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2014-05-31

职教通讯 2014年13期
关键词:职校研究者媒介

赵 阳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媒介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成效、学习能力与生活质量。如何高效地从各种媒介中获取信息,如何批判地分析接受所需的信息,以及怎样运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信息等等,都成为当今时代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因此而成为国际传播学界和教育界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领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还很少,亟需对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独特性和未来基本的研究方向进行辨析与厘定。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从CNKI的数据看,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从2000年才开始出现。为了掌握该领域研究的概貌,笔者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词在CNKI上进行精确搜索,时间跨度为1999~2013年。由于该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涵盖了新闻传媒和教育学两大研究领域的学者,而一些新闻报道类的文献学术性不高,故只搜索核心刊物的相关论文。得到的结果是迄今共发表527篇论文,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CNKI)

从上表年度发表的相关论文看,除了极为特殊的年份(2001年、2008年)之外,2000年我国个别研究者译介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由此媒介素养教育为我国的学者所接触。从2004~2009年,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在小范围内引起了注意。从2010年至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关注。虽然2013年发表的论文目前看只有12篇,但这可能是论文上传与统计滞后造成的。总体上看,与其它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在8个具体领域展开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大致状况如表2所示。

总体上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表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1)由外发转向本土。我国学者借由译介外国的研究成果,才接触、认识并展开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当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框架结构仍然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结论,但国内一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不足,呼吁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应有本土内涵。(2)跨学科。媒介素养教育的本体是媒介素养,但其活动形式又是教育教学。因此,它是一个横断性领域,主要包含了教育学与传播学两个学科。这要求研究者应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知识素养。(3)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深刻的研究成果。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关注度不高,高水平的、系统而深刻的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检索,相关博士学位论文只有3篇,分别是“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刘晓敏,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博士论文),“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刘津池,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博士论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卢锋,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度博士论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检索,相关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67篇,但分布的领域相当分散,没有见到针对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主题所进行的系列的深入研究。(4)影响有限。有关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数量不多,研究队伍也有待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影响不大,基本上属于理论的探索。(5)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开展不够普遍,在中小学中常常与信息技术课混淆起来。事实上,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通常属于理论建构,并没有实然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与之对应。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困难。

表2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方向之中,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尤其薄弱。在CNKI上进行精确检索,从1999年至2013年,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论文只有不足20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仅有一篇(乔明:“中职学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则没有。已有的研究开启了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先河,但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研究呈现出浅表化、碎片化状态,多是泛泛而谈,或是简单的调查,理论创新严重不足;研究针对性不强,没有凸显职业教育中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在规律与诉求;研究缺乏系统设计的理论框架,通常仅仅讨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某个经验性问题;研究成果单薄,对很多重要的课题还没有触及。由此可见,对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刚刚迈出第一步,应尽快界定职业教育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具体领域与问题、方向,辨析相关的核心概念,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探讨适切的研究方法,探明职业院校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状况,从而为促进该领域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及理论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研究应关注的新兴领域

