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4-05-27陈玮阮军

长江蔬菜·技术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印江梵净山铜仁市

陈玮 阮军

导读:通过对铜仁市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SWOT分析,发现铜仁市发展食用菌具有菌类资源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政策扶持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生态循环优势及文化优势,市场需求较大,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设施不足,人才、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大等问题,建议今后政府应高度重视,连续重点扶持;由简入繁,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建成食用菌安全生产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快速扩大规模。

铜仁市地处黔东,与重庆市、湖南省交界,是传统农业老区,被联合国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中国第4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梵净山保护区”位于铜仁市中央区域,生态环境优良,有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和一定的生产历史。近年来,随着湘黔高速、杭瑞高速、酉榕高速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制约铜仁市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被打破,自2010年始,市内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生产4 200万棒,产值超2亿元,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好,使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劣势,以明确发展重点,以期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S)

①菌类资源优势 铜仁市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海拔190~2 457 m,相对海拔高度达到2 000 m,垂直气候明显。随海拔升高,分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分布了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荒地等林型,使得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梵净山区域大型真菌种类共计365 种124 属41 科,可供食用的种类达105种,约占已知贵州食用菌总种数的43%[1],常见的有松乳菇、红汁乳菇、香菇、白粘密环菌、猴头菇、竹荪、羊肚菌、银耳、牛舌菌、鸡油菌、冬菇等。

②自然环境优势 铜仁市与食用菌产业发达的浙江省龙泉市、庆元县,福建省古田县等同处北纬30°附近,气候环境相似。全市年平均气温14.3~17.8℃,年均降雨量1 100~1 400 mm,无霜期270天,年日照时数900~1 300 h,≥10℃的积温5 700℃,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森林覆盖率全市达52.98%,梵净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环境极其优良。并且,由于工业不发达,生态环境没有受到污染。印江县在食用菌生产中进行大棚开放式接种成功率达95%以上,香菇、木耳等同类产品较湖南、湖北产品肉质更厚、品质更好,生产时期较浙江、福建延长近1个月,产量更高。

③政策扶持优势 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2010年出台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温暖潮湿,特别适合各类食用菌生产的气候优势,加强特色优势食用菌开发”。《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沿杭瑞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发展中、低温型食用菌”。2011年开始,印江县获得我省科技、扶贫、农业等部门重点支持,出台了按规划统一新建加工厂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每棒生产补贴、政府贴息贷款、购加工机械补贴30%等优惠政策,使生产规模得到快速发展。

④产业发展优势 铜仁市有较长的食用菌栽培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食用菌人工栽培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一次发展高潮,推广了香菇、银耳、黑木耳、平菇的栽培。自浙江省庆元县等县引进人才、技术和市场,2010年,印江县开始了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2011年生产1 320万棒,2012年生产2 428万棒,2013年生产4 120万棒,年生产能力300万棒的菌袋集中生产点13个,已逐步形成了江西供应木材,集中生产菌棒,湖南、湖北、福建等地销售的产业链,印江县快速成为贵州省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县。同时,我市食用菌属新发展产业,能够高起点规划,解决存在的原料资源、菌种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生产、保鲜与加工、质量安全等[2]产业突出问题。

⑤生态循环优势 铜仁市是传统农业老区,种养业规模较大,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

57.4万hm2,其中,茶园面积达6.9万hm2、水果面积达3.12万hm2、蔬菜播种面积达8.5万hm2,大型牲畜年末存栏53.38万头,出栏12.72万头。食用菌生产产生的废棒有机质含量达40%,可作为有机肥料和饲料使用,产业间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

⑥文化优势 梵净山以生态环境优异而著称,蘑菇石是梵净山十亿年形成的自然奇观,为游客所惊赞,成为梵净山景区的代表景点。“梵净蘑菇·世界珍品”已被印江县注册为品牌商标,通过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使铜仁市食用菌产业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2 劣势分析(W)

①产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食用菌生产需要大量的菌种生产、菌棒加工、灭菌和养菇等基础设施,由于我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时间短,大量基础设施需要新建,但目前建设仍主要由政府投入,社会资金投入有限,使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规模发展的需求。

②人才严重缺乏,生产技术不过硬 食用菌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市长期只有小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从业人员较少,且我市气候环境变化较大,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缺乏必要的生产研究,对生产关键环节掌握不够,引进的生产技术很多都是照搬照套,理论水平不足,使得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

