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纪光:中国的“帕瓦罗蒂”

2014-06-25王菊苹

湘潮 2014年5期
关键词:帕瓦罗蒂唱法马达

王菊苹

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被誉为中国的“帕瓦罗蒂”,他是从湘西大山走出、7岁就夺赛歌会头奖的“活录音机”,是在北京怀仁堂领唱《澧水船夫号子》的人,是数次为毛泽东唱湖南高腔山歌的人,是“挑担茶叶上北京”,独创“新型半声唱法”、高音超越世界歌王帕瓦罗蒂的人。他的歌声是歌坛一绝,堪称世纪传奇!

勤奋好学成长于歌海之中

古丈县,位于湘西中部的酉水之南,汉、瑶、土家等民族杂居,虽仅有14万人口,却是闻名于世的茶叶之乡、歌舞之乡。古丈县城古阳镇,是仅有一条街道直穿到底的小城,老百姓常戏谑“一家炒辣子全城人打喷嚏”。在这里年年举办赛歌会,吸引着湘西内外的土家苗家歌手前来参赛,掀起歌舞狂欢,热闹非凡。

1939年6月3日,何纪光出生在古阳镇。古丈茶山多,采茶时节,采茶女的歌声此起彼伏,吸引着、熏陶着儿时的何纪光。每当一年一度的赛歌会、赶场等热闹时刻,母亲就抱着、背着、牵着他去赶歌场。酉水河日夜流淌给了他唱歌的灵性,武陵山巍峨延绵给了他执著的禀性。6岁时,何纪光就学会了唱很多首山歌。7岁那年,在古阳镇的赛歌会上,他以其清亮、丰满、圆润的童音,意外获得了第一名,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父老乡亲都为他高兴,鼓励他好好唱歌。于是,何纪光成为县城业余汉剧团一名出色的小演员。1952年冬,在古丈县城举行的抗美援朝文艺晚会上,他以一曲《王大妈要和平》赢得了全场掌声,当场得到县委书记的金笔和口琴奖励。

1953年,湖南省歌舞团到古丈招生,14岁的何纪光前去应试,演唱了《晋察冀小姑娘》等两首歌曲,被考官当场拍板录取。省歌舞团根据何纪光本身的优点,要他以学习民族戏曲歌舞声乐为主。他随团里的老同志串乡走寨,遍访民歌之师,学会了汉、瑶、苗、侗、土家等各族民歌百首。每到一地,只要听人唱了一两次,他马上就会唱,人们称他为“活录音机”。他学侗族、瑶族的民歌,学船民的拉纤歌、排工的放排号子,学“开台锣鼓”“鲤鱼翻边”“鬼扯脚”等民间打击乐。听说衡山有一位叫李本喜的歌手高腔山歌唱得好,他和几个同伴立即寻去拜师。见了李本喜,同去的伙伴都不敢开口,何纪光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唱惊人。他不仅学会了李本喜的高腔山歌,而且还有所发展;听说辰溪有个山歌好手叫舒黑娃,何纪光马不停蹄赶去,拜他为师,向他学唱《早晨来》;听说韶山有位歌手唱高腔《插田歌》,他又风尘仆仆赶去……他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发展自己的高腔特长,独唱的《小红军》《长沙山歌》《古丈山歌》,领唱的《澧水船夫号子》《酉水号子》《琵琶夜歌》等灌成唱片,广为流传。

1956年,何纪光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会中南海专场演出,领唱的《澧水船夫号子》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赞赏,《澧水船夫号子》和《打硪歌》一炮打响,使“何纪光”这个名字第一次走向全国,连香港的报刊也评点说:“这种歌唱技艺,实在匪夷所思。”

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要听湖南民歌。接待处的同志将省歌舞团的同志接到省委接待处招待所住下来,何纪光也去了。他为毛泽东唱刚学来的韶山高腔山歌《插田歌》,还唱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扯白歌》。毛泽东听了,开怀大笑。他站起来,主动和何纪光握手,表示感谢。接着,1960年、1961年何纪光连续几次给毛泽东唱歌,都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

开拓探索创新型高腔唱法

1962年,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回湖南,发现了何纪光这个人才。在贺绿汀的大力推荐下,何纪光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民歌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

