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萨吾尔山一带松树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014-06-05郭利童

新疆有色金属 2014年1期
关键词:绿泥石褐铁矿灰质

郭利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 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萨吾尔山一带松树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郭利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 乌鲁木齐 830011)

萨吾尔山一带位于萨乌尔-二台晚古生代岛弧带西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接部位,是新疆北部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部分,1∶20化探显示为Au高背景区,1∶5万化探显示为Au、As、Sb、Cr、Ni综合异常,本次又通过1:1万土壤测量在松树沟地区发现一个金矿化点,其地球化学异常是一个组分较为复杂的Au、Cu多金属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产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附近,且有北西向断裂通过,找矿潜力较大。

萨吾尔山 松树沟 地球化学 异常特征

萨吾尔山一带位于萨乌尔-二台晚古生代岛弧带西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接部位,是新疆北部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部分,为准噶尔板块北缘次级单元的北准噶尔弧盆带。与北部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多期增生,具有弧后、弧间盆地的复杂岛弧体系。海西早期海壳俯冲,发育一套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建造和复理石建造,海西中期为碰撞造山阶段,形成浅海相陆源碎屑建造,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建造,侵入幔源型花岗岩,海西晚期为后期造山拉张阶段,地幔上涌,局部有基性、超基性岩侵入[1-5]。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质

地层测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萨乌尔山组(D2s)和第四系(Q4)。中泥盆统萨乌尔山组(D2s)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建造,在测区划分为两个岩性段;其中第一岩性段(D2s1)分布在测区的南部,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含角砾凝灰质砂岩、硅质泥岩、火山角砾岩、含角砾岩屑凝灰岩、安山岩;第二岩性段(D2s2)分布在测区的北部,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含角砾岩屑凝灰岩、安山岩。

构造测区内岩层为单斜地层,褶皱等构造不发育。本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构造类型以断层主,较大的断裂构造有3条,分别为F1、F2和F3。

F1断裂位于测区中西部,走向近南-北向,竖穿测区,在测区内出露长度约3.1 km,断裂通过处为近南-北走向的河沟。

F2断裂为区域性萨吾山南坡断裂的次级断裂,位于测区中东部。走向近东-西向,东端沿走向从测区穿出,西段在测区内与F1断裂交汇,在测区内出露长度约2.2 km,断裂通过处为近东西走向的河沟。

F3断裂为区域性萨吾山南坡断裂,位于测区东北角部。断裂在测区内出露长度约2.4 km,断面南倾,倾角>75°,根据宏观地形地貌结合断裂面初步判断,该断裂下盘上升,上盘下降为正断层。

区内的断裂构造起到了控岩及控矿的作用。

岩浆岩测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早石炭第二侵入次的辉绿岩(βuC2a)、闪长岩(γC2a)及脉岩。区内的岩浆岩产出面积均不大,主要呈小岩株状产出,个别呈脉状产出。

1.2 蚀变特征

测区蚀变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为主。测区西南部蚀变普遍存在,蚀变种类有: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普遍存在,褐铁矿化主要在石英脉中、断层附近,局部岩石的裂隙面上也见有较强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在辉绿岩中较强。

在测区西南部的闪长岩体中的石英脉附近见有黄铁矿,普遍存在,主要呈颗粒状分布,偶见呈细粒集合体状分布,含量约1%,局部较富集约2%~3%。

区内以金矿化为主,主要分布在工作区F1、F2、F3这三条断层破碎带中,石英脉发育且褐铁矿化较强部位,金矿化较好。

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2.1 1∶20万地球化学特征

国家三0五项目在西准地区进行的1∶20万区域化探,共圈出成矿远景区5个,其中Ⅰ级2个、Ⅱ级3个、Ⅲ级1个;勘查区内包含达尔汗一塔斯特铜金成矿远景区(B-3)、阔尔真阔腊一黑山头金铜成矿远景区(A-l)、松树沟-扎合金铜成矿远景区(B-2)3个成矿远景区,包括 73号Sb-W-Mo-Au-Bi-As-Cu-B-Pb-Ag-Zn-Cd-Li、87号 Sb-Hg-Sn-Cd、93号和 96号 Sb-Au-As-Sn-Li、97号 Au-Be-Mo、98号 B-Au、109 Au、102号Sn-B-Sb-Bi-As、 106号 Be-Ag-Mo-Sn-B-As-Cd、113号Hg-As-Mo-Sb-B-F共10个综合异常。

测区位于松树沟-扎合金铜成矿远景区内,该区属萨乌尔晚古生代岛弧,并处于萨乌尔与扎合两条弧形断裂交会处。区域上属于萨乌尔山Au(As、Cu、Zn、Hg)高丰度带,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有利。

已发现了扎合、松树沟、巴音查汗等金矿点;且扎合金矿含铜还较高,具找火山岩型金铜矿之潜力。区内还有1∶20万化探分散流金异常5处,其中两处与已知金矿点对应,因此找矿前景较好。

2.2 1∶5万地球化学特征

测区内主要为SHs-7号Au、As、Sb、Cr、Ni综合异常,其异常特征值见表1。主成矿异常为Au,共生As、Sb、Cr、Ni等异常。Au异常规模较大,浓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最高值为31.18×10-9。As、Sb规模很大,有一定的浓集趋势。主成矿元素Au及其伴生元素As、Sb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各元素吻合性好。

