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德育为改革导航

2014-06-24余大亮

中国德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教育

余大亮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笔者所在的毕节市五年多来在“三个践行”教育,即爱的教育、生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系统育人的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毕节市的实践探索,本文拟从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的境界三方面,探讨新时期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方式。

一、明确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

对于人的现代化基本特征或者说基本素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中外社会学家作了如下概括:平等、开放、包容、创新、诚信、尊重、热爱、守法、合作、科学、民主、信心、责任、知识、技能等。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现代化基本特征更多的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大德育层面的素质要素。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明确的阐述,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可以主要体现在下列要素的培育: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诚信与责任、关爱与友善、守法与文明、科学与民主、公平与正义等。应当特别强调的是,每一个素质要素既包含了思想观念、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层面的内涵,也包含了行为层面的内涵,都是思想、精神与行为的统一体。

在上述品质要素中,我认为,第一,爱的情感是品质的灵魂,是培育其他良好品质要素生长的沃土。正如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指出:“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也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二,责任是第一品质,是最高品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成长和生活,连接这个关系的核心点就是责任。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有一段精辟论述:“责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缺乏责任感,人们对付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和堕落,相反,在责任的激励下,人们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第一重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学校德育更要遵循成长规律

教书育人,总体上讲都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但品德教育更需要根据人不同阶段成长的特点和特征,以及对不断扩大的历史、现实和社会逐步了解、体验和感悟,选择适合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

具体而言,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重点种上爱的种子,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爱,让孩子在爱的温暖、爱的关怀中,在喜爱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动手、体验,孩子才会健康智慧成长;另一方面,就是要用爱去点燃孩子们的爱心、爱好,从小把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形成灵魂,有爱的灵魂更易培育其他优秀品质。

小学阶段则要重点种上爱心、尊重、诚信、文明、责任等种子,其他品质要素作为阳光普照、雨露滋润,让孩子在情感、态度方面懂得并去践行关爱、尊重、诚信、文明、责任等,逐渐养成好习惯,铸成好品质。在方式方法上,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比如,爱心的培育,应从孝敬父母、老人开始,从爱老师、爱同学、爱劳动、爱环境、爱卫生等开始,随着成长逐步深化内涵、扩大外延。在引领过程中,因为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应少些说教,多一些有感染力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行动中受感染。

到了中学阶段,由于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对历史、现实和社会有一定体会、思考和判断,遇到事情都会先问为什么,明了理,才会行其道。所以,中学生的品质教育应把说理的教育与行为行动的引领结合起来,并承接小学阶段的品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和正义精神。

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理论思考和理性思考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纵向对历史,横向对社会、对现实有了相当的感受、体验和判断,对未来也有比较明晰的价值取向,他们需要从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没有理论的武装、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向感就会动摇或偏离。所以在大学阶段,要努力把品质要素融为一体,从理论的深度、理性的高度、实践的广度重点开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培养。

三、追求“无为”德育境界

(一)无为而为的教育境界

品德教育的方法最好是采取“无为”教育的方式进行,这里所说的“无为”是“无为”之中的更“有为”。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即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也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际上,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孔子也十分倡导“无为”教育,并认为“无为”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

当然,“无为”教育不是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完全自然化的教育,而是把认知教育和自然教育高度统一起来,是“无为”中更“有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想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当然也不是原始森林。所以,这种“无为”教育对教育者在教书育人过程的认知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无为”教育需要在深度的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再回归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藏起来”的自然教育之中。

(二)实现“无为”德育的主要方式

毕节教育实验区在“三个践行”的实践探索中,“爱的教育”特别强调践行以爱育爱,让教育充满爱,让生命充满爱;“生命感的教育”特别强调尊重生命的属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及育人规律;“责任感教育”特别强调最高品质的培育,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系统育人”则特别强调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渗透,以及融入德育的核心要素。总体上讲,就是把德育(品质的核心要素培养)渗透和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每个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活动、校园文化;融入备课、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谈心、家访等具体环节之中。

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的“无为”德育方式。一是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引领。在学生的品质培育过程中,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和品质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陶行知老先生谆谆教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不正、品格不端,说得再好、谈得再多,不但没有效果,甚至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老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教师、教育者的良好示范和崇高师德是最有魅力的“无为”教育。

二是在学科教学与活动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老师在备课、授课、辅导以及各类活动中要根据学科以及活动的具体内容、情节、故事、语言有效渗透品质教育。这方面毕节的学校、老师都还有很大的创新创造空间,我们的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

三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首先是在管理制度的构建上要体现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其次在管理活动和行为中要体现和折射出平等、关爱、尊重、诚信、包容、公平、正义、责任等品质,让学生学会和懂得具备这些品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并点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管理过程,是言教,但更是身教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教学中,在管理育人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身教对孩子、对学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做示范做榜样。“不尊重”难以培养出“尊重”,“不诚信”难以培养出“诚信”,“不公平”难以培养出“公平”等优秀的品质。

四是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渗透和融入品质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培养,优质的校园文化构建对品质的影响、熏陶是深远的。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少则2000多天,多则长达4000多天,如果学校的每栋房子、每堵墙、每棵树、每个角落乃至每个时间空间都洋溢着让学生充满激情、感动、信念的文化,这些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其影响一定会是深远的。应当强调的一点是,渗透和融入不是生搬硬套或是十分勉强,更不是与主题无关联,让学生生厌和疲倦,而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的心灵在一种自然自动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影响。总而言之,“无为”教育的意图应更加鲜明,教育内涵应更加有磁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肖茂红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教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