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2014-06-10刘宇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艺术

刘宇辉

(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文化站,广东 深圳 518000)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刘宇辉

(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文化站,广东 深圳 518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章主要针对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的保护进行了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保护

沙头角鱼灯舞是不同于我国其他鱼灯舞的一种颇具岭南特色的广场舞蹈艺术,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底蕴。在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上,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深圳市首批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也是深圳市唯一土生土长的文化类项目。

一、沙头角鱼灯舞的历史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沙栏吓村,是渔民出于对美好生活的祈望,祈求妈祖女神保佑丰收而根据鱼的习性,发挥丰富想象创作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经过沿袭,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在数百年前的沙头角沿海地区,皆为海盗横行时期,渔民出海捕鱼常遭寇盗劫掠,惟朝廷无能,难平寇祸。那时渔民因为寇患的缘故,可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天理无存的年代,渔民只好听天由命。后来为了宣泄海盗的恶行,于是先辈们以许多传说的故事和他们熟悉海洋中各种鱼类的形象、特征便创造出“鱼灯舞”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然生态中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现象,作为向神灵反映渔民心中对海盗恶行的一种控诉,期盼天上“降福施恩”或“除恶”的功用,故“鱼灯舞”所代表的意义,正是人们祈求世间公义的风俗来由。

二、鱼灯舞表演过程

过去“鱼灯舞”的表演通常在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且必定在晚上进行,舞台一般设在村前空地或沙滩,村民们四周围著观看,等摆好架势,点燃好蜡烛,“鱼灯舞”就开始演了,表演共有二十五条鱼,锣、鼓、喳先起,随著一静锁呐声,表演青年手擎各类鱼灯排列舞出。最先出场是一对红鲤,接著是一对青鲤,然后按序排列是:一对黑鲤、一对黄鲤、一对火点、一对丁公、一对石斑、一对金古、一对竹壳愿、一条三须公、一条石九公、一条角鱼、一条沙鸡、墨鱼,排在最后为一只小虾公(小虾表演只局限在场地周边)。

现今的“鱼灯舞”由于改在舞台上表演,经精简后只有18条鱼。同样由传统的锣、鼓、喳、锁呐以及号角配乐,表演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鱼群按序排列出场。表演者要求站底马,八字脚功架,手举鱼灯配合音乐,模仿水中鱼类各具特征的摆动姿势,一会儿形成鱼贯状舞姿,环绕四周,做出“产沙”“跳跃”等动作,有如“踏浪凌波”或“推波助澜”,或结伙嬉闲,整个场面动作交叉回环,体现一种与世无争、安宁的海洋世界。

第二个环节:在一声雄亮而悠长的号角声中,随著一静紧奏的鼓乐声,“黄鱼立角”接著出场,追在鱼群中上下穿梭而舞,表现鱼群在海洋世界里遭受到弱肉强食时的搏斗情景。

第三个环节:鱼群联合起来赶跑了俗称“霸王鱼”的“黄鱼立角”,而回复一个和平和安宁的海洋环境世界。

三、沙头角鱼灯舞的艺术特色

鱼灯舞的非遗申报之路始于2006年,属广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头角鱼灯舞是广场男子群舞,专门在晚上表演,是一项生活化的艺术,深深根植于深圳本土,已逐代传承11代。深圳鱼灯舞是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鱼灯舞的一种颇具岭南特色的广场舞蹈艺术,对研究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审美学、民俗学、信仰崇拜等都有较高的价值。”

(一)活灵活现的写实造型

沙头角鱼灯舞是以鱼灯为道具而创作的广场舞蹈,鱼灯除了自身的功能外,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品。鱼灯的造型别致,形态多姿,大都基于真实鱼类的原形创作而成,相比其他地区的鱼灯更趋于写实的审美情趣。黄沥角具有龙头鱼尾的形态,其繁中带简的造型,更是体现了民间艺人惊人的形式美感。黄沥角的头部与一般龙的形象也有所区别,粗直挺拔的独角使它的神情更具威严。优美修长的身躯仍按三节式的纸扎工艺来进行制作,这不但彰显了黄沥角被称为“海上霸王”的速度感,同时也使这个形象更活灵活现、生动逼真。

