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胜地区典型少数民族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调查及其成因探究

2014-06-28佳,胡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龙胜第二语言双语

刘 佳,胡 金

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频繁接触时,语际影响必会产生,导致一方或双方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变化,这在弱势语言(方言)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共有十三种民族语言,其中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尤为丰富。“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在中国南方民族语言中,侗台语、苗瑶语受汉语的影响较大,双语类型转换现象比较明显,然而它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对其语言接触及其带来的语言类型变化目前还缺少系统详细的研究成果。项目组调查了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典型少数民族方言(包括瑶语、壮语、侗语等),发现该地区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不少民族群体长期兼用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

一、龙胜地区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调查

少数民族方言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少数民族有一个共识,就是“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几乎成了少数民族群体中的“戒律”。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分布薄弱的地区,这个戒律在慢慢被打破。以龙胜地区几种典型少数民族方言区为例,在龙胜县城的一些少数民族群体中,有部分青年甚至中年人不愿说、甚至不会说自己本族的方言了。李如龙在《濒危方言漫议》中指出,现代方言交际功能的不断萎缩会造成方言的濒危,也就是说,双语类型转换现象在少数民族方言中频繁出现的话,这种方言将面临退化甚至消亡的可能性。例如,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方言只有少数老年人能说,大多数后人只留下依稀的、不完整的记忆,不论是交际语言还是思维语言,都被通语或强势方言所替换,这种方言便成了濒危方言,这应当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对策保护弱势语言的生存和发展。

项目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龙胜地区少数民族方言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族群内部仍沿用方言交流,极少使用方言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 (本调查中指龙胜话或普通话,下同),仍保持较浓的方言意识;二是族群内部的老一辈仍然用本族方言交流,但年轻一辈之间,老、少辈之间较少使用民族方言交流,多是方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交替使用,方言意识日趋淡薄;三是某族群内部不论老、少辈都几乎不用民族方言,而是基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大部分已经没有本族母语方言的意识。

在被调查的龙胜地区,特别是非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第二种情况最多,双语类型转换现象比较明显;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虽不如县城区域明显,但也正逐渐变得较为常见。以龙胜红军瑶寨为例,其母语(瑶族语)虽被频繁使用,但也常夹杂着龙胜话或普通话,而且该方言的某些部分已经与龙胜话或普通话趋同,发音、语法已经与后者相似甚至相同。

常用词汇 瑶方言读音 例子(例句)吃饭 /kə2fa:n4/(克饭)妈妈叫我回家吃饭。(吾nia1喊吾唯课科反。)耽搁时间/da:n1gɔ2si2ga:n1/(单国洗干)别在这里耽误时间。(莫太里单国洗干。)聊天 /da:n4bia1/或/liao2ten1/(聊天)聊天会耽误时间。(聊天费单国洗干。)困难 窘/jiong2/或/kwən4na:n2/困难 我们要克服困难。(吾安货困难/窘。)

一些常见词汇,如“聊天”(瑶族语原发音为/da:n4bia1/)、“困难”(瑶族语原发音为/jiong2/窘)等,虽然有其本族语言的发音方式,且方言使用者单独使用词汇时也告知其原本的方言读音,但在句子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大都采用被汉化的词汇,如“聊天”(/liao2ten1/)、“困难”(/kwn4na:n2/)。 这一情况在青少年辈的方言使用者中较为常见,一些中年辈的方言长期使用者也不例外,且很少意识到这种语言转换现象。

在龙胜县城采访收集到的侗话也存在受双语影响的词汇和句子转换。实地调查发现,龙胜县城及周边地区甚至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方言发音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通话或龙胜方言(桂林话)的影响,不少词汇和语法都因此已经接近或趋同于普通话或龙胜方言的用法,间接或直接使用第二语言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据《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2008)记载,侗方言读音中“困难”一词的原发音为mai4na:t9,但是经过长期的语言接触转变,导致词汇的发音和语法使用都发生了双语转换现象。诸如此类的双语转换例子还很多,如下表所示。

常用词汇 侗方言读音 例子(谐音)中国人 /zɔŋ1gŋ2jen3/(中国银)我是中国人。(舀即中国银。)耽搁时间/da:n1gɔ2ʃi2gen1/(单国史间)别在这里耽误时间。(别乃急乃单国史间。)困难 /kwən4na:n2/(困难)我们要克服困难。(刀又克服困喃。)心烦 /sin1fa:n2/(心反)不能去玩,心烦。(贵里被围边,新反。)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例子外,我们还发现,在经济往来、教育教学等社会活动中,更容易出现双语转换现象,不论是词汇还是句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双语转换甚至汉化现象。为此,项目组根据龙胜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其双语转换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二、龙胜地区少数民族方言双语现象成因

导致双语类型转换原因多种多样。我们通过对龙胜地区的双语类型进行语际间(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调查比较,分析影响双语类型分布和变化的非语言因素,如行政区划、地貌地缘、政治经济、传媒教育、文化心理等,重新了解了龙胜民族区域双语类型转换的因果关系。归纳起来,引起该地区少数民族方言双语类型转换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个。

1.时代原因。经济大潮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事业决定交往对象。人群接触面越来越广,就需要与更多的人有共同语言。在龙胜地区,由于不同语族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交叉使用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交际往来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认可的沟通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双语甚至多语种之间的转换。

2.心理原因。讲少数民族方言的个体往往会害怕自己成为“另类”而受孤立和嘲笑。不热爱本少数民族方言或后期学习、工作环境中极度缺乏少数民族方言的人,无论老中青都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把少数民族方言作为维护家族、亲族或相亲的纽带,如今家族、亲族、乡里受欺压的威胁不存在了,少数民族方言的历史使命已经不如从前那么重要,加之不同语族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交叉使用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交际方式也逐渐被接受甚至流行起来。

3.地理环境原因。少数民族方言生存发展往往会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龙胜各族自治县多民族混杂聚居,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包容性使得各少数民族及其语言能在这片区域良好地生存和发展。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因素,让混杂的民族语言有了更多的交融和碰撞,导致了这一地区双语转换现象的典型性。

4.传媒教育原因。这在双语转换现象中较为普遍,影响也在逐渐深入。就龙胜地区而言,从寨子里到当地县城或其他地市接受教育,或长期在外工作的年轻一辈逐渐接受了第二语言(龙胜话或普通话)的环境熏染,每天接触的交往人群和信息都比原方言地区更复杂和广泛,对外来的第二语言心理上不论接受与否,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长久以往再使用本土方言时,更容易产生双语转换现象。

不可否认,双语类型转换对语言结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特殊形式;而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分支,所代表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亚文化,方言的消亡则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某一分支的消亡。对于双语转换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少数民族地区,方言被迫成为弱势方言、方言生存状态受到威胁,越来越大的少数民族双语类型转换对其语言结构发展以及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和保护,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贡献。然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尽力去为维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做一些事情,便能够上无愧于祖先,下无愧于后人了。

[1]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试与重构[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方欣欣.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广西壮族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李云兵.语言接触对南方一些民族语言语序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8(10).

[5]李心释.东南亚语言区域视野中的汉、壮语接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刘村汉.广西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外语研究,2000(03).

[8]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9]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龙胜第二语言双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藏品欣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