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竞争造就乳制品好质量

2014-06-19刘文辉等

宏观质量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市场竞争西宁

刘文辉等

摘要: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地处高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质量乳制品经济。深入分析当地奶产品市场,发现除了生产供给的相关优势以及深厚的乳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心理积淀外,促成西宁市乳制品产业良性循环的原因还在于过硬的乳制品质量——而这得益于西宁市乳制品有限寡头与众多小企业组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结构、消费者自由选择的充足活力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乳制品质量;市场竞争;政府有效监管;西宁

一、引言

近年来,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市场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整个国内奶业市场一度遭受巨大的危机,消费者也倾向于逆向选择。相比而言,西宁市的乳制品却脱颖而出,一直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且据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调研的结果来看,当地的消费者对本地乳制品的满意度和评价都很高。这与全国消费者的态度截然不同,实为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决定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国内外对于保证乳制品质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方面认为政府在乳制品质量规制中应起主导作用,如赵拥军(2012)在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究中,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得出只有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加之企业的良好自我管理,才能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消费者的食用安全。作为政府的质监部门应对乳制品整个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严格把关,坚持乳制品质量安全至上。另一方面则认为市场在乳制品质量的优胜劣汰中起主要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作用保证乳制品质量,如王威和杨敏杰(2009)提出,消费者的信任不仅仅来源于商业信任,更重要的是制度信任。商业信任源于市场信任,制度信任源于对政府监管的信任。对于具有“信任品”特征的乳制品而言,制度信任是保障,虽然政府的推动可能是信任的来源;但是信任的长期维系,却仍取决于市场的保证,正如安全的乳制品是企业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商业信任才是消费者信任的根本,是制度信任的基础。即需要通过市场与政府有力的监管相互协调来保证乳制品质量。

本文主要从西宁市的乳制品现状调研入手,通过对调研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造就西宁市乳制品好质量的因素,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

二、西宁市乳制品市场供需分析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通信中心。青海省雄踞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全省常住人口约573万人(据2012年的人口统计),而西宁常住人口就高达到222.80万。青海省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省草原面积3644.9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3.6%。草原载畜量2300万头,为西宁的乳制品和羊毛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西宁自古水草丰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发展了独具高原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和内涵兼容并蓄。

(一)西宁乳制品生产供给特点

1.群落性的乳品加工企业,加工水平精深

近年来,乳制品加工行业通过西宁市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壮大为乳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群体,有效提高了乳品的精深加工度和规模化加工水平。截止2013年,全市从事乳品加工的企业达十余家(包括厂点、小作坊),具备一定加工规模和现代化技术工艺的大型企业有天露、小西牛、青海湖、好朋友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基本满足了本市居民的乳制品消费需求。据《2012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显示,青海省2010年牛奶总产量26.2万吨,2011年27万吨,自2000年起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前20名。西宁市主要乳品加工企业(以天露为例)个体日处理原奶160吨,主要产品有奶粉、液态奶、酸奶、巴士奶、乳酸饮料等乳制品种类。自2008年至2010年,青海乳制品企业销售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5.94亿元,年均增长率56.12%,液态奶产量、干乳制品产量逐年均有所增长。

2.乳制品种类多样化,产品形态更新快

西宁乳制品市场上,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从牛奶到酸奶、乳酪、酥油茶、乳酸菌饮料等由新鲜原奶加工而成的乳制品风味小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业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的乳制品市场。以西宁乳制品龙头企业小西牛为例,至2012年为止,目前上市的产品种类从传统的袋装牛奶,到各种口味的风味牛奶,像果味酸乳饮料、高钙无糖酸乳饮料;还有不同品种的酸奶,除了主打品牌青海老酸奶以外,另外开发研制了无糖老酸奶、谷物老酸奶、青花瓷老酸奶、红枣酸奶;以及一系列以奶片、奶酪为主的固态奶小吃。调查显示西宁主要乳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以酸牛奶、液态奶为主,乳酸饮料、奶片等其他干乳制食品为辅,态势稳定、比例均衡的产品分配机制。