(二)返璞归真的装饰色彩

沙头角鱼灯在用色上遵循真实鱼种自身带有的天然色彩,然后根据艺人们的审美再进行美化,其色彩的运用颇能彰显本土客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除了个别鱼种,一般都将原有的色相、明度和彩度进行适当地提高,使鱼灯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具感染力。

(三)巧夺天工的纸扎工艺

沙栏吓鱼灯套具的制作不但讲究形似,也追求神似,而且按照传统制法,也就是用竹篾、砂纸作材料扎成,整条鱼分三节,手握中节,头、尾两节可灵活摆动。制作过程通常先用竹篾扎架,再按照各种鱼类的首尾身形,鳞鳍皮色,描线和着色,然后再糊上铜油防水,最后在鱼灯腹内接近底部的中轴两旁,分别装一截2寸长的竹筒,各插一支蜡烛,夜间舞动鱼灯时,起到蜡火象流星般、生动壮观的效果。通过艺人制作的鱼灯不仅色泽光鲜靓丽,而且具备防雨、防潮、防掉色的功能。每道工序看似繁杂但却井井有条,艺人们将各种鱼类的形与神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在鱼灯上,使鱼灯惟妙惟肖,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四、“非遗”文化沙头角鱼灯舞的保护

沙头角鱼灯节作为深圳首个以非遗项目命名的节日,它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调动市民保护非遗的积极性,探索非遗的保护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是确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那些确有重大价值的保护项目,要鼓励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项目保护和工程保护结合起来。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一个年轻城市,过去30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文化建设上一度落后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甚至被外界称为“文化沙漠”。不过时至今日,深圳市政府“文化立市”战略的形成与确立,给“非遗”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环境支持与资金扶持,许多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新被发现、挖掘并整理出来,这些项目更得到了市、区、街道三级资金、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的大力支持,获得了艺术的重生与传统的弘扬,譬如大鹏山歌、万丰粤剧、福永醒狮舞、开丁节、黄氏宗亲祭奠、“辞沙”祭妈祖大典、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南澳渔民娶亲礼俗等。

(二)教育保护

现今社会对沙头角鱼灯舞的认知还十分有限,无论从个体乃至于政府对它的宣传和教育都有不足。加强对非遗保护的宣传教育,能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

1.加强社会教育。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对公众进行舆论宣传,借助现代传媒对沙头角鱼灯舞进行宣传、教育、推广,营造良好的艺术和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这项民俗文化艺术。

2.加强学校教育。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中小学等也开始重视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其教育教学体系中,比如,合理设计相关课程,传承普及本土文化等,以实现多元化教育。

(三)节会保护

当前我国节会保护产生影响力的项目有山东潍坊风筝节、胶州秧歌节、广西壮族山歌节、广府庙会、客家山歌文化节等。这些以“非遗”为品牌的文化节、会的成功举办,融入了自身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使大众很快就认识了解了这些“非遗”文化,并加深了对所在城市的印象。深圳大鹏山歌、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等以海滨文化节、金蚝节等形式成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已经出市出省、走向全国。首届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节已经成功举办,这次活动很好地向深圳市民展示了鱼灯文化,有着广泛的宣传效果。要使沙头角鱼灯舞立足广东、走向世界,还应该普及其演出,并进一步与地方旅游事业和文化活动相结合,招商引资,举办开展系列活动,在不同的平台上宣传和弘扬这项民俗文化艺术,加强对沙头角鱼灯舞的市场开发,塑造深圳“非遗”品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鱼灯舞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

五、结束语

沙头角鱼灯舞是鱼灯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历史的活化石,它对研究岭南文化及民俗文化有较高的价值。对于这个一度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应努力革新传承方式,通过宣扬、教育、节会活动等方法多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能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2.

[2]罗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问题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14).

J722

A

1005-5312(2014)08-0160-01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艺术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纸的艺术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