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4-06-13

文教资料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心王先生文章

张 群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文心》对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张 群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20世纪30年代夏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文心》,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影响深远。《文心》尤其重视写作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对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重视修改指导,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

《文心》 语文学习 作文教学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自清朝末年正式诞生以来,一直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断变革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许多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们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思想睿智、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给我们语文教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叶圣陶和夏丐尊就是两位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们合著的《文心》对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影响非常重大。20世纪30年代两位先生都是《中学生》杂志的主编,他们敏锐地发现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于是,凭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及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篇或几篇文章,专门跟青少年谈读和写的问题。一年半之后连载完成,1934年6月开明书店结集出版了单行本,题名为《文心》,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其写了序。《文心》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成为青少年阅读和写作的宝典。

《文心》以小说的笔法讲述了一群中学生从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的生活。在描述人物生活与社会的大小时事的同时,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尤其在写作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文心》一半以上的章节涉及写作教学这个问题,它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训练,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对当代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命题是写作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如果这一环节把握不好,就会抑制学生写作的愿望,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摧残殊甚。”[1]《文心》中王先生将作文命题分为两派。一派“是不管练习的人的,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要你怎么说就得怎么说”,“刚看了几页历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论》、《汉高祖论》;还没有明白一乡一村的社会组织,却教他作《救国的方针》、《富强的根源》”[2]17。很显然,这一派人仅仅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出题,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他们出的题目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兴趣大减。学生为了应付交差,只能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仍较普遍。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只是为了教学生会做“考场作文”,习作题目常常套用历年中考、高考作文题,很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地有计划地出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惧心理,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会受到打击,写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文心》中作文命题的另一派是王仰之先生所称许的。他们“先揣度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可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出给你作”[2]17。其实,王先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在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的第一节作文课上,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新秋景色》和《写给母校教师的信》。学生看到这两个题目 “好像遇见了和蔼的客人,一齐露出笑脸端相这十几个完全了解得字”[2]18。当时,正值初秋,同学们对秋天都有各自独特的感觉,所以第一个题目都有真切的内容可写。同学们在小学里有长达六年的学习生涯,与老师们感情很深,第二个题目很自然地就勾起了他们对母校的怀恋,同时也使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写作的实际需要。王先生所出的两个题目都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们都“有话可说”且“说得来”。由此看来,作文命题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向王先生学习,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把握他们思想的脉搏,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写,畅所欲言,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在《文心》这本小说中,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的作文教学非常成功。在他的指引下,班上的每一位同学经过三年的学习,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并且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其实,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先生对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夏丐尊、叶圣陶先生通过王先生的口阐释了作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在小说的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王先生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2]15王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两位语文教育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对生活有直接的依赖关系,它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处处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文心》中,教室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大自然、家庭、图书馆、工厂等,都成为他们的“教室”;语文教师和语文课本也已经不再是他们获取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演讲比赛、修辞讲座、鉴赏座谈会、社会大事、报纸杂志、其他学科的老师、家长、同学等,也都是他们作文的来源。学生在积极参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才有话可说,才会努力将五彩斑斓的生活之花酿成优质的作文之蜜。

三、注重培养学生触发的功夫

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一定就是现成的写作题材。《文心》告诉我们,要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题材,必须学会触发。正如周枚叔写给乐华的信中所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2]82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情联想感悟到其他事情,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剪裁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2]83。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好的触发。

优秀的语文教师平时应当点拨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培养触发的功夫。课堂之外,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养成研究、探索的习惯;启发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和联想,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各种知识、经验和体会触类旁通、互相触发;积极鼓励学生将各自触发所得的体会和感悟及时总结、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鲜的写作题材库。《文心》中乐华在枚叔的教导下开始对身边的人、事、物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他勤于思考和记录,收获很大,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濯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鸡是光明的报道者,它第一次喔喔开声却在半夜,正是时间最黑暗的时候。我听了这夜半的鸡声,不禁想到革命者的呼号”[2]85。衣服的领和袖,半夜的鸡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乐华运用触发的功夫,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了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是新鲜的,前人没有说过的,实在难能可贵。

