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显众生百态救赎都市灵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剖析冯氏电影的特点与功能

2014-06-18郑方圆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冯氏都市心理

郑方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尽显众生百态救赎都市灵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剖析冯氏电影的特点与功能

郑方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冯小刚的电影向来以独特的幽默方式著称,占据贺岁电影市场大半江山,其电影中展现的都市市民形象虽呈草根化,却颇具代表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冯氏电影不仅表现了时代对都市生活的影响,更反映了都市生活对社会中人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电影与大众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它在表现人的同时,也在感化人,触动灵魂,进而改变人际间的关系,其社会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分析冯氏贺岁电影的特点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冯氏电影;社会心理;都市生活

一、大时代下反映小市民的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对新世纪的期待与憧憬,使都市生活在繁杂斑斓之余,更增添了不安与向往。《甲方乙方》以帮普通人完成梦想为事业,逼真的场景、调侃的语言,让书店老板完成了“将军梦”,厨师完成了“打死也不说的梦”,富人完成了“受穷梦”。在辞旧迎新的时代背景下,市民表现出的是不安于现状、对幻想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这也暗示了世纪末大众对新世纪超乎寻常的信心与追逐。既如此,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人们对已有生活的不满足,虽然已是快节奏的生活,虽然已不再有生存的困境,但市民的心理需求似乎并没有如经济发展那般的速度得到满足。

冯小刚善于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最平凡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并把它搬上银幕回放给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世纪之交,新旧更替,社会在躁动,城市在沸腾,大众在期望。《大腕》中堪称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是在影片中被放大的演绎;《一声叹息》中在婚姻与婚外情之间苦苦挣扎的作家梁亚洲,是社会风气熏染的产物,他的纠结、矛盾,甚至他最终选择的自我救赎与回归家庭,都是一个生活在拥挤城市中的小市民最真实的写照。《手机》更是把刚刚起步的现代移动通讯带来的社会效应展现的淋漓尽致。都市的光怪陆离、生活的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都是处在转型期、跨世纪的社会常态,是处在这一时期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大社会中突出小群体的心理状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加速,在这一进程中人的心理状态也在经历着暗涌般的变化,人的现代化是否与社会同步,国民普遍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且适应社会的加速发展成为一时的讨论热点。但在鲁迅之后,谈及国民性或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已被视为是“愤青”之语①,因此,在新的社会中除社会心理学界,已鲜有人在国民性问题上颇费笔墨。英克尔斯致力于对“人的现代化”以及国民性研究。人的现代化研究涉及的是群体心理的历时态差异,即包括现代化在内的社会文化变迁会在怎样的程度上重塑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冯小刚在着眼大群体精神世界的同时,更是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来突出某些个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状态。

(一)“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

在跨越百年的世纪之交,怀念与憧憬交织的社会心理显得更为突出。在《甲方乙方》中,帮平凡的人实现梦想是姚远等人赖以生存的“饭碗”,之于他们,梦想是金钱,而之于“追梦”的人,金钱换得梦想。然而现实总会叫醒做梦的人,重要的不是其一时幻象中的享受,而是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世界的转变。这部影片似乎在暗示,都市永远无法完成梦想和现实永远无法满足欲望,就连电影的结局,众人努力,也仅换取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短暂的“团圆梦”而没能留住这位妻子的生命。也许帮顾客实现梦想的工作在一开始是玩闹,可渐渐地投入真情,从中体味到生命的旨趣或许是姚远等人始料未及的,结尾处姚远镜头外的内心独白这样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他怀念的不仅仅是一年的生活,更是一年中所见识到的普通人的梦想与人际间的温情。

着眼都市公众层面是冯氏电影的一向人文立场,因此,都市人文关怀也不免出现在其中。看似幽默调侃的行为与语言背后,总能给人某种力量与触动,这是冯氏电影对社会大群体精神世界的揣摩以及对个体心理状态的揭秘。姚远的职业或许并不是大众所熟知的,但他所经历的、所认同的,却是在社会中能够引起共鸣的。