另外,西宁乳制品行业在乳产品包装形态方面紧跟市场信息,各大乳品企业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定期推陈出新乳产品的不同外观形态,保持了消费者消费时的新鲜感。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卖场的货架上摆出的同一种类乳产品包装更新速度之快,令消费者目不暇接。

3.优质的高原生态牧场,得天独厚的绿色奶源

西宁市奶牛养殖分布在西宁市生态园区、大通、湟源、湟中等区县,这些地区大都集中在湟水谷地。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为黄河湟水谷地暖区。这种地理条件促使大片草地形成,适宜发展畜牧业。丰富的牧草资源和畜种资源,为西宁市乳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另外,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有天然草原面积5.47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4.47亿亩,占全国牧区半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43%,其拥有的天然可利用的丰富资源是其他地区的乳品行业没有的优势;海南、黄南、果洛、海西等其他藏族自治州也为西宁乳制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绿色奶源;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半原始高寒草原,严寒的气候和无污染的雪域高原造就了奶源独一无二的质量优势:零污染、纯净天然、高含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特别是“真正的无抗菌素奶”(简称“无抗奶”),这是内地其他地方的乳品无法比拟的;另外,饲养量最大、分布最广的藏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品种,存栏数约500多万头,居全国之首,占世界总存栏数的三分之一,藏牦牛奶也是西宁乳品行业的瑰宝,其生态和文化内涵无法复制。endprint

(二)西宁乳制品消费需求特点

1.人均乳制品消费需求大,全国排次历年居高不下

据《2012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收录的数据来看,2011年青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鲜奶23.36千克,金额113.73元;消费奶粉0.15千克,金额11.93元;消费酸奶5.93千克,金额45.30元。2011年家庭人均购买鲜乳品22.36千克,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3.70千克),继上海、宁夏位居全国第三;人均购买酸奶量5.93千克,消费金额人均45.30元,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3.67千克、消费金额33.62元),排至全国前五名。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西宁市家庭人均年购买鲜乳品22.16千克,消费金额123.47元,排名全国第八;购买酸奶量7.32千克,消费金额59.82元,分别在全国大中城市位居第五名和第四名。自2000年至今,西宁市奶类人均占有量和牛奶人均占有量从来没有掉出全国前十,显示出西宁消费者乳制品需求量十几年高居不下。

2.奶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心理积淀深厚

为目前西宁繁荣的乳制品市场提供消费动力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日常生活对乳制品的需求,更深一层,来自于作为“软动力”的不可复制的高原文化。有“玉塞咽喉”之称的青海自古水草丰茂,遍地牛羊,畜牧历史源远流长。乳制品丰富多样,有老酸奶、酥油、干酪、炼乳、灭菌乳等,充满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不乏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总之,乳制品在上千年的流传中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饮食文化,深厚地融入到了青海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当地牧民的饮食习惯,一般很少食用蔬菜和水果,每天喝奶,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饮食传统。通常青海牧民会把牛奶熬开饮用或制作成酸奶吃,还要从奶里提炼出酥油和奶渣;人体日常所需的热量除肉外,全部都来自酥油茶和奶渣。青海牧民不仅喝茶离不开酥油,而且要用酥油点灯照明、炸油果子及调和糌粑,还用酥油作为敬奉神灵的供品,馈赠亲友的礼物。这种由来已久的饮食传统,已经作为显性的文化习惯和潜在的文化心理渗入到高原居民的血脉之中,唤起西宁市民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一碗醇厚的酸奶凝练成高原居民的民族象征,被深深地烙印在悠远的历史记忆里。

三、调研与数据获取

问卷对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行为和消费意向进行一个大致的调查。调查问卷共13道题。除消费者基本信息以外,还包括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频率、消费习惯、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消费喜好等。而我们设置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本地消费者对于本地乳产品和外地乳产品的消费情况,并通过消费者消费行为决定因素的调查,探讨本地消费者之所以更喜欢消费本地乳业(或外地乳业)的原因,并对其成功之处进行思考。

