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创业实战指导蓝皮书

2014-06-13

商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创客创业者

不一样的创业时代

岁末年初,我们再一次关注“创业”这个话题。《商界》记者兵分几路,分赴北京、上海、深圳,去观察这三座中国最大的“创业之城”。

——在这个变革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的创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创业者们在一线操作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创业团队的组织结构、产品开发、管理方式和资金来源……与之前相比又有了怎样的进步?

在执行本期特别策划之前,我们还专程拜访了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益奖得主——重庆市工商局微型企业发展监督管理处处长聂刚先生。他告诉我们,在重庆这样一个西部城市,竟然“市场主体增长率排在全国前三”。

据介绍,三年来,重庆市新增小微企业近10万家,也就是说,短短三年内,有10余万人成为了“企业老板”。在增长速度上,重庆也可以超过“北上广深”这些创业者的聚集地。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当今社会,人人都可以当老板。”

然而,今天的创业与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前,是一样的道理与做法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回想过去的三十年,创业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有谁能告诉我现在“批发”什么东西可以赚钱?1983年,王石以贩卖玉米,做鸡饲料生意起家;1984年,柳传志开始代理销售国外电脑;1990年,在南京苏州路宁海路的交叉口,张近东专营空调的门面开业……

而我们今天的创业者们所面对的是,市场统一化、价值共享性与技术快速迭代;我们可以获得的创业信息、经验与知识也出现井喷;可以支持我们创业的政策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与其他服务资源极其丰富——今天的创业与过去的创业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正因如此,以前的创业靠自我奋斗、自行摸索,寻找一笔“可以发财的生意”,而今天,消费者们的需求正变得千奇百怪,市场要素越来越多元化,“产—供—销”的线性商业模式被彻底颠覆,跨界与整合变得尤为重要。

聂刚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环境的变化,正在空前地改变创业意识、创业模式,以及企业的成长规律。”作为创业者,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拥抱变化。

来自创客团队的生存报告

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的一个工作室里,欧阳国栋和他的朋友们正围着一个方桌,摆弄着各种电子元件和模型。这间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都是来自于他们的作品。这群人被称为“创客”,他们每周都会聚集在这个叫做柴火创客空间的地方,分享交流技术和想法。

创客,一个最近两年才在国内兴起的群体。他们热爱创新,头脑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创意,且动手能力强,能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创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硬件创业者,他们大多是一群简单的“玩家”。然而,随着软硬件结合潮流的兴起,创客突然之间被推向了潮头。创客一开始并非为商业而生,但在商业的浪潮面前,却孕育出了新的基因。在他们手里,诞生了多元化的硬件产品。

有人认为,这群富有热情和创意的技术玩家,将推动划时代全民创造新浪潮,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

“玩家”

“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提供积木式的机械模块,积木式的电子模块和简单实用的软件。让用户像拼积木一样,借助我们已有的模块,快速把他们想法实现。”王建军简单地对公司业务进行解释。1米85的他,毕业才三年,仍然是一副大学生的模样,十分健谈。

王建军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从大学开始玩机器人,并在毕业两年后,将自己的爱好转变成了一家公司,专做机器人套件。凭借着自己的创业公司葫芦机器人,他的名字出现在了《福布斯》2013年发布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名单当中。这个成立才两年的公司,至今员工数仅12人,是什么让福布斯如此看好他?

在拿到众筹网站Kickstater 18万美元(约人民币110万元)的起步资金后,他又拿到了北京知名风投的300万元投资,27岁的王建军已经摆脱了两年前融资无门的窘境。2013年7月,葫芦机器人正式改名为深圳市创客工厂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葫芦机器人销售额预计将达850万元。而王建军的梦想,是将公司发展成乐高积木一样的品牌,让14岁以上的人都能自己动手将自己的机器人想法付诸实践。

王建军的创业经历,要从“创客”说起。而创客的起源,其实是一群“玩家”的故事。

2005年,意大利一所艺术学校的老师开发了一块叫Arduino的电路板,可以让不懂电子的学生们能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Arduino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硬件开发的门槛,马上吸引了一大批感兴趣的人,用它做出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他们被称做创客,在创客空间的社区里分享交流。

2011年,创客来到中国。“创客的定义就是没有明显商业目的的‘玩,就是DIY,并从中得到乐趣。现在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这种‘创客空间,有相同兴趣的人经常会一起做一个小项目。”而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创客的乐趣,骨灰级“创客”王建军创建了葫芦机器人。

“创客空间”是创客们的集聚地,这里提供3D打印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制造工具。只要是对电子硬件感兴趣的人,无论是硬件达人,还是软件开发者、艺术家、设计师,都纷纷聚集在这里,想“玩”什么都可以。

这里是一个开放与分享的平台,也是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人们都来自各行各业,做什么的都有。而在这里,经常会有“高人”相互指点、相互切磋。

从创客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开放与分享的精神。在创客空间,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找人给一些建议。还有一些在行业里比较有经验的工程师,可以帮助其他人将一个想法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甚至是找工厂帮忙生产。

最初,创客空间跟创业是没有关系的,很多人都是业余玩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人开始带着一些创业的点子来到这里。在深圳这座电子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大家似乎更加务实,来这里都希望做出一些可以“变现”的项目。endprint

