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景点楹联的艺术特性研究

2014-06-13秦瑞莲

文教资料 2014年7期
关键词:名胜高雅楹联

刘 昀 秦瑞莲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扬州景点楹联的艺术特性研究

刘 昀 秦瑞莲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扬州景点楹联极具高雅性、通俗性,可以说是雅俗兼备,这是从欣赏层面说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它的社会性,只有重视扬州景点楹联建设,发扬楹联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扬州文化的发展。

扬州 景点楹联 艺术特性

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五代,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它在民间有着深深的土壤,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需求跟想象,和其他文学形式有共同之处[1]。楹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然除了生活中的楹联外,全国许多名胜古迹都有楹联,这些楹联语辞雅丽、对仗工整,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下面主要讨论扬州景点楹联的艺术特性。

一、扬州景点楹联的高雅性

扬州景点楹联是扬州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扬州景点欣赏过程中,楹联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一部分,可见楹联已经与扬州各大名胜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景点的许多楹联充满高雅性,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那何为高雅呢?高雅是一种格调、一种境界。而楹联的写作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还要形式与文字完美结合,所以楹联艺术是一种高雅的情操。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由诗词演变而来,两者多有相通处。律诗的中间两联十分讲究对仗,楹联正是继承了律诗的这一传统,好的楹联具有诗的秉性。名胜楹联创作难度大,对写景咏物、借景抒情、评人论史的要求很高。其风格多样,或清新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借用还是独创,状景论物都要善于抓住(或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可穷其要妙,就写不出独具特色、“挪移不得”(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的巧对妙联来。

扬州是所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上不乏文人骚客,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史可法、郑板桥等人,在许多景点都留有他们的佳作。由于这些名人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很多扬州景点的楹联都极有特色,能跟景色、人物情怀融为一体。扬州的平山堂是扬州名胜楹联佳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首推嘉庆年间扬州太守伊秉绶所撰的“隔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一联。伊秉绶以善用成语、雄桀惊人为世所叹服,可称联中之豪。他所撰的平山堂联,寥寥十六字,眼前景、平常典、现成语,天然如铸,春容大稚,确是高手。《扬州览胜录》称:“此联造语既佳,书法亦极古茂,至今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后来,《楹联丛话》的作者梁章锯至此,亦作一联:“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2]但朱兰坡认为梁章锯的这一联跟伊秉绶很难相比。

据记载,欧阳修每到夏天,“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盆分插百许,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月而归”(《名胜典故365》)。欧阳修曾写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的词句(《朝中措》),极言平山堂迷人之美,表达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思想感情[3]。由此可见,扬州独特的秀美自然风光,不仅给许多文人带去雅兴,还引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景点的楹联极具人文特色,透过楹联的词句,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古人生活过的痕迹,看到古扬州繁荣一时的时代影子。

如今的扬州有很多名胜,但是很多都是经过修葺的。虽然这些建筑外壳被更换过多次,但是被历史文化渲染的精神一直存在。楹联以其极大的艺术涵养力保存着古文化的魅力。现存清代扬州名胜楹联,从数量上看,最突出的要算被称为“北郊二十四景”的集句联。这部分楹联,都是由《扬州画舫录》记录流传下来的。“在画舫录所记载的二百七十二联中,这类楹联就有一百六十六联之多。所谓北郊二十四景,指的是卢雅雨任两淮转运使时,曾对北郊各个风景点做过一次全面的品题,前后共得二十四景”(《扬州画舫录》卷十)。各个景点免不了要配上书匾题联。集句联,是利用古人现成诗句,按照楹联自身的规范,进行移植、加工、再制,从而给旧的诗句注入新的生命,不但熔铸成一种新的形式,而且其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这是楹联创作的重要方法。自然,集句联需要文人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扬州二十四景集句联,几乎出自两淮转运使卢雅雨的门客金兆燕一人之手[4]。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雅、上等的集句联作品。综观金兆燕的全部作品,大体上反映了扬州风景名胜活淡清丽、窈窕幽深的基本情调和主要特色。

