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十四)

2014-06-11谷向阳

对联 2014年6期
关键词:蔡元培楹联学生

□谷向阳 著

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新的阶段。而这时期的楹联,成为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发挥了突出的战斗作用。

第七节 楹联的承传

四、五四运动时期的楹联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示威游行。下午,北大学生代表邓中夏、黄日葵率队沿北池子向天安门行进,举着大旗,上写醒目的联语是: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以曹操、章惇这两个历史上被人们唾骂的奸臣作喻,严厉地揭露和痛斥了曹汝霖、章宗祥的卖国行径,充满了强烈的愤懑之情。

上海闸北一花鸟店贴出一联,巧用陆宗舆(签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陆的继任者)、曹汝霖(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三姓谐音,把他们喻为害鸟、害虫、害兽,怒斥了一伙亲日派卖国贼:

三鸟害人鸦雀鸨;

一群卖国鹿獐螬。

上海磁业公会门前的对联,称段祺瑞与陆、章、曹三人为“四金刚”,联语双关,表示斗争决心:

四金刚捧日,的是可杀;

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

五四当天游行者痛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反动的军阀政府对学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逮捕。白云寺门前“普天同庆”的横额被改为“普天同愤”。

学生被捕神流泪;

贼奸窃国鬼兴愁。

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

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

下联用邹衍下狱和齐妇含冤的典故,语痛意昂。天津各界5月11日在河北公园召开声讨大会,会场上悬一联:

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

各地讨伐卖国贼的对联很多,如:

哪有心思看跑马;

还应筹策补亡羊。 (上海跑马厅联)

大家舍却头颅,去拼国贼;

不必到我店中,来买帽子。 (某帽店联)

6月3日以后,上海等地工人举行全国规模的罢工,各地商人纷纷罢市,抵制日货蔚然成风。时有对联:

学界勿畏死,商界勿爱财,群策群力,中邦大有人在;

国货要提倡,日货要抵制,不卖不买,倭奴其奈我何。

北京学子,爱国热诚,被捕含冤,无端无妄祸;金陵商界,罢市齐心,要求公允,不释不开门。有一家服装店对罢市无动于衷,照常营业,路人为之贴一门联:

你们雪耻雄心,全行罢市;

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

在五四运动的游行示威队伍中,北京大学预科班一年级的学生郭钦光,在身患肺病的情况下坚持游行,遭到军警的追打,于5月7日与世长辞,年仅24岁。5月18日北京大学在红楼前为他举行了追悼会。遗像两旁挂有四言挽联:

力争青岛;

死重泰山。

北京师范学校也送来了挽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陈东而在,宋事可为。

陈东,北宋时士大夫,徽宗时入太学。宣和七年,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贼”,未获准。次年,金兵逼临汴京,又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又率十万民伏阙上书,钦宗被迫恢复李纲职务。

北京聂中丞公学的挽联是:

怕作安重根,万死不甘亡国泪;

愿追陈太学,千秋共矢摘肝心。

安重根,朝鲜爱国志士,曾参加江原道反日义兵运动,后在我国东北组织抗日独立军与日作战,因在哈尔滨击毙前朝鲜统监而被捕就义。陈太学,即北宋士大夫陈东。

济南女校有挽郭钦光联:

宁以义死;

不苟幸生。

还有很多挽联挽郭钦光同学:

是为国殇;

不愧英雄。

(广东追悼会用鲜花缀结成联)

洒志士热血,为洗河山干净土;

树国魂正气,常留天地姓名香。

(天津追悼会联)

爱国者无辜受戮,卖国者法外逍遥,面对着这残暴措施,谁个不冲冠怒发;

已死的播下种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负起此艰难任务,每人都咬紧牙关。

北洋军阀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压力下十分惊慌,于6月6日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罢黜曹、章、陆三人官职。6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此时的对联又焕然一新:

同看国贼罢黜;

共争青岛归还。

欢呼学生复课;