学会“玩”

欧阳国栋最初也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柴火创客空间的聚会。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搭档高磊。高磊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交互设计师,他在北京和上海的创客圈子中待过一段时间,最后选择了留在深圳。

一开始,高磊的计划是做一个健康管理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手环、项链,但当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对高磊想做的这个项目,欧阳国栋十分感兴趣,于是决定加入他的团队一块儿做。

在加入高磊的团队之前,欧阳国栋是IBM的软件工程师,当时月工资也有1万多元。像欧阳国栋一样有大公司背景的创客很多,他们大部分都是“业余选手”,毕竟生存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欧阳国栋有自己的考虑:无论是挣一万还是挣五千,对个人生活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与其如此,还不如做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大公司里,就像一颗小水滴被投进大海,马上就不见了。相反,加入创客团队之后,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视野也开阔了很多,对他来说,这些都是用钱换不来的。

欧阳国栋也是一个富有学习能力的人。从硬件零基础,重新开始学,无论有多么好的想法,都要自己动手去做,这才是真正的创客。现在,他的团队一共有7个人,团队管理很松散,自己决定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与大部分创客不同,欧阳国栋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想着把这些创意进行产品化,而不仅仅是为了做出好玩的东西。什么是产品化?他认为,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去生活中寻找一些问题,然后自己提交一个解决方案,服务到市场上的一些人群。

欧阳国栋的团队关注的问题,就是现在许多都市人所面临的亚健康,比如人们为什么会得慢性病,是缺乏运动,或是睡眠不足,然后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一件产品进行健康管理。经过一番分析,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办公室工作的白领,白领一坐一整天,缺乏活动,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提醒的功能,记录用户每天的运动量,让白领们起来多活动。

事实上,在市场上并不缺乏类似的计步器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记录每天走过多少路。但是,这些产品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缺乏“激励机制”。对于用户来说,每天看到我走了多少步,刚开始也许会觉得好玩,但一段时间过后,可能就没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了。

于是,他们团队就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了怎么添加激励机制,比如加进了游戏化的概念,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去积累经验值和升级。把这个概念融入进去之后,这个产品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小制造VS工业化

深圳,长期以来都背负着山寨的名声。现在,深圳的创客正用自己的模式,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从创客空间里走出来,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特色。”这是欧阳国栋对于产品的看法。

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团队做了很多调研,诞生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他们正慢慢地把这些功能做出来。除了游戏功能,欧阳国栋的产品后来又加入了另一个远程互动的功能,它来自于团队的另一个创意。除了健康问题,他们又关注到亲情问题。现在,很多父母跟子女缺乏交流,所以他们考虑把这款产品变成维系亲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工具。通过手机点一下,对方的设备就会震动一下,亲人之间就能感受到对方所给的一个触动。

在创客火起来之后,柴火创客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热闹。更多的创客团队在这里安家落户,也吸引了许多投资人过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好的项目。

然而,来的人很多,投钱的却很少。

相对于火热的互联网创业来说,硬件创业在国内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投资人并不能完全看懂。再加上硬件开发比较烧钱,前期投入大,很多投资人在一开始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当然,这个时代早已不乏“为别人的梦想埋单”的人。对于很多创客团队来说,更多的是去众筹平台筹集资金。所谓众筹,就是向大众筹集资金。在众筹平台上,创客团队把自己的想法放上去,如果大家觉得好,就出资支持把它做出来,这是一个募资的形式。

众筹模式有着特别的回报方式,有的需要回报,有的不用回报;有的可以送个纪念的T恤作为回报,还有的把做出来的产品送给对方作为回报。对于出资人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就是作品的创意。

在国外,众筹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创客团队都在一个叫Kickstarter的众筹平台上去筹集资金。在国内,点名时间等众筹网站也慢慢发展了起来。不过,与Kickstarter相比,国内众筹网站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要小许多。

在欧阳国栋看来,在国内,众筹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融资的目的,更多的是做一个产品展示,验证一下市场反应。上众筹网站,不要期望融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团队发展,而是产品已经差不多可以上市了,看一下市场反应怎么样,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欧阳团队刚刚在点名时间上筹集了十几万元的资金,但相对于研发阶段就需要的几十万元费用,这笔钱仍然不够。幸运的是,团队还获得了一笔天使投资,用以维持整个研发的过程。这笔资金足以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前期产品。

在硬件创业的潮流下,创客的生态也逐渐改变。在深圳的华强北,有一个叫做HAXLR8R的硬件孵化器。与创客空间不同的是,这里专门面向硬件创业的团队,提供一个种子基金,让创业团队把产品做出来,甚至还会提供一些导师资源,帮助团队对产品进行不断优化。

欧阳团队没有去HAXLR8R进行孵化,因为他们暂时还并不是特别缺钱。现在,欧阳国栋的公司已经跟传统的公司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是,这个公司仍然保持着7个人的小团体,每个人都是公司的合伙人。

对于公司的未来,欧阳定位于设计和科技,在产业链条上做自己专业的那一环节,其他的由第三方去代工。用特色创新小规模制造,挑战工业化量产的霸权,这就是创客为制造业注入的新基因。