1.抽样与问卷发放

我们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6份。由于乳制品消费主力在城市,我们便选取了西宁市居民为抽样对象。调研小组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华联、城北区惠客家、城中区王府井、城西区大百这四家西宁市最大的超市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工作。在发放过程中我们控制了男女比例的平衡。样本年龄主要选在20~50岁之间,考虑到这个年龄的群体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在发放过程中我们采取一对一发放,完成问卷后现场收回的方式。

2.调研结果(见表1)

四、充分市场竞争促成乳制品优胜劣汰

(一)有限寡头与众多小企业组成合理竞争结构

西宁市乳制品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基本为纯牛奶、酸奶两个大类;但另一方面如小西牛率先推出了碗装的“青海老酸奶”系列,天露公司则生产“尕龙碗青海老酸奶”,每家企业在纯牛奶、酸奶产品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另外,乳制品的生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的进入和退出都比较容易。

[JP2]由于难以直接得到西宁市各个乳制品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因而我们通过抽样调查西宁市消费者对于几家主要的乳制品品牌的偏好,大致可了解到西宁市乳制品市场的总体情况。图1为消费者尝试过的[JP3]本地品牌比例。结合消费者最喜爱的本地品牌比例,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西宁市乳制品品牌市场构成分布。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至少有七家乳制品企业在西宁市占有一定份额。而在这几家乳制品企业中,小西牛和天露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这两家企业赢得了超过一半消费者的支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西宁市乳制品市场基本为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虽然小西牛和天露两家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实力,但不意味着市场缺乏活力,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结合西宁市乳制品企业来看,在小西牛率先推出碗装“青海老酸奶”,获得了消费者认可,迅速占领酸奶市场取得了一定利润之后,天露、青海湖等多家也相继推出了同类的“老酸奶”产品瓜分市场份额。在短期中,这就迫使每家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自己的产品在口味、种类、安全性上领先竞争对手;而从长期来看,这种良性的竞争关系促使当地的乳制品市场的平均质量越来越高。

另外,西宁市具有垄断实力的几家乳制品企业相对乳制品作坊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西宁市几家较大的乳制品企业初期大部分为家庭手工式的小作坊,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获得市场份额,利用取得的垄断实力,避免恶性价格战,将利润用于技术改造,逐步引入了现代化的生产线和管理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取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因此,以小西牛和天露为主要寡头、其他多家企业充分竞争的这一合理的垄断竞争结构,使得西宁市乳制品市场产生了良性竞争和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本地乳制品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保证充足竞争活力endprint

市场活力通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消费者更替率鲜被提及,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其影响深度和意义逐渐得到“经理人”们的重视。消费者作为市场的终端,他们的需求决定每一个微观竞争主体的兴衰存亡,消费者对产品更替率的高低不失为一张反映市场活力的晴雨表。为此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通过抽样调查统计了西宁市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的更替意愿。从表1可看出,明确定期更换品牌和乐于[JP+1]尝试新品牌的具有高更替率意向的消费者达到了51.16%,远远超过了认准一个品牌的具有较低更替率的消费者(32.56%)。由于西宁市大部分消费者属于高更替率消费者,因而市场竞争加剧,充满了活力。[JP]

在消费选择方面,主要影响因素为质量和品牌,分别占到了46.51%和44.19%。可见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质量。对品牌的选择基于一种信任,而信任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可以落脚在质量上。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本地居民对乳制品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对较高的。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可以突出这一结论。在食品类中对乳制品的评价较高;在横向比较其他省份的乳制品总体满意度和安全性后,也得出相应的结论。本地的乳制品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不难看出在开放经济中,本地乳制品得以生根立足的原因。西宁几家较大的乳制品企业面对西宁充满活力的乳制品市场,不得不严把安全关,并不断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本地企业以100%[JP+1]的安全性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小西牛企业在“青海老酸奶”产品遭到大量模仿后,及时推出了“青花瓷老酸奶”“无糖老酸奶”“藏之谷物老酸奶”等进一步细分市场,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全面提高了产品质量。[JP]

(三)独特地缘优势形成稳定竞争环境

提及青海乳制品产业的发展优势,有三方面地缘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地理环境、当地乳制品企业管理、品牌忠诚度高的消费者。