庆贺商店开门。

民国建立后,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经过整顿和革新,把一个陈腐不堪的“封建文化堡垒”,改造成为生气勃勃的新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孕育和催生的作用。1919年5月3日,蔡元培从汪大燮(时任北京政府外交委员长)处获悉卖国的北京政府已决定要在巴黎和约签字后,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学生代表。5月4日当局逮捕爱国学生后,蔡元培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并以身家性命担保,从监狱中救出了30多名爱国学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热爱青年的崇高精神。五四运动前夕,1919年2月12日,蔡元培与北大史学教授叶瀚等至北京什刹海赏雪,乘冰橇游湖,归来叶瀚即撰一联,蔡元培欣然书之:

贫贱何妨,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炼过来。

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只要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大业推动下去,个人的贫贱安危都在所不计;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气概,就能经得住艰苦斗争的锤炼和考验,激励广大青年勇敢地向黑暗势力挑战。他自己就在冰天雪地的磨炼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蔡元培寓所书斋中悬有他书写的条幅:

都无作官意;

唯有读书声。

这是他数载翰林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曾为浙江刘伯温故居题联:

时势造英雄,帷幄其谋,功冠有明一代;

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境界严肃庄重,语言典雅凝炼,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明代开国功臣的崇敬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自己的雄心壮志。

1916年11月他应邀为西湖岳庙题联: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他的赠联针对性强,颇含哲理:

高文落笔妙天下;

清论挥犀服坐中。(赠学生邓宾于)

惜竹不除当路笋;

伐薪教护带巢枝。(赠友人)

夜雨长深三尺水;

春风新上数枝藤。(赠杨其冰)

尽善尽美武韶异;

此心此理东西同。(赠陶冷月)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

名副其实,何虑无闻。(赠贺刘海粟四十寿)

蔡元培的挽联较多,也最能体现他楹联的艺术特色。1889年,23岁的蔡元培与王昭女士结婚,十年后王氏病逝,蔡洒泪挽妻:

安知早死非为福;

岂有下愚不及情。

1917年5月蔡元培撰联挽李蔚然:

义旅起昆明,九世复仇原不忝;

强邻逼缅甸,重关资敌有遗哀。

李蔚然是李根源之父,曾任清末都指挥佥事,力谏收回汉龙、天马二关,联中“重关”即指此。

陈其美于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凯雇人暗杀,1917年5月13日,其灵柩归葬,在上海开追悼会,蔡撰以挽联:

浙沪依然,革故鼎新,先烈庶其瞑目;

袁冯安在,流芳遗臭,国民自有定评。

1926年8月,近代实业家、著名民族资本家张謇逝世,蔡元培送了挽联:

为地方兴教养诸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慈孙,尤属望南通后进;

以文学名光宣两朝,日记若在,大裨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编。

上联赞扬张謇父子办教育、举实业所作出的贡献,下联是说《张謇日记》的文史价值不在《翁同和日记》之下。

1928年挽南社社员徐仲可:

嫉恶如仇,独对我过事宽容,平生风义兼师友;

多文为富,无片刻暂离铅椠,等身著述付儿孙。

1929年挽梁启超:

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松坡”指蔡锷,“南海”指康有为。

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蔡元培与宋庆龄等组织治丧委员会,并出任鲁迅纪念委员会主席。蔡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聘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1936年9月5日鲁迅在题为《死》的文章中,谈到自己在病中,曾有过“死”的预想,随之拟了七条遗嘱。第五条云:“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

有副挽联对蔡元培的思想成就作了总结:

打开思想牢狱,解放千年知识囚徒,主将美育承宗教;

推转时代巨轮,成功一代人民哲匠,却尊自由为学风。

吴稚晖的挽联别开生面:

卒生无缺德;

今世失完人。

更 正

2014年第一期第39页《楹联学概论》倒数第三行“1998年6月被慈禧罢职”应改为“1898年6月被慈禧罢职”。

猜你喜欢

蔡元培楹联学生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赶不走的学生
蔡元培借衣服
孔府的年节楹联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