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思想 引领课堂

2014-05-27王刚成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

王刚成

摘 要:《科学》课的“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成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56-01

《科学》课的“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成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以往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学生刚刚进入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对实验的独立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刚刚接触的对比实验进行设计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设计实验改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设计对比实验。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的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有结构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这种没有强压硬灌的操作能更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空气的热涨冷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常温水、冷水、冰水、温水、热水等不同温度的水,学生在将同一个套有小气球的锥形瓶分别放入不同温度水中的活动中,发现空气也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也会产生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并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但情境创设也要把握度,不能离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科学拔牙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