视上则表现为一个缩小和压扁的“玩偶”,立体电影在电视上具有天然的“不适应性”。

图5 屏幕大小对立体纵深的影响

要充分利用电视屏幕的纵深空间,则必须针对电视屏幕专门进行立体内容创作,几乎所有的立体电影内容制作者都不愿意这样做,原因很简单,由于视差控制问题,需要重新拍摄一个电视版。

以上3个问题,是立体电视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是立体电视内容在技术层面和表现艺术方面难以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3 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特点

立体电视与立体电影,因为屏幕影像尺寸的巨大差异,导致许多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立体电影由于银幕尺寸的优势,更适合表现广阔完整的纵深空间,只要空间景物安排得当,视差控制合理,则立体感表现优异。相比之下,立体电视的纵深空间拥有无法回避的天然缺陷。

目前主流立体电视的屏幕尺寸局限在42~80 in(1 in=2.54 cm),这一范围能够表现的立体空间更像是一个“窗口”而不同于“完整空间”,比这更小的屏幕尺寸几乎没有立体内容生存的余地。立体电影更适合表现完整的“环境空间”,而立体电视则适合表现“窗口空间”,至于更小屏幕的立体手机、PAD则只能表现“管道空间”。

在“窗口空间”尺度下,全景镜头虽然能实现不错的立体感,但空间真实感则大大降低,很多空间环境在立体电视上表现为“缩微模型”。中近景镜头更适合立体电视空间表现,但过多中近景又不适合交待场景,缺乏立体环境,过多的人物中近景则立体表现力乏味,缺乏新鲜感,这些都是立体电视内容在空间表现上的问题与矛盾。

因此单纯照搬立体电影内容和制作经验,并不符合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特点,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立体电影,只能看作是立体电影的“空间微缩版”,难以获得良好的立体感受,在立体电视内容缺乏的时期,凭借大量立体电影、立体纪录片、风光片和体育赛事、歌舞等内容,充实电视节目内容是无奈的选择,但从长远发展目光来看,必须针对电视屏幕尺寸的特点细化内容分类与定位,为电视屏幕量身定做立体内容,在视差控制上,适当加大远景视差,调整近景视差,力求在“窗口空间”的范围内取得优异表现。

4 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策略与主张

在没有认清电视在立体空间表现上的弱势、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之前,立体电视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只能在原有平面电视内容的经验上做简单复制。

继韩国SKY 3D于2010年1月开设3D电视频道以来,至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开播了立体电视节目,其中内容涉及体育类、综合类、电影类、文化类等多种类型[2],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内容都表现为对传统平面电视节目内容的简单照搬与复制,从以往的平面电视节目中试探观众的3D兴趣点,用增加立体特性来吸引更多关注。

纵观世界各国立体频道,表现并未如预期那样抢眼,3D电视节目尚未得到广泛推广[3]。除了技术、设备与市场因素外,从内容、主题与空间表现方面衡量,所播内容集中于体育赛事、立体电影和歌舞类节目,以及纪录片、风光片等,极少有针对立体电视特点专门优化定制的立体内容,很多传统内容简单叠加立体性质并不一定能对观众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立体电视正处于发展初期,急需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表现内容。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特点和立体特性本身,决定了它不一定适合表现所有场景和事物。首先立体镜头切换不能太快,动作片打斗段落快节奏的切换、高速摇晃和运动的内容应适当割舍。其次,如果立体感不够强,大全景镜头不宜过多,例如足球比赛中的鸟瞰镜头,应该适当提高中近景镜头的比例。桌球之类的赛事,由于空间小、节奏慢,可能更适合做立体转播。此外,例如演唱会、时装类、脱口秀、谈话类节目的中近景镜头,更适合立体电视屏幕的空间表现,折纸游戏、小实验等空间表现,更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形成更真实的立体感受。动画类节目优先选择三维动画,小空间玩偶类角色更有空间趣味性。而纪录片、风光片中,如果有大量的小空间表现,例如缩微镜头下拍摄的昆虫、小动物等,更能发挥出立体电视空间表现的优势。

从空间表现角度来看,这些表现策略与主张可能对内容造成限制,但这只是强调立体电视表现空间的优势,并不代表否定其余的内容。在立体内容缺乏的情况下,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在立体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立体内容商品匮乏的现状下,形成核心竞争力,确保在未来的立体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4]。

5 总结

综上所述,立体电视的空间表现,受到电视屏幕尺寸特点的制约,既不适合照搬立体电影的拍摄制作经验,也不适合照搬以往普通电视节目的制作经验。

立体电视有适合自身特点的“窗口空间”特征,如何利用好这一特征,对立体节目表现内容与技巧进行探索与发掘,找到适合立体电视纵深空间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立体电视内容获得更广泛关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1] 谭军,陆波,余桂丰.立体电视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基本原理[J].中国有线电视,2004(12):25-27.

[2] 王甫,李其芳.我国3D电视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探析[J].现代传播,2012(9):1-4.

[3]夏丹.我国3D电视发展现状与消费者满意度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6):67-70.

[4] 管恩秀,范金慧.3D电视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J].电视工程,2012(1):5-8.

TN949

A

�� 盈

2014-05-05

【本文献信息】高盟,常久慧.立体时代的电视空间表现初探[J].电视技术,2014,38(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RC0139)

猜你喜欢

立体空间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空间是什么?
念个立体咒
创享空间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主要内容
QQ空间那点事
立体年历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