在当今这个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在国际范围内,“媒介素养”最早是由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于1933年提出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也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最先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和理念。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挪威、芬兰和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置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所谓媒介素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是这样界定的: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相应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民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形式,“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民众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民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媒介素养教育之所以在当代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是由其宗旨和任务决定的。加拿大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惯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确切地说,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的传输过程和制作过程,从而认清媒体是构架现实而不是单纯地再现现实的特性。由于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最终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作品的能力。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是当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养成该种素养的必由路径,舍此则教育不能完成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任务。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其独特性衍生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在诉求。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相比,职业院校理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主要是由如下的因素决定的:(1)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宗旨。职业教育是指主要为学生进入劳务市场作准备而让他们学习职业或技术教育课程而设计的教育,换言之,“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职业教育均以养成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心,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和终身性等特征。[4]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这是其优势。然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职业教育聚焦于工作技能的训练,很可能忽视学生基本文化素养、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的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粗浅的、单一的,缺乏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也往往是把学生培养成“劳动机器”,而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海量的媒介信息既可以为弥补职业教育的内在不足提供有利的条件,也有可能加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鸿沟。因此,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职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大大促进职校学生人格、情操和境界的完善,有利于他们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的提升。(2)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毋庸讳言,与普通教育学校中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性较差。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尽管这种认识会遭到批驳,但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媒介信息深刻影响了职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日常信息的来源一次为网络(82.1%)、报刊(70.3%)、广播(53.1%)、电影(45.1%)、电视(42.3%)、其它(6.2%)。[5]媒介信息对职校学生的深度影响可见一斑。由于职校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导致他们在遭遇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时,缺乏基本的判别能力,轻信误听,容易受不良媒介信息的误导。有研究者调查,职校学生对来自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上的信息完全持信任态度的高达46.1%,认为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中的商业广告、商业信息对自身购物态度影响很大的达到39%,认可商业广告无孔式渗透营销方式的占51.3%。[6]职校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还表现在几个具体方面:①不当使用新媒介。不少职校学生自制力差、纪律散漫,当诸如iphone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在手时,他们往往不是利用其强大功能去获取对学习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而忍不住去聊天、玩游戏,导致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对他们的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②对不良信息缺少深度的分析与判别。新媒体上信息鱼龙混杂,不少职校学生缺乏正确分析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沉迷于暴力、色情之类的网络游戏,境外一些宣扬不健康价值观甚至反动思想的信息在学生中也有一定的传播。③对媒介信息的制造过程认识不足,容易混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职校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世界观与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容易把媒介构造的图景当作客观现实,沉湎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而在应对客观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时又手足无措。应当说,这些现象在青少年中广泛存在,但无疑在职校学生中体现更显著,而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职校学生掌握正确的媒介知识,从消极、片面的媒介信息中解脱出来,主动、合理地利用媒介信息。(3)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职业技能的养成不是单纯的掌握书本知识,它需要从业者在真实工作或模拟的工作中长期的浸润才能获得。工作技能是复杂的,书本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基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力或技巧,以及黙会知识。学生要有效养成职业技能,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其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长期练习。因此,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在职校学生的学习中,从做中学、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方式更加重要。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长期深受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需求,明显的弊端包括以知识取代能力、以传授取代主动建构、以训练取代自主练习等。媒介素养是教育目的中的一个新成分,它的养成决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或训练,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这与职业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不谋而合,故在职校中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转变职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大有裨益。(4)职业教育的环境。职业教育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应及时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满足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这种需要具有时代性、地域性、行业性、具体性等特点。要切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职校就必须开门办学,以各种形式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校企合作、工作室制、产学研一体化等等教学模式都是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这就使得职校的教育环境比普通学校远为复杂。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看,一方面,复杂的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挑战,学生在校外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介的深度制约;另一方面,复杂的环境也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在真实工作或接近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媒介素养的价值及其使用方式,这就为在职校中正确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的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因此,职业教育复杂的教育环境既要求职校积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又为其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实践层面上,职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既存在紧迫性,又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理应给予媒介素养教育足够的关注,然而,如前所述,当前职业教育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缺乏对总体思路与图景的设计、思考,更遑论具有理论深度的、翔实的案例研究了。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顺利开展,当前急需对研究的整体框架进行讨论与构建,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当下应着力开展如下七个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职业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本体论研究

对于职校的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特定的涵义,这是彰显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独特性与价值的基本出发点。毫无疑问,职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生具有共同之处,适用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架构对于职校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然而,对于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其基本理论与观点不能从普通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中演绎甚至照搬,而更应该凸显职业教育内在的独特诉求。研究者应依据职业教育的实践样态与基本理论,以及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探索并定义职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涵,划定基本的问题领域与边界,明晰其与普通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区别,这样才能使媒介素养教育由普通教育的一般性达至职业教育的具体层面,使职业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植根于坚实的基础之上。

