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岩松《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简析

2014-05-26谷瑞丽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位观点人格

谷瑞丽

内容摘要:《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中的演讲稿,获得演讲比赛的特等奖。演讲的目的是说理,是表明演讲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或者倾向性。那么,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呢,本文就此来分析。

关键词:人格 学位 观点 材料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中的演讲稿,获得演讲比赛的特等奖。

演讲的目的是说理,是表明演讲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看法或者倾向性。那么,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就是题目所显示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为了突出这一演讲观点,都选用了哪些材料?又是什么性质的材料?

首先,以事实材料为主,或者说主要讲了三个故事。而且在处理故事与议论(观点)的关系时,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毫不夸饰。第一个故事是,北大教授、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在新学期开学的当天,帮一位报到的新生看守行李。此事让白岩松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是一处点题之笔。第二个故事是,白岩松在医院采访冰心先生,这位已经接近自己人生终点的世纪老人,最关心的却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所有年老病人的状况。由此作者想到,这些世纪老人独具的人格魅力也应该被我们作为传统向后延续。这又是一处点题。第三个故事是,一批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但又怕冒昧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个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前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离去。这些问候的话语就是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的投影。这又是一次点题。由上述分析可知,演讲词观点的表达和议论文是很不一样的。议论文在亮明观点后,需要使用大量的论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观点。而演讲辞只需要运用相关材料来显示演讲观点,不需要证明观点。三个故事,三次点题。演讲词的观点、主题已经相当明确,但还不止于此,文章还有两处点题,分别就是开头和结尾。

先看开头两段。这里使用了一种修辞,就是设问。什么是设问?有问有答,自问自答。先看第一段,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呢?有两点用处。首先引发听众的思考。这个问题很重要,问题的答案就是演讲的观点。其次引发听众思考了自然就能有效聚拢听众的注意力。听众的注意程度是衡量演讲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志。再看第二自然段,是自答,用途也有两点。其一,内容上引出了演讲词的观点。卡萨尔斯的回答中有三个概念,依次是:大写的人;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优秀的大提琴家。其中,“人”的外延最大。即答案强调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观点,是“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这一观点的变体。其二,从结构上说,是落笔点题。这个“题”,指标题,也是主题。这是又一处点题。

再看结尾处倒数第二段,作用有两个。第一,演讲者白岩松,关心的自然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仿照卡萨尔斯的回答,答案仍然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所以,从内容上来说,本段首先是卒章显旨,最后一次点明演讲的观点。其次,本段和开头首尾照应,自然收束全文。

这样说来,本篇演讲辞,算上标题,共有六处点题之笔,演讲的观点不可谓不突出、鲜明。

再次强调,演讲的目的是说理,但是,一定要把理寓于情中,要用浓厚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动人,演讲才有鼓动性。有了“情”,这个“理”才能说到听众的心坎里,引发听众最大程度的共鸣,才能发挥演讲的教育作用。所以,在演讲中鼓动起听众的情绪比引导听众去思考往往更有成效。那么,白岩松的演讲辞,其情感特点是怎样的?可以说,这篇演讲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通篇没有慷慨激昂的词句,只是在讲故事中娓娓道来,在朴实但有力的语言中,表达了演讲者对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这一问题的深深思索。

以上就是这篇优秀演讲词在观点、材料、情感基调等方面的特点。

今天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朋友们真的很有必要学习这篇演讲!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都想在将来成为某个行业的精英、栋梁,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仿照卡萨尔斯的逻辑: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大写的学生。学习就是学生的本分、天职、使命!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厌学之风,如果不及时刹车,恐怕就永远只能是在去往理想的路上,而永远到达不了理想!

附: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啦,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六十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位观点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