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 例诊治20 年回顾

2014-05-30周瑶鄢小燕

当代医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血象真性环磷酰胺

周瑶 鄢小燕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红细胞数量升高,全血容量绝对增多,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多,血液粘滞度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梗死。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6 岁,退休干部。主诉:乏力、心慌4~5 d,要求查血常规。现病史:患者回忆自己四十多岁时即有面色口唇红润,“身体很好”;患者45~55 岁表现为心慌不适,劳累后加重,血压一直处于120/80 mmHg左右;1993 年7 月10 日主诉“胸闭3~4 d,不咳”,胸透无异常,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15 日再次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劳损”,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收入院;1993 年10 月25 日因冠心病再次住院发现“室壁瘤形成”;之后数年,一直以冠心病诊治;1999 年2 月25 日,因“尿崩症”住院,行血象检查时发现:RBC:9.65×1012/L,Hb:219 g/L,WBC:23.5×109g/L,PLT:737×109g/L,始有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给予放血疗法和滴注“环磷酰胺”;2000 年8 月31日体检发现有脾脏肿大;2002 年8 月13 日行骨髓穿刺做涂片检查,结果骨髓增生活跃,粒∶红=2.5∶1,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005 年1 月11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血象检验红细胞(RBC)7.41×1012/L,Hb:171 g/L,WBC:25.71×109/L,PLT:636×109/L,同时骨髓检查(如图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4.36∶1,诊断为“骨髓增生症”,检查融合染色体时发现有E2 A/HLF阳性(如图2);1 月20 日开始使用羟基脲治疗;之后数年,按白细胞计数服用羟基脲(按白细胞数5~10×109/L服0.5 g,11~15×109/L服1 g,16~20×109/L服1.5 g,>20×109/L服2 g);使用过程中每周检查1 次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常居高不下,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出现持续下降,最低红细胞数1.51×1012/L,血红蛋白64 g/L(2011 年11 月23 日),多次输红细胞治疗。

患者无烟酒嗜好,饮食、大小便、睡眠均正常。体检:血压130/80 mmHg,脉搏88 次/min,呼吸22 次/min,体温36.5℃。清志清晰,活动自如,查体合作。头发花白,面部及前臂皮肤有少量浅色老年斑,面色稍苍黄,面颊及口唇无青紫。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不齐,偶及早搏。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触及肋下约10 cm,未过中线。下肢无水肿,余可。

诊断及依据[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①红细胞>正常平均值25%,Hb>185 g/L;②脾大;③E2 A/HLF融合基因阳性;④血小板>400×109/L;⑤白细胞>12 G/L;⑥骨髓涂片示全血细胞增生活跃;⑦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慢性缺氧、吸烟、肾囊肿、肾动脉狭窄等[2]。(2)冠心病:①患者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有心律不齐,1993 年7 月15 日,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损伤,即住院治疗;②同年10 月发现室壁瘤形成;③既往史中可能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中度贫血见图1、图2。

图1 骨髓像

图2 融合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查

2 讨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以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90%~95%患者均可发现JAK2 V 617 F基因突变[3][4]。中老年发病,男性多见。血小板增多时,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梗死,本病例即以首发心肌梗死,而且数年后才注意到患者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突出表现为皮肤黏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尖、颈部和四肢末端为甚。病程分为:(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期;(2)骨髓纤维化期;(3)贫血期。

2.1 心肌梗死可能成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首发疾病。患者1993 年患冠心病,回顾主要原因,应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导致血小板升高。而患者血小板最高时可达1302×109/L,成为首要危险因素[5]。

2.2 尿崩症可以由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展而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引起血液粘滞度、渗透压增加可能导致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继发性尿崩症。

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患者开始诊断本病后,使用放血疗法和静脉使用环磷酰胺,效果不佳。放血疗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1)引起血小板、白细胞反弹性升高;(2)加重缺铁;(3)老年性患者放血疗法可能引发血栓形成。羟基脲做为一种核糖核酸酶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长期间断使用。环磷酰胺、白消安、苯丁酸氮芥等不宜长期应用,放射性核素磷(32P)易引起白血病,建议不用。还可使用α-干扰素[6]。本例患者在治疗中,先使用过6 年放血疗法[7]、环磷酰胺,但后期使用的还是羟基脲,已经应用7 年。下面选取两个时间段应用羟基脲治疗的血象特点。羟基脲剂量大小对白细胞、血小板的影响显著,而对红细胞影响平稳,到后期,羟基脲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增长无法有效控制,而对红细胞的抑制是持续的,加上骨髓纤维化,导致重度贫血,需要输红细胞治疗(如图3)。国内外现始用阿那格雷(Agrylin)抑制血小板成熟和聚集[8]。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ruxolitinib (Jakafi)也开始用于治疗PV[9]

图3 羟基脲应用与血象变化曲线图

2.4 预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预后和发展差异很大,如果发生出血、血栓,即易引发中风、心梗,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这一方面要积极预防,监测血小板数量和抗凝血治疗。发展成白血病的几率较小。目前从患者的治疗结果看,红系得到过度抑制,而粒系、聚合系仍然居高不下,引发的贫血问题和高血小板,加上年龄较大,危险性更大[10]。

[1]潘湘涛,陆晔,夏学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的评价[J].医学综述.2007,13(8):597-599.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1-635.

[3]宫本法.JAK2 V 617 F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生[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6,29(5):403-406.

[4]张连生.基因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5):420-422.

[5]阿英.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六例[J].当代医学,2007,13(2):56-57.

[6]周凡,王吉刚,霍畅,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5 例诊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123-1124.

[7]许秀敏,许大勇,田晓英.负压引流器与输血器连接行静脉放血改进[J].当代医学,2009,15(33):63.

[8]黄莉,姚红霞.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5):2287-2290.

[9]李欣,高金恒,陈国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12):1005-1012.

[10]虞飞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0,15(1):28-29.

猜你喜欢

血象真性环磷酰胺
建筑原真性探微
勘误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医学期刊常用字词正误对照表
咖啡酸片对直肠癌放疗过程中的血象降低的预防效果观察
部分常用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血象分析在犬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全反式虾青素对环磷酰胺诱发小鼠睾丸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例儿童静脉滴注异环磷酰胺致癫痫样大发作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