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沉积学在储层砂体描述中应用

2014-06-18刘继顺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同相轴沉积相砂体

刘继顺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3)

地震沉积学在储层砂体描述中应用

刘继顺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3)

A油田某油层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分析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工区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地层切片属性分析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

地震沉积学 地层切片 沉积相

1 地震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及技术

地震沉积学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沉积演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最先由国外华人学者曾洪流在1998年提出,应用地震资料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来研究等时沉积格架内沉积相的一门学科。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

1.1 90°相位转换技术

标准地震处理过的零相位数据体在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等。但在实际资料中,储集层往往较薄,连续性差,相带窄,且空间变化大,对薄层而言,反射振幅是组合地震响应,砂体与地震同相轴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90°相位转换技术是将零相位地震数据体转换成90°地震数据,把反射波主瓣提到薄层中心,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

1.2 地层切片技术

Brown等首先提出了利用三维地震的水平地震成像产生高分辨率的沉积相图像的方法[2]。地层切片技术就是以追踪的两个等时沉积界面为顶、底,在顶、底间等比例地内插出一系列的层位,再沿这些内插出的层位逐一生成切片。地层切片技术考虑了沉积速率的平面差异性,比传统切片方法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水平切片)更加具有等时性,可以对目的层段进行更为精细的沉积研究。

1.3 分频解释技术

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层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认识到地震同相轴既不简单的反映等时界面也不单纯反映岩性界面,而是受到地震资料频率的控制,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分频解释资料中低频数据反射同相轴更多的反映岩性界面信息,而高频部分更多的反映等时沉积界面信息。

2 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

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工区实际沉积特征,本文针对某油层开展了地震沉积学分析。

2.1 地震数据90°相位转换

研究区储集层砂体相带窄,厚度薄,横向变化快,连续性差,反射振幅为组合地震响应,砂体与地震同相轴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将零相位地震数据体转换成90°地震数据体,把反射波主瓣提到薄层中心,转换后地震反射的峰(或谷)对应于地层,使得地震反射同相轴与地质岩层相对应。

2.2 地层切片分析

地层切片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技术,是沿等时沉积界面(地质时间界面)提取各类综合属性(振幅+频率+相位),并通过属性优化可客观地反映地震工区内沉积体系的展布范围。本次研究是在90°相位转换体基础上,以等时地层界面为顶底采用地层切片等比例内插的方法,使地层切片位置与反射同相轴更加吻合,更接近于等时沉积界面。某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地层振幅属性切片上揭示砂体分布情况较好的指示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微相位置及展布特征,切片上揭示的河道位置皆钻遇较厚的河道砂体,且物性较好。

3 储层砂体沉积相展布特征

3.1 切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数学变换而导出的关于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几何形态、动力学特征。地震属性分析就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在给定时窗内,从地震数据体中沿目的层提取与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变化有关的敏感参数,并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的等资料,对目的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提取的地层切片进行属性优选,选出效果相对较好的平均瞬时频率属性,它与岩性、地层改变及地层断裂密切联系。从切片频率属性图上看,砂泥岩分布特征明显,黄色高值区分布在工区北侧和东侧,北侧为物源方向,为砂岩发育区,砂岩面积很大,很好的指示了三角前缘亚相发育区;蓝色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及南侧,地层岩性差别不大,为泥岩发育区,面积较小,代表前三角洲发育区,从属性图看出两条北部物源方向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

3.2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本次砂体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分析是在单井相和联井相综合分析基础上确定砂体沉积相类型,再以地层切片和地震属性分析等资料研究地震相的展布特征,最终确定出砂体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区主要受北部物源控制,大面积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主要受来自北部物源的两支水系控制,他们共同作用在该区形成大面积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砂体主要以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为主,呈条带状、透镜状和席状分布,向南逐渐过渡为前三角洲相。

4 结语

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技术方法极大丰富了储层描述的方法,对于储层砂体的预测,可以在地层精细对比、层序格局精确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属性分析,砂体透视等技术,在平面、剖面及三维等不同角度刻画和描述砂体平面展布及空间形态。

[1]ZengHongliu,HenryStephenC,RiolaJohnP.Stratalslicing,partII: Real3-Dseismicdata[J].Geophysics,1998,63(2):514~522.

[2]Brown A R,Dahm C G,Graebner R J.A stratigraphic case histor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in the Gulf of Thailand [J].Geophysical Prospecting,1981,29(3):327~349.

刘继顺,男,2012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现从事精细地质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同相轴沉积相砂体
河流相复合砂体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探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虚同相轴方法及其在陆上地震层间多次波压制中的应用
四川盆地寒武系底部黑色岩段对比与沉积相初探
一种反射同相轴自动拾取算法
中东卡塔尔地区二叠系Unayzah组沉积相分析
大安北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
灰屑砂岩在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研究—以文中油田文25东油藏为例
基于同相轴追踪的多次波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