(二)游离与回归的一声叹息

在现代化进程中,婚姻危机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当人际交流变得简单,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社会欲望变得强烈,甚至见不得阳光的因素都开始明目张胆,都市中的大群体又面临着怎样的窘境。《一声叹息》中作家梁亚洲的感情出轨,妻子宋晓英的贤惠淑德,情人李小丹的单纯善良,使一段本受人非议的婚外情变得扑朔。梁亚洲曾在家庭与爱情之间痛苦挣扎时对好友说:“听我说句话,肺腑之言,千万千万别走到我这一步”。首先他作为一个感性动物,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其次但也更重要地,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与道德。是社会的压力带给了他扭曲的感情,还是不安分的情感折煞了他本该承担的义务,这应该是世纪初都市中梁亚洲们的共同困扰。但梁亚洲最终选择回归家庭,涅磐般如释重负,也让观者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找到了新的出路。这一声叹息,是梁亚洲对有始无终的爱情的祭奠,亦是对无法舍弃的亲情的致歉,更是对都市压力与群体共同倾向的无奈。

无独有偶,在2003年的贺岁电影《手机》中,同样出现了婚外恋情节,但不同的是,《手机》中的男主人公严守一比起梁亚洲,在妻子与情人间的游离显得更洒脱更“游刃有余”。面对婚姻

危机,梁亚洲选择了“两全”并最终的回归,严守一则放肆地穿梭于欲望之间,更因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做人要厚道”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在利欲盛行的社会中,群体之间的关系早不能以单一的标准评判,都市中的人际关系已如欲望一样膨胀、繁杂。厚道,本该是理所应当,在电影中却变成了难以企及的讽刺,在社会中成了饭桌上的调侃,因此,梁亚洲与严守一的游离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产物,是存在于大群体之中的个体滑稽的挣扎。

三、戏谑的镜像映射严肃的现实

罗伯特·麦基在谈论喜剧问题时曾指出,当我们拨开喜剧那愤世嫉俗的讥诮面纱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饱受挫折的理想主义者。喜剧感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当它环顾四下时,看见的却是贪婪、腐败和疯狂。我认为这句话恰能概述冯小刚及其电影风格。从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游戏人生”是一个共同主题,戏谑的情节、台词、镜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笑资,更有他对现实的映射,对社会的反思。王家卫曾说,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接贴成另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射出严肃的现实,也映射出人们的灵魂。

大家所熟知的冯氏幽默,以自嘲自讽、半假半真以及调侃讽刺为特色,在冯氏电影中我们不仅能听到幽默对话,更能看到经典的情节以及诙谐的人物表情与状态。观影时我们会被冯氏独特的幽默戳中笑点,同时,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冯导精心拍摄的场景反观我们所处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甲方乙方》中脱离实际的追梦之旅,反而警醒我们立足现实;《不见不散》结尾最真挚的爱情流露之时被冯导安排为接吻后假牙误入女友口中的“荒唐”之镜像,反而给危机增添了一份宽慰;《没完没了》中,韩冬为讨债而绑架,进而做出一系列滑稽的举动,引人不禁思考社会为何将债主变至如此窘迫的境地;《大腕》更是以夸张的手法将社会中商业广告无孔不入的现状表现到了极致;《手机》与《一声叹息》则探讨了转型社会中科技、人性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些充满喜剧因素的镜头中,我们看到的是略显沉重的现实,更是冷峻的都市中压抑着、挣扎着又顺从着的众生。