(二)关于开展职业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征,因此,对于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而言,严格的实验室研究价值有限,纯粹的理论建构也无法切合实际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状况,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其中的教育思想、理论和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研究活动。”[7]叙事研究从具体的教育事件切入,聚焦于事件中行动者与研究者的行为和体验,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教育意义,这对于力求凸显职业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职业教育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主要不在于探究所谓的“规律”,不在于构建宏大理论,而是指向解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问题,基于此,行动研究也是无可替代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职业教育中,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研究,其本身也应是实施并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与叙事研究相联系,案例研究也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阶段,职教领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不应企求构造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而应在解决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职教中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逐步完善教学模式,积累相关的知识。因此,深度的案例研究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由诸多共同之处,对教育事件的解析实际上也可视作案例研究。但案例研究不仅限于叙事,二者的主旨与规范是有一定差别的。二者对于职教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关于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有两条实施途径:(1)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2)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开设专门的课程,对于课程性质、课程标准、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等,都应着手进行研究与实验。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它是一门新的课程。开发这样一门课程,需要研究的问题之多可以想见。如果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在与其他课程的深度整合中会遭遇更多的问题,比如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何预防它们之间发生的冲突等等。不论是何种途径,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要求。只有这方面的研究扎扎实实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四)关于媒介素养学习方式的研究

媒介素养与其他类型的知识和能力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自身的规律与要求,这就需要职校学生在养成必要的媒介素养的过程中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即前述的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非正式学习、从做中学等等,而不能一味地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总体上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肯于专研、勇于探索。学生在具体使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时,肯定会遇到不少难题,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以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

(五)关于从事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的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课程形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等,均有别于其他课程,这对该领域的教师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只有既具备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又拥有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师,才能胜任该领域的教学。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来说,研究者应格外重视对教师的研究,探索该领域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发展过程与特点等等,这理应成为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急迫的、重要的内容领域。

(六)关于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学习环境对教育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与其他内容的教学相比,媒介素养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更加多样化,所包含的要素更加复杂,边界更多变模糊,因此也更难以设计和管理。职业教育与校外的单位联系更密切,这进一步增加了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基于此,研究者应充分重视对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解析,探索对其进行设计和控制的有效方式,为解决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针对性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七)对研究者自身的研究

对职校中媒介素养进行研究时应重点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都属于质性研究的范畴。定量研究要求研究者努力做到客观,避免主观意识的涉入。而质性研究则完全不同,它恰恰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要求研究者尽量融入研究情境之中,理解、体验研究对象的思想与感情。换言之,研究者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工具,“研究者本人是研究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8]在对职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时,研究者自身处于逻辑起点的位置,首先应具备活跃的问题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在融入研究情境的同时力求超于具体情境的限制,“对教育理念的顿悟是教育的人文研究者摆脱纯粹事实干扰、进入教育理念的必备素养,教育的人文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敏锐而准确的顿悟力。”[9]当前对职校中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还不多,主要是职业教育界的研究人员,也有个别传媒领域的研究者。仅从知识结构上来看,研究者就应是复合型的研究人员,既对传媒领域有所涉猎,又熟悉职业教育的研究,目前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合乎要求的为数不多。如果全面衡量的话,该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面临更为紧迫和繁重的任务。基于此,对研究人员自身的研究也是职校中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是顺利开展其他研究的前提条件。[10]

[1]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29.

[2]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0(4):5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6.

[4]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

[5]贾占兵,奚立敏,武立博.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当代电视,2010(8):75.

[6]蓝刚.基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2):99.

[7]丁丽丽.国内教育叙事研究文献综述[J].黑龙江史志,2009(17):136.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9]李震峰.教育的人文研究对研究者品质的诉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36-40.

[10]袁磊,等.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职校研究者媒介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书,最优雅的媒介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