严师出高徒,在王品素教授的指导下, 何纪光攻克湖南高腔唱法难关,将中国民族民间的唱法和欧洲传统唱法融为一体, 吸取了湖南地方戏中“阳搭子”的假声技巧,在充分保留高腔高音色彩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美声唱法优点,于是创造出了自己的唱法: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戏曲、民歌的传统唱法,又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具有中国气派和独特风格的“新型半声唱法”。 经过3年努力,何纪光磨出了能高、能低、能强、能弱的激越高亢、粗犷嘹亮、婉转悠扬的假声、真声,更加清亮、丰满、圆润,二者通畅连贯,转换自如。贺绿汀曾这样评价:“具有金属性及英雄气质的高腔音色,极大地丰富了演唱的表演力,使他的歌声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魅力。何纪光将民歌的演唱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何纪光之所以能创立新型高腔唱法,也与他主张写词、作曲、演唱“三位一体”分不开。他说:将歌曲一切艺术美的表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于用心灵思索、用心灵歌唱、用心灵造境,只有这样“全面审美”,才能真正感觉到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全方位的融合。他创立的新型高腔唱法,实际上就是他“全面审美”具体的艺术实践。他作词、编曲并演唱的《好久没到这条坡》,其美学底蕴在于对传统的扬弃,在于生活根基的坚牢,在于完美演绎的视角定位准确,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照。这首歌一唱就是几十年,常常在演唱现场出现台上台下“一块儿共鸣”,变独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其审美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含金量。他作曲并演唱的《回苗山》(欧阳振砥词),其韵味其情趣令人心醉,如饮浓烈的包谷酒如喝苗家的毛尖茶。湘西苗寨风物、人情洋溢于生动优美的旋律之中,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演唱,高亢而悠远的歌调,产生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艺术魅力。又如他作词作曲的《思念》,从审美的角度聆听,令人顿觉歌唱家写的歌,有种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理性感悟,完完全全是心灵的音响自然流露,真正是“唱”出来的而不是“作”出来的歌。

在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何纪光用新型高腔唱法演唱《洞庭鱼米乡》和《挑担茶叶上北京》,一举轰动了上海乐坛,上海电台、上海唱片社立即录制成唱片推向全国。何纪光在运用新型高腔唱法上,刻意追求湘味湘韵独到的艺术处理与精湛的演唱技艺,他注重对歌曲进行独具匠心的二度创作。比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一歌,他特意在其尾声部分添加了原作所没有的新型高腔唱法音调,被报刊评价为“画龙点睛”之笔。又如《洞庭鱼米乡》,他同样以新型高腔唱法表现作品高亢激越、辽远壮阔、粗犷挺拔的气质,扬其真假声大幅度转换自如的优势。

此后,何纪光还为《红军桥》《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等影片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并担任大型歌舞《风雷颂》的领唱。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推荐播放湖南5首歌曲,有3首是他演唱的。

耕耘不息成歌坛一绝

何纪光的艺术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文革”期间,因何纪光的父亲出身不好,他曾被造反派打成“黑线红人”,批判他的“三名三高”(名演员、名导演、名作家,高工资、高待遇、高稿酬)。其实,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40多元。在批判大会上,造反派取消了他的男高音独唱领唱资格,让他到合唱团去唱男低音。军宣队进驻省歌舞团后,仍然不准他上台独唱,不准他担任重要角色,说他“在台上放毒”“腐蚀工农兵”。

粉碎“四人帮”后,何纪光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1980年,何纪光再次跨进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师从王品素教授,借鉴美声唱法的成果,独树一帜地创造了“新型半声唱法”。世界高音歌王帕瓦罗蒂曾在演唱时,连续9次喷射高音“C3”,轰动歌坛,被誉为“HighC之王”。而何纪光用“新型的半声唱法”,唱出的高音比他的还要高4度,达到F3并且音从A至F3,几近3个8度,这惊人的高度和音域使何纪光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一举轰动歌坛,名扬海内外。因此,何纪光被业界誉为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中国的“帕瓦罗蒂”。

音乐评论家罗复常评论称赞:“这歌声在优美的中声区缓缓升起,高亢、悠远、明快、透亮、行腔之畅如行云流水,伴着一串串奇巧的装饰音和长时值的波音,歌声在上下十九度的宽广音域中自由驰骋。”

何纪光的唱片推向全国,风靡一时。各电影制片厂请他唱主题歌,他演唱的《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被定为每周一歌,在全国各地电台播放。

1983年,何纪光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在香港演出时,竟拿掉话筒,勇敢地对着能容纳2000人的大会堂高歌,其歌声的穿透力,令同行和观众为之震撼。香港报纸称其演唱为“歌坛一绝,令人倾倒”。 1985年,何纪光为电视连续剧《济公》配唱。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歌大汇唱”音乐会上,他演唱3首湖南歌曲,轰动京城。《光明日报》以《独树一帜的艺术家——记优秀民族歌唱家何纪光》为题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男声高腔”。1988年,何纪光以《济公》一曲获全国首届新时期影视十佳歌手称号。1989年,他演唱的《洞庭鱼米乡》唱片荣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全国尖子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他又荣获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另外,何纪光在贺绿汀院长的领导下,抢救整理了《湖南民歌一百首》,还收集了1000多首全国各地民歌,能熟练演唱的有300多首。

