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开发

2014-06-25覃少菊QINShaoju经建坤JINGJiankun陆勇军LUYongjun蓝艳LANYan

价值工程 2014年12期
关键词:红水河流域文化遗产

覃少菊 QIN Shao-ju;经建坤 JING Jian-kun;陆勇军 LU Yong-jun;蓝艳 LAN Yan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南宁531002)

1 广西红水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是被国家列为首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十个试点项目之一;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列为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试点项目;壮族蚂拐节、京族哈节、三月三节、炮龙节、苗族系列坡会群、铜鼓山歌艺术节、敢壮山壮族歌圩等具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弘扬和推广了壮族地区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壮族地区的精品文化。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本质上是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价值的尊重,是对社会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在这方面,广西当地政府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属性,调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调小组,由文化保护中心统一负责,投入了更多的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普查调研、深入挖掘、抢救危险资源、保护现有文化遗产、整理相关资料、项目申报等相关工作。但是从整体上看,红水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还远远不足,资金的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显得比较滞后。推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较重要的体育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缺乏民族体育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缺失,传承渠道不畅;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文化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后,虽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却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流失和变异。

总体上来看,红水河地区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密集的地区,但在现实的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对当地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培养专业的非物质文化工作者,才能有效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2.1 积极带动广西红水河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逐渐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思路,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以推动双方良性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等,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所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等特点符合旅游者兴趣变动的趋势,使其极具旅游潜力。红水河流域各地民风民俗的奇异神秘,岭南文化、粤文化、邕文化的深醇熏陶,导致了颇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历史名胜和纪念地,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就深蕴其中。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通常在闲暇时和节庆时开展,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反映了红水河流域人民的生活、生产、精神气质、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些对旅游产业而言,更具民俗色彩,更富内涵和情趣。广西红水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基础,但是在开发中不融入相当分量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内涵,那么这种纯自然开发只能算是不完整的开发。要使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旅游业发展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利用已有的潜在的广西红水河流域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大力提升旅游的品位,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广西红水河流域旅游业前进的又一个增长点。

2.2 促进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地区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当地民众的平均教育程度比较低,思想观念比较守旧,在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花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有效的保护。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致使一些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如炮龙节、三月三节、铜鼓山歌艺术节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远远不够。因此从根本上讲,要合理转变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和收益相辅相成,开发资源潜力,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良性循环。

2.3 有助于保护好日渐衰微的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在我国,旅游业的商业性导致了一些旅游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没有考虑旅游资源所在地的环境承受能力,盲目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方案,致使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有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受到严重威胁。抛绣球、板鞋竞技、跳竹竿、舞龙狮、抢花炮等是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活动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目前,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活动已经渗透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且呈现上升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西部民族文化追新猎奇的心理推动了广大旅游者前往休闲娱乐,并从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中领略新鲜的体验。而这种对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了解过程,也就是向外部世界传播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过程。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除了使广大群众加深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及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外,还会提高保护历史文物的自觉性,使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切必要的、科学的措施来保护、利用、开发、整合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对策

3.1 构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着力于打造民族特色和品牌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主要包括民族体育旅游行政主管及中介的建立、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与拓展、民族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制度与体系等。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具体体现,有着本民族的特点和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因此,要组织力量探索壮、瑶、苗、侗、彝、水、布依、毛南、回、仫佬、仡佬等民族体育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健身效果、环境与民族的关系,提升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文化竞争力,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人强我精”,创造“独一无二”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实施精品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促进与民族相关的广播、影视、图书、戏剧、文字的产业发展。设计旅游路线和旅游景点时,要根据当地环境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本区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深入研究和挖掘各民族非物质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旅游理念,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引导旅游者深入领略民族旅游的魅力所在,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品质,打造民族特色化、品牌化的产品。

3.2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积极鼓励社会投资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指导功能,尽快落实和制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政策,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多方面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共同参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开发中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人投资长远规划旅游项目,做好基础开发工作。

3.3 加强对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推进当地体育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素质的民族体育旅游经营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专业的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双重培养,在让高校学生系统学习并掌握旅游专业的核心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在旅游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管理知识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广西地区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培养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旅游管理型人才。

3.4 加强跨国、跨区域联合,发挥民族文化认同优势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越南等国家接壤,红水河流域的许多少数民族,与越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是同根同生。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与越南的岱依族、侬族、泰族、高兰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关系。老挝的主体民族老龙族、泰族,泰国主体民族泰族,缅甸的掸族都是同根生。跨国民族间有着共同的族源、历史、文化、语言等,现在他们之间仍有着对共同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将在跨国旅游合作中担当重要角色,为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各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风相同或相似,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为各民族人民构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而使红水河流域与周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不存在大的文化冲突问题。

[1]周道平,黄文辉.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社会经济价值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

[2]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9):117-119.

[3]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兼与王晓同志商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59-61.

[4]李彬.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9(4):96-98.

猜你喜欢

红水河流域文化遗产
压油沟小流域
与文化遗产相遇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罗堰小流域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