二、扬州景点楹联的通俗性

虽说扬州景点楹联有很多是出自名人之手,极具高雅性,但这并不表示它只适合那些达官贵人欣赏,与一般百姓距离甚远,相反,扬州景点楹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反映时代变迁,揭示人民意志与思想感情的。在一些景点,我们看到楹联歌颂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这里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史公祠。梁章锯在《楹联三话》中极力推崇严保庸所撰的一联:“生有自来文天祥,死而后已武乡侯。”认为用史可法与文天祥、诸葛亮相提并论:“自是天造地设语,他有作者,不能出其范围矣。”因此,同人请他题楹柱,他也“为之搁笔”。梁氏所说的“范围”,实即统治者所设置的思想牢笼。史公祠联,凡在此牢笼之中的,均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深爱。倒是多少脱出一点这种思想牢笼,词外含一点更为深沉的情感,让人得到更多共鸣的作品,才是史公祠联中的上乘。流传最广的,当推张尔尽所作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词余于意,贴切深沉。

歌颂史可法的楹联是直接大胆的,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般百姓都能读懂,这里可以体现出楹联的通俗性,同时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抒发个人意志。一般说来,旧官府衙门里所悬的楹联,不是庸俗的诀颂文字,便是陈腐的规劝道德之辞,而扬州府署内,如王文治所作府署客厅联:“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照赋手;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却完全是诗人气度,遣词数典,清切不腐,乾隆年间两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的卢雅雨,是扬州地方官中提倡风雅的知名人物。他曾在运署内建“苏亭”,自书一联云:“良辰尽为官忙,得一刻余闲,好诵史念经,别开生面;传舍原非我有,但两番视事,也栽花种竹,权当家园。”此联作为一个地方官的自白,且榜之于官署,是扬州地方史上的一段佳话。比之于那些严谨、拗口难懂的文辞,扬州楹联给人一种清新流丽之感,它并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有很深的民众基础。在过去对联最初出现的阶段,很多作品大都出自为数极少的闲适文人,但时过境迁,楹联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楹联写作不但为广大爱好者掌握,同时大家写作也走向社会,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我在扬州各大景点考察时看到很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楹联。大明寺的天王殿弥勒像前的“大腹能荣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一句极通俗,还有永怡堂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鹿葵”。

三、扬州景点楹联的社会性

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楹联不是为文人雅士独享,而是普通民众抒发个人情怀、表达生活向往的工具。对联反映人们的生活意识、需求和共识,具有反馈社会现实的教育意义。

名胜楹联是祖国山川形胜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名胜楹联在众多楹联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种人工构造的园林应运而生。小亭听水,阁势峥嵘,其争奇斗巧处,足与造化比肩,更兼人文炳蔚,英髦辈出,一时风雅为天下先声。因此,扬州名胜楹联在全国名胜楹联中,当占重要一席。而现在扬州因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闻名全国,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现实的秀美风光外,还有很多游客是被它那独特的人文底蕴所吸引的。扬州风景名胜触目皆是,这些名胜不仅被诗文讴歌,而且为名胜楹联所吟咏。特别是扬州八怪、史可法等,游客们多少想去其中探个究竟,而楹联建设正好为其提供契机。只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景点楹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有些因为风雨的侵蚀或者人为的触摸,字迹已经很难认清。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宣传力度。楹联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保持扬州的古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1]李世名.楹联文化的功能和效益[J].南方文坛,1995.02.

[2][3][4]祝竹.《扬州乡土文化研究》.《扬州师院学报》[J].(社会科学版)1988(3).

江苏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1117070X)。

猜你喜欢

名胜高雅楹联
中国现代考古百年之始与开拓名胜先导的生态文明考古学
主位
下期主题 和莫奈一起画名胜风景
孔府的年节楹联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完美 品味高雅
楠溪江畔多名胜,山居最好是林坑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