创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硬件创业者,他们大多是一群简单的“玩家”。然而,随着软硬件结合潮流的兴起,创客突然之间被推向了潮头。创客一开始并非为商业而生,但在商业的浪潮面前,却孕育出了新的基因。在他们手里,诞生了多元化的硬件产品。endprint

中国创业者所经历的四次创业浪潮

改革开放之初,在长时间的压抑之后,社会的创造热情被激发出来。一批人冲破藩篱,掀起了第一波创业浪潮。他们从僵硬的计划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最早的探路者。柳传志、鲁冠球、王石等创业者都在这一波浪潮中兴起,并且日后发展成为标杆性的企业。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许多国企和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纷纷“下海”创业。这一批创业者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层次,他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开启了中国现代企业的纪元。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一大批海归纷纷回国创业。这批创业者都是高学历的知识精英,聚集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他们中的佼佼者,如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快速地积累了巨大财富。这批创业者从西方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理念,加快了中国企业融入世界潮流的速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就业成为社会性难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潮,在全国各地开始酝酿,一直延续至今。与以前不同的是,政府成为这次创业浪潮的主导,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让人们开始感到,创业者的春天来了。

当前创业的四大变革

关于创业,我们目前最常听到的词是什么?当然是:创新与融资。而这正是美国多年以来的成功之道。作为一个以创新闻名于世的国家,没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微软、惠普、英特尔、Facebook和谷歌。

目前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投资人的身影,资本无疑对中国商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力。多少中国人正在创业、融资,大大小小的天使投资、创投、风投、私募……使得中国的投资环境相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好,仅次于美国。

另一方面,技术革命的新变化,给了所有人均等的机会。这些年来,我们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听到一个新的概念:O2O、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3D打印……技术力量的变革,使每个人对商业的未来充满想象,又难以想象。于是,创新能力迅速取代资金与资源,成为商业的第一竞争力。

今天无疑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创业时代。而我们的创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重大变革?

创业的成本在降低,回报在增加

回顾十几二十年前,什么样的人会去创业?当然是为生活所迫的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能够成为《商界》封面人物的企业家,几乎都有着一段“苦难”的过去。我们听过太多的励志故事,无一不是主人公由于出身贫寒,没有“背景”,甚至没有学历,不得不走上“做生意”这条道路。

过去许多年间,大学生毕业之际,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找份工作或者继续求学。但现在,他们有了第三种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原则上来看,你也可以创办自己的企业,不过在当时看来,这并不具有真正的可能性。寒窗苦读十几年,放弃稳定的工作、大好的前程,创办一家前途未卜的小公司,做一个生意人,这会让自己和家庭都难以接受。直到我们碰上了“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看到了无数老板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才猛然发现,创业可能是一个回报更高的选择。

而另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创办企业的初始成本降低。在过去,即使我们都想创业,可创业的钱从哪里来?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一穷二白,只能靠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拿着一点点血汗钱,胆战心惊地上路。一旦血本无归,只怕连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有。今天,中国人手中的“闲钱”正越来越多,你可以选择买房,也可以炒股,当然更可以创业。

而在“家庭融资能力”提高之外,我们的“社会融资能力”也在增强。无数的投资方眼巴巴地期待着你启动一个“惊天动地”的项目,好让他们也搭上顺风车,赚得盆满钵满。此消彼长,我们发现,创业的“资金饥渴”正在减小。

这意味着,创始人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将越来越多地占据上风。你仍然需要投资者的“辅佐”,但你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那么多钱。因为创始人保留的公司股份和控制权越多,从企业成长中获取的回报才会越大,而不再是“为他人做嫁衣”。

创业的门槛在提高

其实今天在中国创业,一方面给了中小企业、个人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有很多生意是我们可以去设想、开创的,但另一方面,创业正越来越难。

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当一件事情的收益开始提高时,便会吸引竞争者加入。同理,当创业的成本降低而回报增加之时,便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创业门槛提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创意冲突的情况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创业的公司越多,从事相同业务的公司数量也会越多。倘若创意冲突的频率大幅增加,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以往对于创业的恐惧,导致很多人都没有参与到创业浪潮中。业界有一个说法,上世纪90年代末,创业只要能坚持,傻子都能成功。但现在,创业者增加的同时,失败者的数量也在增加。

而这,将改变未来的创业格局。以往的创业遵循的是方尖碑的格局,而现在则会变成金字塔。越往上走,成功者越少。

怎样才能脱颖而出?有句话叫做“美国出不了史玉柱,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中国与美国的创新从市场、机制上看,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国的成功模式比较多的是技术型创新。我们看到美国有很多年轻人有很好的点子,市场对于这样的技术团队给予了巨大的扶持和回报。美国的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形成一波接一波创业和创新的潮流,概由于此。

而在中国,我们分析比较成功的企业经验,实际上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人们更愿意从事的是一种市场,或者是运营型创新。也就是说,中国的创业者更容易受到国外一些模式的启发,然后结合中国市场的现实和特点,加工、改造、优化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

“茶叶蛋”人人都会煮,但“苹果”只有一个。所以,未来的市场一定是“苹果”的市场,当“搞原子弹”的人开始创业时,显然“卖茶叶蛋”的竞争力不会再像过去那么充分。endprint