1.得天独厚的地区优势提供优质奶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境内草原辽阔、牧草肥美,实际草原面积为3600余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160万公顷。畜牧业是青海牧区的主体经济、农区的支柱产业,也是青海省的优势资源之一,在青海省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乳源上,青海拥有自己独特的“高原瑰宝”牦牛。母牦牛可日产奶1.5~2千克,为当地黄牛的3倍,在青海80%以上的乳制品是用牦牛奶制作,奶汁浓稠,极富营养。

而对于当地享誉盛名的“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小西牛公司”)来说,提供奶汁浓稠、营养丰富的牦牛奶,则成为其稳据省内市场、抵制外省乳制品产业威胁的不二法宝。该公司针对得天独厚的高原地理优势,除推出适销对路的牦牛老酸奶之外,还根据其独特的高寒气候特点,在牦牛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牦牛青稞酸奶。此外,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采用从农户手中收购鲜奶、机械无菌处理并定期送交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的方式,向广大市民提供放心奶。目前,为了扩大市场,“小西牛公司”已在西宁市生产基地新扩建120亩土地,以扩大厂区规模,进一步提升产能。

2.血脉相承的本土企业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

在青海省境内,不论是“小西牛公司”,还是当地的“天露乳业”、“青海湖乳业”,其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扎根本土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

青海省境内的乳制品产业主要是针对于省内市场进行销售,并不实行面向全国“广撒网”的销售策略,他们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当地人。这样的营销策略和消费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对于行业自身经营管理的自律性。产品一旦卖出,就会立竿见影地在周边地区的市场上产生反响,然后可以立即针对产生的市场影响作出迅速反应,调整策略,可谓是“船小好调头”;而对一些规模大、销售范围广的乳制品企业来说,由于产量大、消费者分布地区广,使得产品一经销售,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据反馈小范围再次调整策略。

也正是由于是本地区自己的乳制品企业,在青海当地土生土长,与青海当地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小西牛”“天露”“青海湖”等本土企业对于本地区消费者报以更多的地域关照。这样的情感因素驱使他们身体力行承担社会责任,为“家乡人”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的优质奶制品。

3.忠实的本地消费者群体

图2为西宁市市民购买乳制品的选择倾向。

图2消费者购买乳制品选择倾向

在这项民意测验中,占总测验人数87.5%的消费者均选择当地品牌的乳制品、12.5%的消费者会购买省外乳制品。这说明在西宁市内,大部分消费者更加青睐于购买本地区乳制品。

调研过程中显示西宁本地消费者对本地区的乳制品品牌具有很高的忠诚度。

喜欢本地乳制品的人占到了87.5%,而喜欢这些本地品牌的原因主要是对产品安全放心,觉得口味好,分别占到了48.84%、37.21%,可以将这两个指标概括为对质量的衡量。这一系列的数据都可以说明,当地乳制品在质量上的优势成为它们成功的很重要原因。

图3显示了西宁消费者选择本地品牌的原因。

图3消费者选择本地品牌的原因

从图3中可以看出,除了37.20%的消费者考虑口味好,6.89%的消费者考虑价格便宜,4.65%的消费者考虑品牌影响力,2.33%的消费者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外,剩下的48.84%的消费者是基于对于乳品质量的信任而进行购买。

消费者由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当地,基于对本地区环境特色的了解,对本土出产的乳制品产品质量比较放心;再加上当地的乳制品业推出的产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优势,开发特有的乳制品产品,比如掺杂青稞粒和红枣的酸牛奶,口感上也更加符合青海当地人的需求;与此同时,青海当地的乳制品由于其产、销同地、同时,一方面可以保证乳品的新鲜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销售时相应降低由于运费带来的花销,物美价廉,赢得了青海当地消费者较高的品牌信赖和品牌忠诚度。endprint