表1 SHs-7号综合异常特征值表

该异常是一个组分较为简单的贵金属异常,主成矿元素Au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前缘晕发育,各元素异常吻合性好,有多条断裂交汇,地质构造条件较为有利,且在区内已发现2个金矿点。从异常规模、强度、地质条件等特征来看,应该还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评价工作。

2.3 1∶1万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该区进行的1∶1万土壤测量,共分析了Au、Cu、Ag等12种元素,其异常特征值见表2。

表2 各元素异常下限取值表 10-6

由表2中可知,Au、Ag、As、Hg最高值较大,背景值较高,且变异系数较大,成矿可能性较大。

Au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的西南部的凝灰质砂岩内、中北部的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闪长岩出露地区,异常的面积大,异常规模大,异常形态完整,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较好,异常多呈圆形、椭圆形,异常值连续性好,呈北西向带状分布。Au异常值较高,最大值为150×10-9,分布于西南部闪长岩岩体内及外围,有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并可见前人采坑及废弃坑硐,是区内主攻成矿元素。

总体来看,测区内主要以Au异常为主,异常的面积大,异常规模大,异常形态完整,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较好,尤其是西南部闪长岩出露地区,Au最高值为150×10-9,且有较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As、Sb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明显,且与Au异常套合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指示意义,Cu异常较弱,在西南部与Au异常套合较好,具有较弱的找矿指示意义。其它元素异常较小,浓集中心不明显,分带不清楚,找矿指示意义不大。

在测区内共划分了6个综合异常,其中6号综合异常最好,其异常特征值见表3。

表3 SW-6综合异常特征值表 %

异常元素组合为Au、Cu、As、Sb(图1)。异常规模很大,元素组合较复杂。在此异常区内主成矿元素Au异常面积很大,异常呈不规则状,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性好,元素衬度大,异常最大值为150×10-9,有6个点异常值为150×10-9,异常值在20×10-9以上的异常点有23个。As、Hg、Sb、Cu异常面积较大,浓集中心明显,与Au异常吻合性较好,有较好的找矿指示意义。Ag、Pb、Zn、W、Mo、Sn异常面积小,无明显浓集中心,与Au的吻合性较差,找矿指示意义不大。

图1 SW-6异常剖析图

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萨吾尔山组第一段的灰色、深灰色凝灰质砂岩,岩石普遍具弱的褐铁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片理较强。灰色、深灰色凝灰质粉砂岩,岩石普遍具弱的褐铁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片理较强,裂隙节理发育。灰色、灰黑色含角砾凝灰质砂岩,岩石普遍具有较强的褐铁矿化和硅化。褐红色硅质泥岩,岩石局部较破碎,具强的褐铁矿化。F1断裂位于异常区东部,走向近南-北向,竖穿异常区,断裂通过处为近南-北走向的河沟。地层中普遍可见强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并可见前人采坑及废弃坑硐。在东部出露有辉绿岩脉、辉长岩脉,有大面积闪长岩出露。

该异常是一个组分较复杂的Au异常,主成矿元素Au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显著,地质条件较好,推测其找矿意义较大。

3 结论

通过对测区的土壤测量,圈定了一个找矿靶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萨吾尔山组第一段的灰色、深灰色凝灰质砂岩,灰色、深灰色凝灰质粉砂岩,灰色、灰黑色含角砾凝灰质砂岩,褐红色硅质泥岩,岩石普遍具有较强的褐铁矿化和硅化。岩石局部较破碎,F1断裂位于靶区东部,走向近南-北向,竖穿异常区,断裂通过处为近南-北走向的河沟。地层中普遍可见强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并可见前人采坑及废弃坑硐。在东部出露有辉绿岩脉、辉长岩脉,有大面积闪长岩出露。

以SW-6综合异常为主,异常组合为Au、Cu、As、Sb,异常规模大,元素组合较复杂。异常元素吻合较好。Au元素异常强度较高,浓集中心明显并有较大的梯度。有岩浆岩侵入和构造活动产出地质构造条件较为有利,Au异常与岩浆岩的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找矿价值。

对该异常区异常集中地进行了1∶2 000地质草测,并对异常浓集中心进行了探槽揭露,其中TC-3中Au最高值可达0.20×10-6,有5个值在0.099×10-6以上,在废弃坑硐中Au都在0.01×10-6以上,最高值可达2.5×10-6,该区具有进一步寻找金的潜力。

[1]陈毓川,刘德权,唐延龄,等.中国天山矿床及成矿体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2]董连慧,徐兴旺,屈讯,等.初论环准葛尔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机制[J].岩石学报,2009,25(4):713-737.

[3]董连慧,冯京,刘德权,等.新疆成矿单元划分方案[J].新疆地质,2010,28(1):1-15.

[4]董连慧,李凤鸣.新疆北部斑岩铜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矿床地质,2006.

[5]冯京,徐仕琪,赵青,等.新疆斑岩型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新疆地质,2010,28(1):43-51.

收稿:2013-12-06

猜你喜欢

绿泥石褐铁矿灰质
八一
头顶三尺有神灵
八一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什多龙铅锌矿床绿泥石成份温度计的讨论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褐铁矿选冶技术进展概述
浅谈赞比亚蒙布瓦地区褐铁矿“帽”与铁质砾岩的成因关系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