从创业要素来看,“勇气”与“坚持”正在成为一种人人都具备的能力,它们的重要性正在被“技术”与“智慧”所取代。

难以逾越的巨头竞争

我们曾在《就做最好的小公司》这期策划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小公司想做大,大公司却想做“小”。

以往的市场中,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但无数小企业对大公司的颠覆,使得巨头们也在想尽办法保持自己业务的灵活性。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创新型的小企业有了更多的土壤和空间,但很多小企业的想法、创意,确实很容易被有实力、资源、人力的大公司抄袭、复制。这使得今天的创业型企业必须持续创新,持续地优化运营和管理,才能够不被这样的环境所扼杀。

因此,今天创业者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高度和生命周期。我们的许多企业,崛起是因为企业家的勤奋和聪明,但是衰败也是由于管理上的盲区,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不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业者应对变化的能力变得空前重要。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老一代的成功企业,还是现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同样痛苦,再没有谁是“江山永固”的了。

李开复曾在博客里分析了中国最近上市的企业,其创始人的创业年龄都在33岁。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创业需要相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保持领先。年轻的创业者们可能拥有某一项“天才的创意”,但这样灵光一现的“天才”,还不足以应对巨头们长期的围剿。

我们早已过了“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如何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是所有创业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创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在《商界》记者对各类创业企业的走访中,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种趋势:目前的创业主流人群,以30~40岁这一年龄阶层为主;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甚至多在知名企业工作过;他们基本都拥有一项或多项技术专利,将一些基础技术平台转化为各种应用,创新性地实践于各个商业领域;他们基本不再为“生存”而去创业,更多是为了某种“理想”或者“抱负”……

在我们的采访中,很多创业者谈到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改变。企业历经不同的阶段,对于创业者的要求本身就在不断变化。而改变,恰恰是一件最难,却又最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在今天,如果你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其实也是在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再像许多“前辈”一样是为了解决温饱。当前的创业,可能会使你一夜暴富,但很难再“长期”暴富。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也是心理、体力、毅力等方面的持续挑战。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总是难以平衡,这样的创业很难持久,这样的生活也难以持久。

我们正在经历的创业

华非云:小企业如何切蛋糕

华非云做的生意让外人很难理解,却又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所做的项目是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提供稳定、高带宽的列车与地面的传输通道,无论是地铁还是高铁都可以用到。这家成立仅2年、只有7名员工的微型企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轨道交通车的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提供商,公司创始人黄海掌握着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无数通信巨头的包围之下,华非云如何去切蛋糕?

从技术牛人到全能海归

从北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之后,黄海成为了华为海外部的项目经理,正是通过在华为的磨练,练就了独当一面的本领。

刚到华为,黄海就被派到尼日利亚,全面负责这里的业务。“对一个才出来的大学生,什么实战经验都没有,华为也敢把你放到一线”,这让黄海受益匪浅。经过三四年时间的锻炼,黄海早已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从客户关系到整个网络建设,已经成长为一个多面手。

2008年,他离开华为,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为了熟悉国内市场,凭着之前的工作基础,黄海在西门子寻求到一份工作。2011年,机会终于来了,他在迪拜参加当地一个项目说明会的时候,得知对方希望获得一套轨道交通上的反恐监控系统。因为列车需要在复杂地理和电磁环境下高速运动,以前的监控往往无法做到在列车运行时进行实时的车厢内视频监控,这给反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黄海敏锐地意识到,这应该是自己的机会。但他并没有仓促行动,而是经历了半年左右的准备,进行资源的调配,然后创办了华非云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搭巨头的便车

轨道行业对企业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国内有资质做这一块的屈指可数。华非云要想在这个领域发展,必须与业界有资质有能力的大企业合作。

让黄海最高兴的事是,通过政府的联系,华非云与国内大型核心通信设备供应商烽火通信达成合作,使华非云的技术在重庆轨道系统做了示范段建设。

在电子信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黄海对于这个行业的生态早已了如指掌。在他看来,这些大企业本身主要是提供一个技术的基础平台,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前沿技术具体到商业应用上,却并非“术业有专攻”。

为了能够与大企业合作,黄海也修足了内功。黄海对于行业十分熟悉,知道哪些是可以突破的薄弱点。目前,华非云在轨道交通这个领域已经申请了几个核心专利,甚至领先于欧美地区。

在无线系统这一块,重庆有4条轨道线路准备上马这一项目。而根据估算,总投资将达到10亿元。对于自己目前的实力,黄海很有自知之明,这么大一块蛋糕,自己不可能吃得下。但是,“通过与巨头合作,我们哪怕只分得到十分之一,也是很可观的。”

另一种“合伙人”

在华非云的办公室里,现在只有7名员工。不过这7名员工只负责项目交付,其实并不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

普通的项目交付、项目运作人员到处都能找到,但是高端的技术人员,能够运作整个项目、对整个底层协议都了解的人太少了,“没有30万元年薪不可能招过来”。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他们太贵了,黄海还养不起他们。所以他选择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在以前的工作圈子里寻找兼职的研发人员。endprint

