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里的“中产危机”

2014-06-13郭宇宽

商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危机感中产阶级马拉松

郭宇宽

最近这一两年,我吃惊地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跑马拉松。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在外人看来,他们都有着比较好的职业背景,有着中产甚至中产阶级以上的收入水平。把这一现象的观察范围再放大些,你会发现,2013年10月20日的北京马拉松和12月1日的上海马拉松,竟然人山人海。这种个人爱好的普及程度使我突然意识到,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马拉松也非常让人瞩目。当时我非常不理解,因为在我看来很多运动都很有意思,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等,都有它的乐趣所在,而马拉松相对而言却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运动。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热爱这个运动呢?

自从我身边这些朋友逐渐加入到马拉松的队伍,我也稍微有一点明白了。要把这两个现象连在一起进行思考。

日本马拉松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时,也正是日本经济开始崛起的时候。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讲马拉松运动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这个运动的诞生地希腊,在空气环境非常好的希腊组织一次国际马拉松比赛,参赛选手只有一万人左右,而在日本,随便组织一次比赛,报名的人就有30多万,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

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点“变态”的运动。长期跑马拉松对身体健康长寿是不是有好处?很难说。至少我没有看到跑马拉松的职业运动员,或者是半职业运动员寿命比较长的案例。而且这种大强度的运动对身体可能还会有一定的伤害。

我在高中阶段,为了磨练意志力,也有长跑的习惯,每天晚上在操场上跑个十圈八圈,跑完以后觉得很累,睡觉比较香。可以想象一下,跑马拉松,哪怕是半程马拉松,那就是跑好几十圈,那种疲惫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这是对人身心的一种挑战。而且,跑步一旦成为习惯还会让人上瘾,就像健身一样,一段时间持续锻炼,突然停下来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我观察身边这些跑马拉松的朋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非常勤劳、有事业心和上进心;同时,从事的是办公室工作,比如金融、咨询、IT行业。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为了拼事业往往不太注意锻炼身体,到了三十多岁发现身体开始倦怠,于是进行马拉松锻炼,以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们身边的体力劳动者,像建筑工人,他们一般是不会有精神去跑马拉松的。往往是已经成为中产阶级,没有基本的衣食之忧,经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又觉得自己的身体精力在下降,有很强的职业和人生挑战危机感的人,会比较容易接受马拉松这项运动。

于是,我发现马拉松运动的普及所具备的象征意义——心理焦虑的人们正在寻找着一种具备存在感的、体力上的发泄。

中国现存的一些问题,也被马拉松运动投射了出来。正如日本当年一样:一方面,有危机感而又非常勤劳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逐渐庞大;另一方面,这些中产阶级群体正受到老龄化、社会转型乏力和透支未来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挑战。

马拉松现象是这种社会问题的症状表现,在我们挥汗如雨的时候,也应该为未来筹谋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危机感中产阶级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 以危机感换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