四、将写作和阅读联结起来,以读促写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教学安排上是分开进行的,但实际上,阅读和写作“各自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移的”。“要有效地学会读,就必然牵扯到写;要有效地学会写,也就必然牵扯到读”[3]。因此,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就应该将读和写紧密相连,在阅读中不断借鉴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写作呢?《文心》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写作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的时间很有限,远远少于阅读教学的时间。因此,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章知识、写作技巧,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那么学生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自觉地借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作文能力。

朱自清在《文心》的序言中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就近取譬,切实易行。”[2]1的确,《文心》中的王先生就时常在阅读课上巧妙地进行文法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教《秋夜》和《登泰山记》两篇课文时,他不仅结合文本讲述了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还通过具体实例,提醒学生注意词的种类和性质,让他们在写作时不要乱用词语。在讲授《闻警》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抗日文字的写作,他详细又生动地阐释了知和情意的关系。班上的校刊编辑者们及时领悟了老师的教导,以较快的速度成功完成了一篇饱含爱国热情和抗日激情的宣传文章。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仅仅靠课内学到的文章知识和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借鉴,在写作实践中不断体悟和摸索。对于课外阅读,为了避免学生选择书目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在《小小的书柜》一章中,周枚叔就对乐华和大文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正确的引导。枚叔认为学生“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所以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2]27。所以,一方面,他教导乐华和大文读书范围要广,应当涉及字典词典、中外小说故事、诗词集、经书、诸子散文集、史书,等等。另一方面,枚叔在每一类中选择出了最经典最优秀的书,让他们精读、细读,如《唐诗三百首》、《论语》、《史记》等。此外,考虑到好书中古旧的较多,枚叔还特意给乐华和大文订阅了《中学生》杂志,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获得最新鲜的知识和信息。

然而,“只是读得多,还不足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必须掌握文章规律,还必须多练多写”[4]。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所获得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反复的、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除了写课堂习作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后不限体裁和题材,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勤奋练笔,让他们在语言规范、思想健康、技法熟练的基础上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在《文心》中,周乐华等在王先生的引导下,每天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此外,他们还勇于尝试不同的文体,例如:山水游记、话剧剧本、研究报告、新体诗、演讲稿、抗日宣传文章等等。通过多写多练,他们摸到了越来越多的门径,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规律,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重视修改指导,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和本领

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基本都是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但忽略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修改,导致学生在面对自己文章的时候,既没有修改的意识和习惯,又没有修改的本领。修改是写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反复地斟酌和推敲,我们的认识才会逐渐深化、细密,我们的表达才能规范、精炼。指导作和指导改应当是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才会更健全更有效。

王仰之先生就特别强调文章的修改,他教导学生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1]20。在王先生的指引下,学生都很重视修改,并积极主动地探讨文章修改的方法和技巧。在小说的第九章中,朱志青、张大文、周锦华等学生对《中学生》杂志上的《文章病院》这篇文章进行了研究,从几篇存在较大问题的文章里总结出了写作中存在的最普遍的三种毛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他们把研究成果在班里进行了汇报,并反思自己文章的写作和修改,收获很大。第二十四章《推敲》叙述了已离开课堂参加工作的乐华帮助同事宋有方修改 《机械的工作》一文的过程,他不仅帮宋有方认真进行修改,还从用词的准确、句子的衔接、说明的顺序等方面逐一说明了修改的理由。

《文心》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并不过时,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实践上的体现,很直观、很形象地给了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以启迪,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文章学家张寿康曾说:“《文心》是一部现代《文心雕龙》。”[5]这句话是非常中肯的。《文心雕龙》是古代文章学的专著,它用骈文来讲理论,可谓“体大思精”。《文心》则用小说故事讲理论,可以说是一部通俗的现代文章学著作。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宝藏,以此改善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47.

[2]夏硏尊,叶圣陶.文心[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2.

[4]张寿康.文章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173.

[5]张寿康.文章丛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256.

猜你喜欢

文心王先生文章
不速之客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