(四)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除了奶源和市场成为促进西宁市乳制品产业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外,有效的政府监控也同样不容忽视。而政府得以实现有效监控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西宁市场范围小而稳定,促成了政府对于乳制品行业的有效监管。管理企业基数小,是西宁市政府监管的主要现状。西宁市主要的乳制品产业由“小西牛”“青海湖”“天露”等几家较大的民营企业构成。每隔一段时间,几家企业便各自将乳品分别送交质量监管部门审核。2008年前后,在审核的牛奶中,“青海湖”乳业查出只有15%的牛奶合格。这样的结果不仅仅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打击,奶源不合格,企业所得利润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的检验结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指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质量低劣,而是侧面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乳制品质量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之后国内发生的乳制品风波便是力证。不久后,“三聚氰胺”事件和“工业明胶”的事件接踵而至,西宁乳制品行业虽然也受到一些舆论的压力与影响,销售量曾一度下滑;但令人感到庆幸的是,这接连两场将“三鹿”企业拉下水,使“蒙牛”饱受诟病的风波,并没有使西宁任何一家乳制品企业名誉受到损毁。甚至在风波过后,“青海湖乳业公司”以其达标的质量,使得销量增长30%以上。

这样小范围垂直、直接管理的方式,使得政府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监管眼下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像国内蒙牛、伊利等大型国企,管理层级多、分支复杂,管理权力交叉,监管力度不到位;,从而使省内乳制品产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就像是一只强有力的大手,确保省内乳品行业得以在严格规范内有条不紊地运行。

第二,优质奶源是其实现有效监控的前提。西宁地处高寒地区,坐拥天然牦牛奶源,从源头上已把好第一道关卡。政府无须过分担心由于牛奶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安全隐患,他们只是着力规范奶品的灭菌、加工等流程及奶源基地的建设。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产业曾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一度因为工业的革新与发展,草场的减少,奶量不足而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内蒙乳业开始在国内叱咤风云,西宁乳制品产业却开始一蹶不振甚至几近销声匿迹。后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包括西宁在内的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尤其是为奶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拉动,养殖小区和机械化挤奶站应运而生。同时,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扩大了畜牧业的开发力度。草多了,牛多了,奶源自然就充足了,这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奶荒”问题,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打好了稳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奶源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2年的“青洽会”上,西宁市政府将西宁乳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西宁的乳制品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支持,依靠西宁辽阔的牧场、众多的牧民、独具特色的工艺,创出西宁乳业的品牌。在乳源的问题上,西宁的乳制品企业依靠政府力量防止奶源外流,从而也保证了西宁市内奶源的单纯性和高品质。加之当地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无一不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因而,当地奶牛养殖、奶类生产及牛奶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五、总结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威胁了人民的健康。这也使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方面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在屡次发生乳制品安全事件引起消费者恐慌的时候,西宁市的乳制品却脱颖而出,且一直深受当地人的欢迎。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市场竞争是促成西宁市乳制品质量较好的原因。形成西宁市市场竞争的四个因素:①有限寡头与众多小企业组成合理竞争结构;②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保证充足竞争活力;③独特地缘优势形成稳定竞争环境;④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针对这个调研结果,提出了改进我国乳制品质量的建议:

第一,我国各地区可适当发展数量有限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市场范围的适应本地基本情况的本地企业。这样,一来政府对企业可以形成有效监管;二来由于血脉相承的本土企业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在质量方面严加把关;再者,可通过提升乳制品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力来提升乳制品的质量。

第二,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到源头是奶源的质量控制,建议高度重视奶牛养殖模式,引导各乳制品企业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来确保奶源质量安全。

第三,消费者作为市场的终端,他们的需求决定每一个微观竞争主体的兴衰存亡。毋庸置疑,乳制品企业应该以身作则,加强乳制品各方面的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起消费者对本品牌和企业的商业信任。

第四,政府的有力监管在保证乳制品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次审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乳品安全的问题,建议政府应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和审核,继续加大打击力度,淘汰不合格的企业,让乳制品生产企业时刻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因素。

[HT5”SS]参考文献:

[1]荷斯坦杂志编,2012:《2012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中国奶业协会出版社。

[2]曼昆,2009:《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3]乔磊,2011:《消费者高更替率对市场活力的影响》,《经营管理者》第24期。