对于黄海来说,这些核心技术人员就是他的优势资源。他们有的在华为,有的在中兴,有的在西门子,他们只是对华非云的研发,对于整个系统架构做一个远端的支持。

在黄海看来,这些核心人员更多的是项目合伙人,而不是公司员工。有项目的时候,就一起过来做项目,收入按项目分成,简单而又灵活。

容点科技:爱恨风投

蒲桂龙创建容点科技,是第二次创业。在他看来,公司要想快速发展,除了选择一个好项目,必须还得有一定资金上的支撑。他原本打算找几个朋友共同出资,但一想到曾经在上海创业时与当时作为合伙人的朋友发生过不愉快,便将出路放在了VC身上。

一份商业计划书引来的金主

“为了找VC,就开始‘写故事。”蒲桂龙坦言。他开始规划心中酝酿已久的家庭云智能信息终端。

这个想法的初衷非常简单,由于工作繁忙,蒲桂龙经常早出晚归。有一天深夜回去,发现家里停水了,到第二天早上还没来。本来小区公告栏上早已张贴出了停水通知,但他从来不曾注意到。无水可用的尴尬,让他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区物业通知到位,自己可能就会提前做准备,何不去开发这样一套系统,让家庭和物业、甚至跟外界之间,有一个即时的通讯平台?

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和可行性调查,他发现,将来这个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而且它可以将整个物业的管理、楼盘的品质全部提升一个档次。在这个基础上,甚至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来交水电费、订餐订票,以及控制各种家庭电器,进而成为一个小型的家庭云服务器,所有的家庭日常生活管理,都可以通过一个智能终端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构想,蒲桂龙不仅具有“家庭云”的设计理念,而且还建立了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体运营模式。他认为容点不仅可以快速长大,甚至有望在四五年之后实现上市。

2012年4月,在容点科技举办的“相亲会”上,总共有15家风投公司和7家金融机构基金慕名而来。

5000万元的包袱

在这之前,蒲桂龙从没接触过风投。

当然,生意就是生意。虽然众多风投都看好这个项目,但从最开始议价,风投就寸步不让:这个项目不可控因素很多,还有市场份额很小、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等毛病,被风投一一当做压价的理由。为此,蒲桂龙专门拿着知识产权去进行估价,并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按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态势,未来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实实在在的,双方必须按照商业计划书的框架来进行估价……

经过好几轮的谈判,容点最终从一家来自台湾地区的风投成功融资5000万元,风投方占有公司49%的股权。

风投占有如此高的持股比例,在投资界极为少见。按照蒲桂龙最初的想法,希望迅速把这个项目在北上广深、成都、西安等地全面铺开,甚至将系统免费提供给一些标杆楼盘。商机瞬息万变,如果项目慢慢运作,市场份额可能很快就会被其他有技术复制能力的企业所抢占。

然而,风投却并不太赞成这样的高举高打。他们建议以重庆本土作为试验田,之后再逐步向全国扩张。

别了,风投

尽管在公司董事会中,以蒲桂龙为首的创业团队占有3席,而风投方面只占有2席,无法从实质上影响到他的决定。但具体业务的管理上,风投对蒲桂龙的计划形成了巨大的掣肘。

当时,风投向容点派驻了一位财务副总,拥有资金出入的签字权。“我要用钱很麻烦,必须由他签字。”蒲桂龙很无奈,公司作出了决策,该付的款付不出去,事情就耽误了下来。

分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是,双方的信任度出现裂痕。公司里面出现了一个“反对派”,事事与创业团队唱反调。在这种情况下,风投甚至提出“要不我们再投点?”这让蒲桂龙感到了巨大的危机,在对方形成绝对控股的局面之后,自己很有可能被逼出公司的管理层,之前的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

公司内部的危机,让他开始反省:企业如果稳步发展,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大肆铺张?是不是以前太过好高骛远?当时账上还有3000多万元没用出去的融资。这用掉的1000多万元,蒲桂龙将之前的产品销售出去,又东拼西凑,向政府申请了一些低息贷款,用以回购风投手中的股权。2013年5月,双方彻底分手。

永漾:“老小树”之困

在一个小区的租住房间里,赵祥育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2012年,赵祥育从北京来到重庆,成立永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而在北京,他还拥有自己原来的公司——北京东方蓝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赵祥育而言,初次创业已经是十分久远的事情了。10年前,他成立了蓝鼎科技,主要做情报数据检索。那时候,互联网方兴未艾,数据搜索刚刚起步,赵祥育与百度、中搜迎来了同样的机遇,他甚至曾经与李彦宏一起谈论过百度的未来。可是10年过去,百度已成巨无霸,而蓝鼎科技却依旧默默无闻。

“没做好,我承认没做好。” 赵祥育这样评价自己。不过,对于这块业务,他仍然十分看好。2012年,他回到家乡重庆,希望把原来的业务进一步精细化。不过,永漾是否会像蓝鼎一样,是一棵长不大的“老小树”呢?