何纪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1990年,他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何纪光培养了一批艺术上颇有造诣的中青年歌唱家。宋祖英、张也等国内著名的歌唱艺术家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让民歌走出中国,让民歌唱向世界,是何纪光一生的追求。

患难与共造就坚贞爱情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何纪光也不例外,他的背后站着一个与他患难与共的女人。

1958年,北京女孩马达被湖南省歌舞团选中后,成为湖南省歌舞团颇具前途的独唱苗子。当时,何纪光已在全国出名。她听过何纪光的唱片,曾为那激越、高亢、流畅的男高音魂不守舍。而今,站在她面前的何纪光,才19岁!多么英俊的年轻小伙子啊!为学湖南民歌,马达一有空就追着何纪光,要学湖南花鼓调“双采莲”。在那架小钢琴旁,她认识并熟知了敬慕已久的何纪光。于是,爱情就在钢琴旁萌芽了。他们常在一起切磋歌艺、吹玉屏箫。这双俊男靓女的影子,惊动了团领导。组织上出面找她谈话:“马达同志,你跟何纪光,怎么回事呀?”“马达同志,不准谈恋爱!不要搞小资产阶级那一套!”迫于压力,一对有情人只好暂时分开。但是,情窦初开的他们,常常一起排练、同台演出、一起下乡,爱情之花在孕育中绽放。

1962年,何纪光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临行前,马达偷偷地送他去火车站。不知不觉地,两人来到了一家照相馆。何纪光问她:“愿意和我照一张订婚照吗?”马达羞答答地点点头,任心爱的人打扮自己,他们照了一张订婚照。他们都为自己的大胆暗暗吃了一惊。火车“呜”地长鸣着远去,站台上留下马达痴望的身影……

“文革”爆发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何纪光就被造反派打成“黑线红人”,挨批挨斗,还不能唱歌。当时,马达也是因为出身不好,造反派不准她独唱。当何纪光处于极度的困境面临绝望的时候,她向他伸出了温暖有力的手,患难之中,深深爱着何纪光的马达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那是1967年。她是何纪光最忠实的听众,她爱他为人憨厚、事业心强,爱他才华横溢、歌声嘹亮。

后来,马达退出了自己的歌唱生涯,全身心支持何纪光全心全意钻研高腔独唱。用何纪光的话说,他爱人用的是“二保一”之法。结果,何纪光在困境中崛起。而她,一颗曾经闪烁过的新星,却渐渐隐退到舞台银幕后面去了。40多年来,何纪光参加各类演出3000多场,已有近200首歌曲灌成唱片和磁带,并为10余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和插曲。马达则一直默默站在他身后。

何纪光成名后不忘茶乡父老的关心和培育,多次回湘西州登台为各族人民演唱。1985年,他随王品素教授及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到吉首讲学、演出;其后,他又专程赶回吉首,参加建州30周年大庆电视艺术片的拍摄;1988年,他回古丈县,配合湖南省电视台拍摄反映其艺术生涯的《那山、那水、那歌》音乐专题片,他放怀高歌《回苗山》等10首新歌,倾诉一位游子眷恋故土之情。

1995年5月,何纪光应邀赴台参加“歌颂流芳古到今”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台湾一纪念馆高唱《蜀道难》《祖国颂》等浸透炎黄子孙拳拳爱国之情的歌曲,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找到了海峡两岸人民感情的契合点。

2002年9月18日,已63岁的何纪光再次登上张家界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仍再次唱出惊人的高腔歌声《挑担茶叶上北京》,观众为之震撼。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他的绝唱。翌日凌晨,他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长沙。何纪光的病逝是湖南乃至中国音乐界的一大损失。

2004年9月19日,何纪光的家人依照何纪光生前夙愿,将他的骨灰安放在家乡古丈县山清水秀的栖凤湖畔,一代大师魂归故里。2012年9月19日,湘西古丈举行何纪光逝世10周年纪念活动,各界代表参加纪念座谈会,集体观看何纪光生平事迹短片,深情缅怀和追忆一代大师的点点滴滴,传承弘扬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和浓浓的家乡情结。

猜你喜欢

帕瓦罗蒂唱法马达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不能怪我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出身卑微并不可怕
枰中侠侣
精品赏析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向阳坡
帕瓦罗蒂终于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