[4]肜豪峰、谈重芳、李宗伟、秦广雍,2008:《青海湖区牦牛乳制品的微生物区系和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食品工业科技》第7期。

[5]青海湖乳业研究课题组,2011:《青海青海湖乳业责任有限公司奶粉生产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王威、杨敏杰,2009:《“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得3期。

[7]昝慧昉、张安然、任建军,2011:《 小西牛: 意外成功之后》,《中国企业家》第23期。

[8]赵拥军,2012:《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企业技术开发》第10期。

[9]中国奶业协会,2004:《2004年4月中国乳品行业分析月度报告》,《中国乳业》第6期。

[10] Barnes,R.C.,2011,“The Rise of Corporatist Regulation in the English and Canadian Dairy Industries”,Social science history,25(3),pp.381406.

[11] Kidane,H.,and Gunawardana P.J.,2000,“Australian Exports of Dairy Product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5(4),pp.6990.

[12] Phillips,J.,and French M.,1999,“State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s of Milk,1900-1939”,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12(3),pp.371388.endprint

(四)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除了奶源和市场成为促进西宁市乳制品产业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外,有效的政府监控也同样不容忽视。而政府得以实现有效监控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西宁市场范围小而稳定,促成了政府对于乳制品行业的有效监管。管理企业基数小,是西宁市政府监管的主要现状。西宁市主要的乳制品产业由“小西牛”“青海湖”“天露”等几家较大的民营企业构成。每隔一段时间,几家企业便各自将乳品分别送交质量监管部门审核。2008年前后,在审核的牛奶中,“青海湖”乳业查出只有15%的牛奶合格。这样的结果不仅仅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打击,奶源不合格,企业所得利润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的检验结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指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质量低劣,而是侧面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乳制品质量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之后国内发生的乳制品风波便是力证。不久后,“三聚氰胺”事件和“工业明胶”的事件接踵而至,西宁乳制品行业虽然也受到一些舆论的压力与影响,销售量曾一度下滑;但令人感到庆幸的是,这接连两场将“三鹿”企业拉下水,使“蒙牛”饱受诟病的风波,并没有使西宁任何一家乳制品企业名誉受到损毁。甚至在风波过后,“青海湖乳业公司”以其达标的质量,使得销量增长30%以上。

这样小范围垂直、直接管理的方式,使得政府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监管眼下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像国内蒙牛、伊利等大型国企,管理层级多、分支复杂,管理权力交叉,监管力度不到位;,从而使省内乳制品产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就像是一只强有力的大手,确保省内乳品行业得以在严格规范内有条不紊地运行。

第二,优质奶源是其实现有效监控的前提。西宁地处高寒地区,坐拥天然牦牛奶源,从源头上已把好第一道关卡。政府无须过分担心由于牛奶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安全隐患,他们只是着力规范奶品的灭菌、加工等流程及奶源基地的建设。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产业曾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一度因为工业的革新与发展,草场的减少,奶量不足而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内蒙乳业开始在国内叱咤风云,西宁乳制品产业却开始一蹶不振甚至几近销声匿迹。后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包括西宁在内的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尤其是为奶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拉动,养殖小区和机械化挤奶站应运而生。同时,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扩大了畜牧业的开发力度。草多了,牛多了,奶源自然就充足了,这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奶荒”问题,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打好了稳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奶源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2年的“青洽会”上,西宁市政府将西宁乳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西宁的乳制品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支持,依靠西宁辽阔的牧场、众多的牧民、独具特色的工艺,创出西宁乳业的品牌。在乳源的问题上,西宁的乳制品企业依靠政府力量防止奶源外流,从而也保证了西宁市内奶源的单纯性和高品质。加之当地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无一不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因而,当地奶牛养殖、奶类生产及牛奶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五、总结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威胁了人民的健康。这也使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方面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在屡次发生乳制品安全事件引起消费者恐慌的时候,西宁市的乳制品却脱颖而出,且一直深受当地人的欢迎。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市场竞争是促成西宁市乳制品质量较好的原因。形成西宁市市场竞争的四个因素:①有限寡头与众多小企业组成合理竞争结构;②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保证充足竞争活力;③独特地缘优势形成稳定竞争环境;④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针对这个调研结果,提出了改进我国乳制品质量的建议:

