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研究

2014-05-30孙莉

中国市场 2014年51期

[摘要]在梳理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发展现状,从推动首都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城南经济增长极、缩小南北差距、增加就业机会、加快空港城市一体化等方面,提出首都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域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10-02

1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理

国内外研究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从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以及对区域空间重构三个方面来考量。

1.1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阶段互动关系

区域经济直接影响临空经济产业的发展阶段、产业类型、产业效率等等。从机场与区域的关系的演变过程来看,在临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机场与区域是两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二者在经济方面的互动比较弱,这个阶段的临空产业主要是航空指向的产业;随着航空网络的不断扩大,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迅猛发展,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国际会展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临空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1.2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临空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区域内平均水平。临空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在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先进性,能够通过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增长极,支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临空产业自我增强后通过扩散效应,将技术、知识、信息等以乘数加速向区域扩散,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1.3临空经济对区域空间重构效应

机场在空间结构中表现为“点”模式,航空枢纽+周边的交通干线构成“轴带”模式。在“点-轴带”的空间结构中,临空经济产业沿着交通干线组织或扩散,一方面人口和产业向交通干线附近集聚,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使轴带区域形成区位、投资的优势;另一方面,沿着交通干线布局产业,可以使航空枢纽所在的区域与轴带区域保持紧密的联系。“点-轴带”的发展模式,改变了区域空间发展的模式,重塑了区域空间的结构。

2北京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2.1北京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2013年,北京人均GDP为9.2万元,折合1.48万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城市产业发展呈现“服务主导、科技主导”的高端化趋势。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地区生产总值70%的城市,这标志着北京已经步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阶段。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适合首都功能和资源特点的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结构正在形成,汽车、电子信息、光机电、医药等新的支柱产业逐步确立,传统高消耗、污染型的重化工业正在逐步转移,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构成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实力、产业发展特征都表明北京已经跨越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北京区域发展不均衡,南北差异显著。由于自然因素、历史文化等原因,北京南部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2013年,北京城南的人均GDP仅为北部的1/3,而地均GDP总量更低,约为城北的1/6。南城不仅经济实力落后于北部地区,而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功能等方面也滞后城北,南北之间发展不均衡。

2.2北京产业呈现“两城两带、六高四新”格局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积极培育高端产业功能新区,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两城两带”,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六高”是指中关村、亦庄、CBD、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新”,则是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这些高端产业功能新区,是带动北京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3北京城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正在形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北京将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两轴”是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这两条轴线凸显出北京城市的“十字空间构架”。“两带”是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目前,北京城市发展正在摆脱单中心集聚发展,形成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3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对北京城市的影响

3.1推动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北京世界城市功能

根据国内外世界城市枢纽机场发展的案例,机场的建设往往形成临空产业。属于临空产业的航空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临空高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服务、国际商务服务、国际创意设计、国际文化休闲等产业附加值较高,推动首都经济产业高端化、集群化、高值化发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机场两个机场的枢纽门户功能,机场形成的临空产业发展带,沿着交通轴线进行产业拓展,共同推动首都产业结构升级。新机场与北京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强化了世界城市的门户功能,通过南中轴,传承并传播世界城市的文化功能、金融功能等相关功能。

3.2构建城南经济增长极,带动南部地区空间价值提升

从北京城市的区域差异来看,城南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北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经济实力。从北京的空间结构来看,首都第二机场将会成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中,南北发展轴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北京南城开发计划的推进,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北京南部地区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为北京指出新的战略发展空间,直接带动南部地区空间价值的整体提升。同时,为大兴-亦庄提供了构建区域型中心,引领外围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构筑“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产业战略中,加之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北京南部大兴-亦庄区域已经由过去的城市边缘演变为北京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前沿阵地。

3.3扭转城市“北重南轻”的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空间

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启动,以及南城第二阶段行动计划的开始,北京新发展的亮点逐步向南转移。北京北部、东部、西部新的发展空间有限,而南城包括丰台、大兴、亦庄等区域发展空间巨大。机场的发展与北京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新机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布置临空经济区,不仅促进北京南城航空物流、旅游业、进出口等方面迅速发展,而且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服务业等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将会增强北京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优化北京整体产业布局,缩小“南北差距”。此外,新机场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北京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而且将会优化南城空间格局,扭转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北重南轻”的局面。北京“十二五”期间构筑“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产业格局,随着机场建设及其发展,“十三五”期间新机场将建设完成,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临空经济区,这将为北京增加一个临空经济区高端产业功能区,夯实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

3.4增加就业机会,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

新机场建设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就业机会的增加。临空产业发展带来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集群,增加了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进而增加了机场区域的就业机会。从北京城市的发展来看,中心城区承担了世界城市的很多功能,集聚了太多的业态、人口。过多的城市人口给城市的交通、环境、居住带来不良的影响,城市功能集中加重了人口集聚。新机场以及新航城的建设,相当于在北京南部城市区域建设了一个新城,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将会吸引中心城区、河北及其他省市的人员来此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新机场新航城的建设,形成了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反磁力中心,截留了外省市直接进入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与产业。

3.5缩短“空港-城市”磨合阶段,加快港城一体化进程根据首都国际机场与北京城市发展互动的阶段研究,空港-城市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空港独立发展——港城融合”发展过程。同样,首都新机场也会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新机场从规划、建设时起就朝着一个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新航城是作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点来建设的。北京目前已经迈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并且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新机场发展有着清晰的目标。而且新机场新航城的定位中就已经体现空港-城市之间的产业、交通的互动,而不是孤立的发展。这样将会缩短“空港-城市”孤立发展的磨合阶段。城市为机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而机场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增加城市就业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机场与城市之间产业、交通、人才等方面的互动,有力地促进机场融入城市发展中,促进港城一体化,形成双赢局面,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空港、城市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文.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120-125.

[2]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祝尔娟.“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122-128.

[作者简介]孙莉(1981—),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