③生产能力及投入不足 铜仁市所属的10区县均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范围,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 607元,农民收入不足,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且食用菌每棒平均物化投入达3~4元,使得农民规模投入能力有限。

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生产规模达1.5亿袋的浙江庆元县,有企业近300家,有3家列入省级龙头企业[3],而2013年生产规模达4 120万棒的印江县只有8家规模合作社,9家微型企业,市场建设投入严重缺乏,产品主要是委托代理商统货销售,没有进行分级、包装和上市。

1.3 机遇分析(O)

①市场需求较大 目前,我国人均食用菌消费量在1.0~1.5 kg/年,仅为发达国人均消费量的30%~50%[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荤一素一菌”的膳食结构逐步得到大家认可,龙泉市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中的黑木耳交易量和价格已连续7年稳步增长,说明食用菌消费量日益增加,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②生产区域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由于土地压力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福建、浙江等东部传统食用菌生产地区满足不了现代食用菌发展需求,不可能有更大规模增长,跟“东桑西移”、“东茶西移”一样,食用菌生产区域必然要向中西部转移。

③是我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需要 2013年,贵州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5个100工程”,其中,要重点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而食用菌产业特色鲜明、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十分适宜作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内容。

1.4 挑战分析(T)

①企业市场竞争力 引入扶持的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是否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政府补贴减少后,能否继续起到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的作用,还有待检验。

②技术保障 能否建成菌种、菌棒等生产关键物资供应体系,保证生产规模扩大后能够周年稳定生产。

③市场建设 由于全国多地都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竞争激烈,是否因宣传不到位、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使得短期产能过剩,造成产品积压。

2 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政府高度重视,连续重点扶持

各级政府必须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来抓,要学习烟草、茶叶和畜牧产业建设经验,以现代高效农业的理念进行规划发展,防止建成简单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要由市到县建立管理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对菌棒生产机械、培育场所、冷库等环节进行至少连续5年的重点扶持。

2.2 由简入繁,发挥区域优势

目前应以栽培相对简单、技术成熟的香菇、木耳、天麻和双孢蘑菇为主,再逐步发展本地特色的品种和深加工。我市栽培区域应选择湿度较大、相对集中、海拔500~1 000 m的相对冷凉的中高山区域,使鲜菇上市期与福建、浙江等地有一定的时间差。生产规模也应根据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技术普及等情况,逐步发展。

2.3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食用菌生产在全国范围呈快速发展态势,我市食用菌原料在建立外供渠道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自我供应能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虽有52.98%,但农村现有大量的撂荒地可用来发展速生林,速生林按5年采伐,每1 hm2可产187.5 t菌材,产值达13.5万元,可增加农民收入。林业部门应扩大适合食用菌生产的桤树、杨树等树种的种植面积,至少按每年 1 500 hm2的规模逐步发展。另外,可引进皇竹草等大型草类,用来发展草腐菌。

2.4 快速建成食用菌安全生产体系

一是要依托我省农科院、贵州大学、铜仁学院和民营的食用菌研究所等机构,快速建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良种繁育和供应体系,并逐步研发梵净山特色食用菌资源;二是加紧生产技术培训和安全生产宣传,严禁使用食用菌生产禁用的乙草胺、多菌灵等农药,时刻预防产业安全事件;三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加强原料和产品的检测工作;四是食用菌菌棒经无害化处理后才作肥料、饲料等使用,防止环境污染。

2.5 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快速扩大规模

要大力招商引资,从食用菌生产发达区域引进企业入驻,在5年内形成1~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领头的企业群,统一打造“梵净蘑菇·世界珍品”品牌,充分利用梵净山环境、 品质、文化优势,形成我市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农机具作用,建设高标准生产示范点,推广集中生产、培育菌棒,带动农户管理,回收产品,统一包装、品牌上市的产业模式,快速扩大生产规模。

参考文献

[1] 吴兴亮,钟金霞,邹方伦,等.贵州梵净山大型真菌生态分布及其资源评价[J].真菌学报,1995,14(1):28-36.

[2] 李万德,刘曙平,陈军.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及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15.

[3] 甘庆军,叶晓星,柳林飞,等.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食药用菌,2012,20(2):74-77.

[4] 卢敏,李玉.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 121-3 124,3 127.

猜你喜欢

印江梵净山铜仁市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看雪——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