第一,我国各地区可适当发展数量有限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市场范围的适应本地基本情况的本地企业。这样,一来政府对企业可以形成有效监管;二来由于血脉相承的本土企业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在质量方面严加把关;再者,可通过提升乳制品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力来提升乳制品的质量。

第二,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到源头是奶源的质量控制,建议高度重视奶牛养殖模式,引导各乳制品企业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来确保奶源质量安全。

第三,消费者作为市场的终端,他们的需求决定每一个微观竞争主体的兴衰存亡。毋庸置疑,乳制品企业应该以身作则,加强乳制品各方面的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起消费者对本品牌和企业的商业信任。

第四,政府的有力监管在保证乳制品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次审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乳品安全的问题,建议政府应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和审核,继续加大打击力度,淘汰不合格的企业,让乳制品生产企业时刻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因素。

[HT5”SS]参考文献:

[1]荷斯坦杂志编,2012:《2012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中国奶业协会出版社。

[2]曼昆,2009:《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3]乔磊,2011:《消费者高更替率对市场活力的影响》,《经营管理者》第24期。

[4]肜豪峰、谈重芳、李宗伟、秦广雍,2008:《青海湖区牦牛乳制品的微生物区系和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食品工业科技》第7期。

[5]青海湖乳业研究课题组,2011:《青海青海湖乳业责任有限公司奶粉生产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王威、杨敏杰,2009:《“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得3期。

[7]昝慧昉、张安然、任建军,2011:《 小西牛: 意外成功之后》,《中国企业家》第23期。

[8]赵拥军,2012:《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企业技术开发》第10期。

[9]中国奶业协会,2004:《2004年4月中国乳品行业分析月度报告》,《中国乳业》第6期。

[10] Barnes,R.C.,2011,“The Rise of Corporatist Regulation in the English and Canadian Dairy Industries”,Social science history,25(3),pp.381406.

[11] Kidane,H.,and Gunawardana P.J.,2000,“Australian Exports of Dairy Product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5(4),pp.6990.

[12] Phillips,J.,and French M.,1999,“State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s of Milk,1900-1939”,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12(3),pp.371388.endprint

(四)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除了奶源和市场成为促进西宁市乳制品产业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外,有效的政府监控也同样不容忽视。而政府得以实现有效监控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西宁市场范围小而稳定,促成了政府对于乳制品行业的有效监管。管理企业基数小,是西宁市政府监管的主要现状。西宁市主要的乳制品产业由“小西牛”“青海湖”“天露”等几家较大的民营企业构成。每隔一段时间,几家企业便各自将乳品分别送交质量监管部门审核。2008年前后,在审核的牛奶中,“青海湖”乳业查出只有15%的牛奶合格。这样的结果不仅仅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打击,奶源不合格,企业所得利润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的检验结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指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质量低劣,而是侧面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乳制品质量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之后国内发生的乳制品风波便是力证。不久后,“三聚氰胺”事件和“工业明胶”的事件接踵而至,西宁乳制品行业虽然也受到一些舆论的压力与影响,销售量曾一度下滑;但令人感到庆幸的是,这接连两场将“三鹿”企业拉下水,使“蒙牛”饱受诟病的风波,并没有使西宁任何一家乳制品企业名誉受到损毁。甚至在风波过后,“青海湖乳业公司”以其达标的质量,使得销量增长30%以上。

这样小范围垂直、直接管理的方式,使得政府能够有足够的精力监管眼下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像国内蒙牛、伊利等大型国企,管理层级多、分支复杂,管理权力交叉,监管力度不到位;,从而使省内乳制品产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就像是一只强有力的大手,确保省内乳品行业得以在严格规范内有条不紊地运行。

