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差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值得商榷

2014-06-29邹会坤

物理通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钩码差法间隔

邹会坤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 04 )

逐差法是针对自变量等量变化,因变量也做等量变化时,所测得的有序数据等间隔相减后,取其逐差平均值得到数据的方法.逐差法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它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

逐差法有其具体使用条件,但如果没能从实验的实际出发,一味地使用逐差法处理数据以减小随机误差,有时可能只是做了表面文章,得不到减小误差的效果.在高中教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的实验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就有不妥之嫌,现分析如下.

1 逐差法分析纸带求加速度的初衷

如图1所示为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所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的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所测的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分别为x1,x2,…,x6.

图1

由Δx=a T2求得加速度

再取它们的平均值

从式(1)可以看出,在计算平均值的过程中,中间数值x2,x3,x4,x5都被消去,只利用了首尾两个数据x1,x6,显然不能利用多个数据减小随机误差.因此,教材和教参中就提出了隔项逐差法.

将连续的数据(必须是偶数个)x1,x2,…,x6从中间对半分成两组,再利用间隔相减求加速度

然后求平均

从式(2)可以看出,隔项逐差法利用了全部数据,减小了测量造成的随机误差.

2 逐差法分析纸带求加速度的缺陷

前面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初衷分析看似天衣无缝,但从减小实验误差的实际操作分析,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妥之处.

从测量角度来看,这种分段测量连续相等时间通过的位移的方法不利于减小随机误差,因为在用刻度尺测量操作时,往往需要多次移动刻度尺的位置,读数带来的随机误差不仅与末端的读数估计有关,还与起始端是否与某刻线对齐的估计有关,这样,会导致更大随机误差的产生,而且操作也不方便.另外,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被测量的长度越长,其相对误差会越小,分段测量多段较小长度,相对误差会更大.因此,在实际实验操作时,一般采用固定刻度尺直接读取每个计数点的位置坐标的方法,然后,再利用位置坐标计算所需的位移,这样,刻度尺某刻线是否与起始点对齐产生的零误差就会完全相互抵消了.这也是目前多数考题中提供实验数据的方式.

图2

如图2所示,在图2提供的原始数据条件下,计算出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

x1=s1

x2=s2-s1

x3=s3-s2

x4=s4-s3

x5=s5-s4

x6=s6-s5

然后把它们代入到逐差法得到的式(2)中得

由式(3)结果来看,利用前面的逐差法,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最后却只用了s3,s6两个数据,而且相当于只是利用了两段连续相等的位移(s6-s3)和s3的差求得了加速度,这又何谈提高数据利用率,减小随机误差呢?显然,这与逐差法最初的设计思想相悖.

鉴于前述,该实验利用Δx=a T2求加速度的方法颇为简单,如图3所示.

图3

选择间隔较远的3个计数点0,1,2(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采用刻度尺定位法测量1,2点分别到0点的距离,而且每个距离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的方法,最后,用两段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计算加速度,即

显然,与“逐差法”相比,这种测量和计算及对原理的理解都大大简化了,所以可得出结论,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实验中,由于“逐差法”的引入,使本该容易理解的原理变得复杂,使容易进行的测量和计算变得繁琐,不仅没有减小测量随机误差,反而增大了测量随机误差.同时也导致大量不切实际考题的出现,误导了大批学生和教师.

3 逐差法处理数据在高中阶段教学的实施建议

如果非要在高中阶段设置“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教学,在“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弹簧伸长量的测量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弹簧的下端悬挂钩码,并依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得到弹簧指针的位置坐标,如表1所列.

表1 钩码对应的弹簧指针位置

利用隔项逐差法求得变化一个钩码弹簧的伸长

Δx=

显然,在“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数据处理中采用“逐差法”就比较合理,恰好避开了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实验时存在的弊端,客观上将非等精度测量的结果转变成“类等精度测量”的结果,并求算术平均值,减小了随机误差的影响.

综上所述,“逐差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确实有值得商榷之处.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钩码差法间隔
例谈极值法的应用
例谈“定比点差法”在解几问题中的应用
间隔问题
间隔之谜
基于动态差法的交通量监测技术应用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改进反思
“闹”中取静点差法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