看上去很美

对于情报数据,赵祥育算得上是一个先行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赵祥育就接触到了情报的概念。那时的赵祥育就想到,情报不仅仅是军事上运用的东西。在商业中,情报也大有用武之地。

赵祥育在查国外的资料时发现,在20世纪末的时候,这个市场的规模就已经达到700亿美金,世界500强企业全部建立了自己的情报中心,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每年会花数百万元来收集数据……这实在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好的市场。

当时,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带来了数据检索的变革,赵祥育也投身其中。然而,10年过去了,蓝鼎科技却依然是一棵不大不小的树苗,维持着每年1000万元左右的收入,虽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却也看不到长大的迹象。

10年来,蓝鼎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如赵祥育所设想的那样,能够抓住庞大的商业情报市场。对于这一点,赵祥育把它归结为机遇,还有就是他对互联网的不在行。endprint

商业模式之困

实际上,随着行业的发展,商业情报在定位上比较尴尬。一方面是因为其没有搜索引擎那么方便直接;另一方面,也没有咨询公司专业的分析。对于赵祥育来说,商业情报市场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目前,蓝鼎把主要客户群体定位在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将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将产品以报告的形式发给对方。比如,对某一个政府部门,将全国各地最好的做法收集给对方,帮助对方快速做一些高效的决策。

蓝鼎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一套数据模型,对互联网上搜出来的信息全部进行分类提取。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渠道,就是与机构做信息互换。

在市场上,蓝鼎不乏竞争对手。在赵祥育看来,蓝鼎的竞争力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服务,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把握。现在,95%的地市级政府都成为了蓝鼎的客户,蓝鼎一共大概有两万多客户,其中付费用户却只有1000个。

对于这个结果,赵祥育还比较满意。但政府业务也成为了蓝鼎的发展瓶颈,政府机构毕竟数量有限,市场空间也有限。

新的“老小树”?

在永漾科技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表格,上面是员工的能力与待遇的对应。“这是从世界500强企业里找出来的。” 赵祥育笑道,员工想要什么样的级别,就告诉他,只要他的能力达到了那个要求。现在,永漾有20多名员工,招聘标准也比较低,只要求与客户沟通的能力。

对于公司的前途,赵祥育似乎没有更好的规划。赵祥育也有扩大市场的打算,就是把业务做精细化,这也是他来重庆成立永漾科技的目的。不过,永漾公司业务上并没有更多的创新,有些业务甚至与蓝鼎重叠。

没有核心的技术,没有高端的人才,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这大概就是赵祥育没有种出参天大树的原因。现在,永漾又能长成多大呢?不过,赵祥育并没有过于沮丧,他说:“经历这十年,有人说我很简单,但我觉得我过得很舒服。”对赵祥育来说,“老小树”公司可能更加适合他。

海龙动漫:从滚雪球到借船出海

海龙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亮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帆船模型。模型上有四个醒目大字:一帆风顺。这个模型是公司在OTC上市时获赠的,彭亮十分珍惜。

2011年10月,海龙动漫正式成立时,公司注册资金仅有10万元;2013年5月31日,海龙动漫与广州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广州公司注入资金,海龙动漫的注册资本迅速增至520万元;2013年7月31日,海龙动漫在OTC市场挂牌上市,成为重庆微企第一股。

短短一年多时间,海龙动漫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正如彭亮所说,现在早已不是靠努力攒钱滚雪球的时代了,只有借助更多的外部力量,才能早日完成梦想。

从设计到代理

2011年国庆节,32岁的彭亮回乡探亲。闲来无事,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地微企孵化园正在招募入驻企业。

彭亮是广东某动漫企业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他突然想到,与其外出打工,何不自己成立一家动漫设计公司呢?

节后上班第一天,彭亮便来到了孵化园。不到一周时间,海龙动漫设计公司便宣告成立。

然而公司成立后不久,彭亮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冲动”埋单。“11个员工,一个月下来工资就是好几万元。而研发一直在烧钱,短期见不到效益。”

海龙的路该怎么走?彭亮将目光瞄向了动漫产品代理。他发现,相比于沿海地区,西部动漫产品市场空间还很大,大约有25%的利润。

即便如此,海龙动漫的苦日子还是看不到尽头。“做代理回款慢,我经常得自己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

自己研发产品,大部分利润归人家

2012年春节刚过,海龙动漫拿到了15万元贷款。贷款可解燃眉之急,却非长久之计。

彭亮知道,仅靠代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而对于海龙动漫而言,研发才是出路。但搞研发又得烧钱,等米下锅是常态,彭亮又回到了创业之初的窘境中……

“好不容易通过朋友找了家银行,同意贷款300万元。但报到总行时就被PASS掉了。原因很简单,创意产品不是实物,不能抵押贷款。”

时间一天天过去,账上的15万元一天天减少。站在嘉陵江边上,彭亮的心也随着江水般荡来荡去。

公司徒有四壁,全部资产就只有两款新开发的游戏。怎么才能让产品产生价值呢?

赌一把!

彭亮带上自己的产品,搭上了飞往广州的航班。那里有他熟悉的动漫公司和同行。但结果依然让彭亮失望,吃了不少闭门羹。最后好不容易有一家企业愿意谈销售合作,但开出来的条件却十分苛刻:利润二八开。

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产品,大部分利润却要被人家收入囊中。彭亮纠结万分:“如果不答应,我只能空手回去。如果企业连生存都解决不了,哪还谈得上发展?适当妥协也是进步。”

第二天一早,彭亮给对方回了个话:“我同意分配条件!”