第二,优质奶源是其实现有效监控的前提。西宁地处高寒地区,坐拥天然牦牛奶源,从源头上已把好第一道关卡。政府无须过分担心由于牛奶质量不过关而带来的安全隐患,他们只是着力规范奶品的灭菌、加工等流程及奶源基地的建设。西宁市当地的乳制品产业曾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一度因为工业的革新与发展,草场的减少,奶量不足而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与此同时,内蒙乳业开始在国内叱咤风云,西宁乳制品产业却开始一蹶不振甚至几近销声匿迹。后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包括西宁在内的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尤其是为奶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各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拉动,养殖小区和机械化挤奶站应运而生。同时,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扩大了畜牧业的开发力度。草多了,牛多了,奶源自然就充足了,这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奶荒”问题,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打好了稳定的基础。不得不承认,政府在奶源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2年的“青洽会”上,西宁市政府将西宁乳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西宁的乳制品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支持,依靠西宁辽阔的牧场、众多的牧民、独具特色的工艺,创出西宁乳业的品牌。在乳源的问题上,西宁的乳制品企业依靠政府力量防止奶源外流,从而也保证了西宁市内奶源的单纯性和高品质。加之当地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无一不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因而,当地奶牛养殖、奶类生产及牛奶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五、总结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威胁了人民的健康。这也使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方面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在屡次发生乳制品安全事件引起消费者恐慌的时候,西宁市的乳制品却脱颖而出,且一直深受当地人的欢迎。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市场竞争是促成西宁市乳制品质量较好的原因。形成西宁市市场竞争的四个因素:①有限寡头与众多小企业组成合理竞争结构;②消费者的自由选择保证充足竞争活力;③独特地缘优势形成稳定竞争环境;④政府的有效监管为竞争充当“守夜人”。

针对这个调研结果,提出了改进我国乳制品质量的建议:

第一,我国各地区可适当发展数量有限的、有一定规模的、小市场范围的适应本地基本情况的本地企业。这样,一来政府对企业可以形成有效监管;二来由于血脉相承的本土企业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在质量方面严加把关;再者,可通过提升乳制品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力来提升乳制品的质量。

第二,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到源头是奶源的质量控制,建议高度重视奶牛养殖模式,引导各乳制品企业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来确保奶源质量安全。

第三,消费者作为市场的终端,他们的需求决定每一个微观竞争主体的兴衰存亡。毋庸置疑,乳制品企业应该以身作则,加强乳制品各方面的监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起消费者对本品牌和企业的商业信任。

第四,政府的有力监管在保证乳制品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次审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乳品安全的问题,建议政府应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和审核,继续加大打击力度,淘汰不合格的企业,让乳制品生产企业时刻保持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因素。

[HT5”SS]参考文献:

[1]荷斯坦杂志编,2012:《2012年中国奶业统计资料》,中国奶业协会出版社。

[2]曼昆,2009:《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3]乔磊,2011:《消费者高更替率对市场活力的影响》,《经营管理者》第24期。

[4]肜豪峰、谈重芳、李宗伟、秦广雍,2008:《青海湖区牦牛乳制品的微生物区系和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食品工业科技》第7期。

[5]青海湖乳业研究课题组,2011:《青海青海湖乳业责任有限公司奶粉生产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王威、杨敏杰,2009:《“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农业现代化研究》得3期。

[7]昝慧昉、张安然、任建军,2011:《 小西牛: 意外成功之后》,《中国企业家》第23期。

[8]赵拥军,2012:《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企业技术开发》第10期。

[9]中国奶业协会,2004:《2004年4月中国乳品行业分析月度报告》,《中国乳业》第6期。

[10] Barnes,R.C.,2011,“The Rise of Corporatist Regulation in the English and Canadian Dairy Industries”,Social science history,25(3),pp.381406.

[11] Kidane,H.,and Gunawardana P.J.,2000,“Australian Exports of Dairy Product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5(4),pp.6990.

[12] Phillips,J.,and French M.,1999,“State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s of Milk,1900-1939”,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12(3),pp.371388.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场竞争西宁
关于西宁动走线长链点临时限速功能验证的研究
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研究
市场竞争、产权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为转变问题探究
最低工资制度的反竞争性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从联想集团的发展谈企业产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