四、从暗讽到唤醒——救赎都市灵魂

如果一部影片的社会功能仅仅停留在揭露与暗讽,就谈不上意犹未尽,而只能算功能“缺损”。在冯氏幽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时代、大都市以及大群体的千姿百态,更暗含对都市改造的期待、对大众灵魂的唤醒,与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相比,这种期待与唤醒或许仍属小众,但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来说,冯氏电影中展现的社会心理,更是对都市灵魂的撼动与救赎。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一个社会的共同心理,每个社会人的独特灵魂,都有其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但对于电影来说,它不仅需要被欣赏,更需要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让每个人从中发现自己、反思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甲方乙方》中对梦想甚至对幻想的追求,是对世纪末的社会中人不安与憧憬的反映,但最终把人们拉回现实,面对告别、分离,面对回不去的过去和即将来的未来,更警醒人们不要无为地做着“世纪梦”,即使到了新千年,梦想仍需要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没完没了》以滑稽的绑架、讨债为亲情买单,是压抑久矣的都市底层市民做出的反抗。我们可以想见社会中有多少为生存为家人而顽强的韩冬,又有多少视金钱如生命的阮大为。《一声叹息》中的情感游离,更揭露了都市生活中隐秘而又无法避谈的道德伦理问题。作家梁亚洲的经历与痛苦挣扎,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前仆后继者,影片对梁亚洲的刻画,是否让一些人自惭形秽,让一些人无地自容。《天下无贼》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关于“无贼”的梦想,更是对生活真相的披露,其中王薄的一段经典台词实实在在地给了现实一个精准的评价——“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以傻根为代表的质朴乡村文化与虚伪的都市形成强烈对比,给都市中的阴暗面迎头一击。

如果说暗讽与揭露是电影窥探并救赎都市灵魂的第一步,那么唤醒则是其第二要务。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这一点与电影的功能不谋而合,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在影像中折射出现实中人的心理、行为甚至整个社会的风貌,继而使大众对自我进行反思与改进。如果没有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人们大概很难唤起自己的改变意识。这种唤醒在电影中也往往会直观地出现。冯氏电影就常常安排一个“欧亨利式结局”——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让我们看到电影中人性温情的唤醒。在《没完没了》中,韩冬始终不愿道出自己“视钱如命”背后的动机,却又实在地为了这一不能说的秘密而坚守,在电影的四分之三处,他才终于敞开内心,展现出了他的亲情与爱情。罗伯特·麦基说:“秘密,是人物最不想让人知道的那些痛苦的真相”,但在韩冬,他的秘密虽痛苦,但也更有力量,他传递给现实大众的不仅仅是对亲情的执着,更是对冰冷社会中温情的唤醒。《手机》中生活在现代通讯与欺骗中的严守一,挣扎与谎言与圆谎之间,却在失去了奶奶之后,毅然将手机丢进火堆,与欺骗决裂。在加速的城市化中,严守一现象屡见不鲜,丢掉手机回归本心是电影的旨归,“沟通从心开始”是移动通讯的标语,却又反而使沟通难以从心,现代都市中的真诚昏睡,人际间坦诚交流需被唤醒。

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探讨由此形成的综合心理素质,揭秘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冯氏电影的游戏化与调侃含讽、半真半假,就如社会心理的镜子一般,展示着都市中的众生百态,并反射出大众心理与灵魂,如罗伯特·麦基所说,当一个社会不能对其机构习俗和制度进行嘲讽和自我批评时,这个社会就不笑了。冯氏电影的嘲讽与批评,使拥挤的城市重新认识自己,使现实的人生重新得到定位,使难以直面阳光的灵魂得到重塑。

注释:

①引用自周晓虹.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第49页.

[1]胡智峰.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4]钱旭初.都市镜像与冯小刚电影[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3):29-34.

[5]苏庆宁.冯小刚电影的道德格调评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32(2):63-63.

[6]魏薇.市民意识与成人游戏——冯小刚新电影的叙事及接受分析[J].当代文坛,2001,6:025. [7]黄清.黄建新,冯小刚导演艺术风格比较[J].韶关学院学报,2008,11: 026.

[8]周晓虹.理解国民性: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 2012(5).

[9]黄清,戴剑平.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总印象——都市意识视域中的黄建新,冯小刚电影创作比较[J].电影文学,2008(7).

J905

A

1005-5312(2014)05-0129-02

猜你喜欢

冯氏都市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心理感受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