梦想可以做多大

海龙动漫由此走出了关键的一步。随后,海龙动漫的产品陆续上市销售,虽然利润不多,但已够公司基本开支。“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很吃亏,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彭亮说,“企业首先得解决生存的问题。”

虽然作出了牺牲,但也让彭亮看到了一条新路:合作共赢。海龙动漫先后与16家企业展开了合作——海龙动漫负责研发,而后期的生产销售则由合作公司完成。在这种模式驱动下,由海龙动漫研发的自动售货娱乐终端机、极速赛车、打豆豆和动力卡车等十几款产品陆续上市。

2013年5月31日,海龙动漫与舟翼动漫达成合作协议。由舟翼动漫注入资金,使得海龙动漫的注册资本一举从10万元飙升至520万元,从微企摇身一变,直接改制为股份公司。

改制的目的很明确:上市。两个月后的7月31日,海龙动漫顺利在OTC市场挂牌上市,计划募资5000万元,成为重庆微企第一股。endprint

而34岁的彭亮,也成为重庆OTC最年轻的董事长。如今,他又做起了更大的梦:海龙动漫联合澳门万国集团,以及一家日本财团,准备打造一座高规格的动漫产业展示中心,让自己在动漫事业上的梦想做得更大。

创业实战的关键六步

创业不是成功学,似乎你找到一个点,坚持下去,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创业如果有这么高的可控性,只要如此如此,就能这般这般,几乎没有人会失败。实际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挺不过两年,不是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而是还有没有本钱继续坚持。

创业不是赌博,但很多事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做,就是不能左右结果。创业是一件100个环子拴狗的事儿,99个环都很结实,1个环断掉,狗就跑了。

——创业成功,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创业者也不是完人,而是日臻完善的人。然而,做好创业中的一些关键点, 就能把创业的成功率提高一些。

商机的核心在于解决需求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谈到:“作为企业家应该做些什么?第一,要发现不均衡;第二,要创造不均衡,因为不均衡意味着有盈利的机会。”

张教授的话很专业,什么叫做“不均衡”?我们传统的商业,是低买高卖,经过一番倒手,赚取差价。道理很简单,人们愿意为某件商品付出的价格和生产这件商品的成本是不同的。人们为什么愿意买?因为需要。

需求是一件很虚无缥缈的事情。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如果当时我问客户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一匹更快的马。”在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更是千奇百怪,一个产品如果只具备某种“比较实在”的基础功能,可能再也难以打动顾客。

《商界》曾经报道过的“雕爷牛腩”,正是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首先,雕爷讲了一个好故事:其烹饪牛腩的秘方,是向周星驰电影《食神》中的原型人物——香港食神戴龙以500万元购买而得。戴龙经常为李嘉诚、何鸿燊等港澳名流提供家宴料理。

其次是封测。这个和传统餐饮行业不搭调的词,来自互联网游戏行业。游戏开发出来后,由内部人员和少量玩家试玩,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在众多网友的投票下,宅男女神、“人民教师”苍井空苍老师成为试吃嘉宾,短短三天,微博转发量达到4.5万条。再加上微博红人留几手的“偶遇苍井空”,令无数男粉丝恨不得立马去砸门。

于是,商机出现了。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

创业者常常会出现两个误区——

一个是什么红火就做什么。服装利润高就做服装,软件开发热就搞软件,淘宝开店火就开淘宝店……到头来往往发现,别人能做的生意自己却做不下来,其他人赚得风生水起,自己却亏得一塌糊涂。殊不知,“别人”能把生意做好,一定是在这个领域有了自己的资源和经验,相对而言,他就有了竞争优势。而你再去跟进,那一定是后发劣势。等你再掌握了这门生意的门道,也许它已经群雄并起,不再那么红火了。

第二个是把创新当成创造。既然跟风战术不靠谱,就要创新开辟蓝海,但创业者们又往往雄心万丈,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创造”。而实际上,创新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一小步。所以我们听见了一个新词汇——微创新。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不同的国家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相对擅长而不是绝对擅长的产业,进而实现分工与效率的提升。简言之就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创业,就能得到更多的竞争优势。

创业项目的差异化选择

创业者如何面对巨头的竞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几乎已经形成互联网垄断格局,互联网创业者还有没有机会?

有两个很好的例子。苹果手机独树一帜,但它很少去开发APP应用,这就是各种软件、手机游戏开发商的机会。巨头们往往会提供一个基础平台,但他们无法做到事无巨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大量结合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商业应用在技术平台上被开发出来,然后自成一体的原因。

另一个例子是携程与去哪儿。2005年去哪儿刚成立的时候,携程的线下网点早已覆盖全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机票酒店预订巨头。去哪儿却通过搜索比价网上预订,硬生生地从携程庞大的地面营销团队和呼叫中心手中,切割去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与巨头竞争,就是去做大企业们无法或者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创业初期的现金流掌控

聂刚坦承,初创企业的头两年现金流非常关键,所以政府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而在这方面,华非云的黄海无疑是个高手。

重庆对于微企的扶持政策较大,对微企的补助,从2万到5万元之间不等。对整个政府补助微企的评分方法,黄海都吃了个透,在填申办材料的时候,尽量都往上面靠。在黄海看来,微企能通过商业计划书争取多少的补助,就能看得出一个企业到底能不能做好。“如果去找政府要钱这件事都做不好的话,你还怎么去找客户要钱?”

