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视野下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2014-06-28邹晋李莎莎

求实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条生命力马克思主义

邹晋+李莎莎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由弱到强直至达到全盛的发展过程。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弱在于是否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注意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更不是迷信,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曲解它;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溶解马克思主义,应该了解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不能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应该有一个稳定的语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教条;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6-0027-04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邹晋(1983-),男,江西乐平人,江西省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弱到强,直至达到全盛的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一枝独秀地生根发芽开花,是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秉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又在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从而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纲领,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已经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土地上,而这棵树要茁壮生长,枝叶茂盛,即它的生命力的强弱就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逐渐被引入中国,这对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而言,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形成,为我国三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方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机遇,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机遇。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从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主干上分出生长的枝桠。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的差异,有些人(尤其是成长的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的产生源于人们在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不科学的认识,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一是没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奉为经典,却只流于使用抽象的理论,把它当作普遍公式生搬硬套。这种僵化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就变成了教条主义;二是没有站在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主义。一些人仅仅是从内容中去解读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产生的背景和源泉。其实,了解理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理论本身,才能灵活运用,否则也只能是教条式的理解;三是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一些人只是读了马克思的几篇文章,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宏大体系;有的人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中某一部分有了解,就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定理中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自认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这种教条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甚至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始终是人们不得不深思的话题。只有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突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着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是迷信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曲解原意。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它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深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地牢牢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党执政的纲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仍然存在错误和模糊的观点,那就是仍然有人习惯用教条主义的僵化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奉为学院式教条,只允许学习、贯彻、宣传,不容怀疑、思考、批评。这种倾向在我国长期存在,曾经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而现在仍然余毒未清,这是一种迷信而非科学的态度。教条主义的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工具书,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使问题的分析过于僵化,给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恰恰是马克思自己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创造的理论,他们认为他们的理论是方法而非教条。马克思在树立自己理论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1](P7)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691)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需要摈弃那些教条主义的,误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向:第一,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文献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结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著有大量的文献著作,这些文献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集中体现,但这不等于文献的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马克思的著作中的许多言论是基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做出的,是针对于当时的某个或特定的问题而提出的。只有以全面系统的、准确的、实践的态度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禁止教条主义地抓住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当真理,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生搬硬套;第二,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无产阶级导师的言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不能因此而把他的一言一行神圣化,视同于马克思主义,这样必然会产生个人崇拜、必然导致曲解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也必然窒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枯萎。

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其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只有把思想认识从固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马克思主义所在的社会和体制,才能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它的目的是颠覆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它的理论源泉大都源于西方经济学和哲学。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此前的国际共产主义所不曾遇到的。中国的国情与共产主义运动发源地——欧洲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别。从革命斗争到社会建设,中国都不能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找到范本。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已进入相当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无产阶级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中国的被压迫阶级中,农民阶级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紧紧依靠农民;中国革命的对象的力量极其庞大,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仅依靠无产阶级是不行的,必须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的反革命力量基本上集中在城市,弱小的无产阶级要想在城市迅速摧毁反革命力量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到中国的广大农村去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出身农民,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就具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建设所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于非常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上,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起点,等等。总之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明白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联系中国实际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不能全盘地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眼光来接受,必须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是起源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否则无条件地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应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的实践中,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我们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需要认识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这比在中国文化里溶解马克思主义更有直接的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由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从梅洛庞蒂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反对教条主义中、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传统教条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现代西方哲学开放式对话的开展,不同程度上都汇聚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焦点上。[2]在9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20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的新左派运动的鼎盛期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期法兰克福学派试图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科学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用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批判理论,并把它扩展到行动理论,社会制度分析以及进化理论等领域;[3]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理解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坚持日常生活批判主题的同时,又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多元化”;[4]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试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5]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马克思著作中存在着结构主义的方法,阿尔都塞批判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6]以及当代出现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潮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衍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大都从马克思文本出发来重新解释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并力图借助于马克思之前或同时代的各种西方哲学思潮来“补充”和“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发展,它通常脱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中从自然与物质角度思考的思想,主要从历史及其历史中的人的实践来分析,客观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通常,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虽然理论上强调实践,实际上却不断地面临着从实践中淡出的危险。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由我们的现实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我们还停留在教科书式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时候,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当今时代的批判,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的成就并不是我们在哲学话语的置换中就能超越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面对各资本主义思想流派,积极吸收各种理论成果丰富发展自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作出具有西方特色的理解和阐发,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因此更能把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强调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批判地探索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途径。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才能显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时代已经大踏步地前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新的实践等等,层出不穷地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主义的远见性和剖析事物的精确性,可以说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各种思想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部存在着马克思主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采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回答当代世界提出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还是把几十年来基本不变的老教材,塞进一些新事例去学习,不仅不会使我们更相信马克思主义,甚至还会引起更多的怀疑。现在有些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企望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中能直接寻找到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新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马克思当年根本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我们如果硬要牵强附会地从马克思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必然会让人们质疑。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就必须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同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充分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可是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它不仅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广大无产阶级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样,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2)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不断爆发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条件;(3)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19世纪初,马克思与恩格斯从自然科学新成果和西方哲学、经济学中分别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4)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条件。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是,他们提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的未来社会设想,却为人们探寻这种理想社会提供了素材,这也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当时许多历史条件同时催生下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或批判当时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必须也要与时俱进的变化才能继续发挥理论的思想指导作用。仍然采取马克思主义当时的理论必然会在解释当今社会现象时显现不足和局限。

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永恒的,而是会随时间变化社会发展而过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7](P5),又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到自1847年《宣言》诞生以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7](P6)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就提出了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用发展的思想来完善,而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实践的理论品质。而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更需要把握他们所坚持的思想精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学习这个科学体系时的准确价值观。

四、思考:马克思主义应该有一个稳定的理解语境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写进了党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适用于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科学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在本质上是世界化的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各国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他们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充分依据了当时经验科学的最高成就。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整个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最高发展。而当时的经验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为构思一幅现实世界生动的图式,提供了必备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这些材料,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他们没有用想象和虚构弥补科学材料不足,而是将细节留给后人加以补充,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把他们的学说称之为己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8](P5)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的是“对包含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既然是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历史科学,必须随着历史过程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动态、开放的,不是若干抽象观点论集,而是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论概括。在我们的理解视域中,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而是看作一门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可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任何人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索成果,只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就可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否则,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只有历史考证和经典注释的意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将它推向前进。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我们停留在原有的结论的出发点上,原地踏步,年复一年重复、考证已有结论,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本性,丢弃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与时代保持最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条件,是它的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每个时代都要创造与其相应的理论,以实现时代的自我意识,机械搬用历史的马克思主义论著是行不通的。对我们来说,历史上的理论,是流不是源,我们的理论之源,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指导我们时代前进的理论,只有依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探索,充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莫里斯·梅洛·庞蒂. 辩证法的历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6]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猜你喜欢

教条生命力马克思主义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教条”已经影响了对暗物质的研究?
刻舟求剑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