在华为这样的大企业打磨多年,黄海更是深知成本对于项目的重要性,而其中,税收成本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他举例说,假如一个100万元的单子,要交5万元钱的税,政府返给我45000元,我就可以降4万元下去,这样别人就没有竞争力了。我降了之后,政府返回的税收实际上就是我的利润。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起步就拿到一个100万元的单子,一切就会变得非常顺利。第一步迈出去了,企业基本上就能活下来。

学会综合利用资源

我们目前的创业者中,有许许多多的技术牛人。但许多技术可能永远都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实现商业化运作,又或者许多技术型创业者的公司之路走得异常坎坷,甚至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这似乎正应了那句话:只有一个专利,闯天下太难。

今天创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准备。政府资源、人脉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无一不深刻影响着初创企业的成长,甚至于每一个员工的亲戚朋友,都可能成为一个小企业的巨大助力。

中国的创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你需要跟各种各样的机构、团体打交道,包括合作伙伴、上下游,以及管理复杂的团队。所以现在的创业者要比过去见识多一点,这样才能有好的格局;交际要广一点,这样才能选择更广的资源;钻研要深一点,这样才能有一点专业的管理技能;心眼要活一点,生意不只是简单的生意,生意与很多其他的事情有关系。endprint

很多人创业失败,就是因为年纪虽轻,却思想太老,见识太少,行动太慢,考虑问题太死板……最为关键的是,路子太窄。

精益创业

最近有一个概念引人关注——精益创业:目标顾客—小范围实验—反馈修改—产品迭代—获得核心认知—高速增长。它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先向市场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在不断的试验和学习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并迭代优化产品,灵活调整方向。在中国,精益创业最为典型的案例,无疑是小米手机。

如何做?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管理实例:

至此,一个纯粹的技术故障很快就揭示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为的管理问题。

创业最初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距。精益创业的关键就是:快速迭代,小步前进和测试驱动,以实现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初创企业中,谁是顾客、顾客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都是未知数。随着潜在顾客的反馈增多,设计产品之初的那些假设(也可以叫愿景)与顾客的实际认知完全不匹配。当对照顾客真实所需进行调整,并经历过几次失败的实验后,境况将逐渐改善。有系统、有步骤地找到要开发的东西,这才是初创企业的生产力所在。

创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口述/秦 朔,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整理/白 灵

我长期研究企业家精神,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它往往是跟一些新创公司连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个领域的美国文献,指的往往就是创办一个新公司的创始人,或者是创业团队。所以,企业家精神在文献的意义上,指的是小公司里面有创业状态的人。而在中国,这个概念其实更接近于商业领袖,因为我们提到企业家精神的时候,往往提到的是马云、马化腾、王石、任正非等等。

一个创业型的小公司,慢慢地发展,在空间上延伸它的业务,在时间上基业长青,总有一天会更加依靠现代治理结构。比如说上市、依靠更多专业化团队把公司做大,这时候,就不简单只是靠商业敏感发现机会,而是更多地是需要战略、管理、领导力方面的才能。这些才能也叫企业家才能,但它显然跟创业者的概念不一样。

我们每年都会推出“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可能涉及企业的规模不一样,但一定是在其专注的行业里成为收入和利润增长比较快的前几名,证明他在商业上是成功的。我们会再来看,支撑这个商业成功的里面有多少因素是依靠商业领袖能力,或者说是依靠企业家精神。具体的指标包括:任职时间、行业开放程度、战略制定能力、战略实施能力、组织建设能力、培养人才能力、社会责任能力,以及推动变革的能力。

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今天的创业不仅仅是一个人改变命运、获得成就、实现自我的一个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跟人的成长相关。因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体验,所拥有的时空,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在自由全面地发展,各种能力在加深、提高、拓宽。所以有着创业经历的人,跟循规蹈矩地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固步自封的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完全不一样。

从客观角度来讲,未来创业的最大障碍,是不确定性的加强。具体表现在成本的上升,劳动工资、要素成本、租金的上升;很多行业里面,竞争加剧,甚至出现过剩,要求用更好的产品去供应市场,所以创业的要求也会提高;市场的风险其实也在加大,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行业都在进行整合,甚至出现了相对垄断和寡头化控制的局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天花板,也将会更早地遇到。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不少创业者已经有一定的平台和商业实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跳槽式创业”,由原来做管理者到现在做老板。这样创新创业的概率会更高,因为他们已经在一个成熟体系里有了一些经验,现在又在新的空间找到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99度加1度,水原来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再烧几分,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而从我们的商业领袖身上,普通的创业者有三件事值得学习:

第一是坚定的目标感。正如冯仑所说,伟大是熬出来的。成功往往就在你比别人更加坚持一步,更加决绝一步,千淘万漉始得金。

第二个来讲就是,商业领袖的能力素质往往非常均衡。国外的可能更加崇尚个性,但在中国,你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这方面的能力不能特别差。

第三个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某些关键的关头、时刻、领域有自己的独门暗器,有重要的转折点,能够抓住某些特别重要的机会,或者敢于进行某些重大的变革,才能超越一般的小成就之上,做出特别突出的事业。颠覆性创新,就是颠覆自己的过去业务,颠覆自己一开始选定的东西,敢于超越自己,敢于挑战原有的小小成功。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客创业者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小创客”有法宝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一位创客的“1分37秒”
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提个醒
从职场高管到创业者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