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理想主义的悲歌

2014-05-26何玉蔚

文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乔治

何玉蔚

内容摘要:《米德尔马契》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破灭的故事;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同样灾难性的婚姻和事业上的失败,作者认为这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中,崇高的感情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外表,伟大的信念也往往带有幻想的面貌,实际上,爱略特的创作道路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冒着重重阻力走过来的,她们的故事是自己经历的不完整改写。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 《米德尔马契》 理想主义 幻灭

乔治·爱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作家的代表,在当时极有声望,尤以《米德尔马契》一书获得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各日报、周刊都齐声赞扬说它是时下最重要的一部英语著作,“世界巨著之一”,金口难开的《泰晤士报》破例以四栏的篇幅加以评论,肯定其“哲理的威力”,算是对全书的盖棺论定。《米德尔马契》的影响还不只限于英国,该书于1871年年底开始分卷出版,1873年2月出齐,马上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都抢着买下翻印权,荷兰文和德文译本也相继问世,1948年,英国文学评论家利维斯所写的《伟大的传统》一书出版,把爱略特誉为组成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的三位作家之一,从而奠定了爱略特在文坛上的地位。在此书中,利维斯强调指出了爱略特作品中的“托尔斯泰式”的思想高度和热烈的道德关怀,尤以道德尺度为标准来衡量作品,而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爱略特的“才能在技巧纯熟的《米德尔马契》一书中,才发展到极致——这部气魄宏大的作品虽说带有不少的缺点,却是属于屈指可数的几部为成年人所写的英国小说之列。”[1]在那个女性需要冒用男性名字来写作的时代,爱略特的作品能够不仅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也被后来的文学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的确,《米德尔马契》不仅是爱略特公认的代表作,而且是英国小说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政治变革缓慢的英国的一个郡——米德尔马契。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女主人公多萝西娅为中心,另一条以来到米德尔马契的外地人利德盖特医生为中心,两个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可是米德尔马契却是一个充斥着势利小人、趋炎附势之徒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实现理想的条件。多萝西娅虽然“只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但已有一颗跳跃的心,一种强烈的精神需要,不满足于对女孩子的一般教导,认为这只是鼠目寸光,靠零星食品过日子,跟一只畏首畏尾的小耗子似的……凡是她认为最好的事,她总要弄个一清二楚,深信不疑;对于一切准则,她也决不仅仅口头承认,不想付之实施。她还把她的全部青春热情灌注在这种心灵的饥渴中;她所向往的是那种婚姻,它能够帮助她,让她摆脱年幼无知的困境,自觉自愿地接受指导,走上庄严崇高的道路。”[2]她终于碰上了老得可以当她父亲的卡苏朋教区长,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愿以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帮助卡苏朋完成他的宏伟著作,岂料婚后不久就发现丈夫并无真才实学,性格孤僻,婚姻变成牢笼,卡苏朋发现多萝西娅看透了自己,这种对他的自尊心的难以忍受的打击,激起卡苏朋本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他死前暗暗在遗嘱中加上了一句侮辱性附加条款,不准多萝西娅在他死后嫁给他的侄子,否则就会丧失财产继承权。多萝西娅一向向往成为伟大的奉献者,最终却成了卡苏朋卑劣的妒忌心的牺牲品,这是她的理想主义始料未及的。《米德尔马契》对多萝西娅的最后交代是说她放弃了财产,毅然嫁给了卡苏朋的侄子,把自己的一切融于他的事业,而且险些死于难产。而利德盖特呢?他是孤儿,但他本人学医,是个自食其力的自由职业者。他献身于病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但利德盖特不幸与米德尔马契市长的女儿罗莎蒙德结婚,从此陷入家庭囹圄。他的妻子外表漂亮温柔,但执意追求奢华,使得利德盖特医生背上沉重的债务,从此断送了事业上的追求。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的丑闻暴露以后,利德盖特作为他的合作者也受到牵连。在债务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一败涂地的利德盖特只好听从妻子的摆布,迁居伦敦,在伦敦,他专给富贵闲人看病,发了财,竟被认为是“成功者”,后来不到50岁就去世了。利德盖特是被侵蚀灵魂的世俗烦恼折磨死的,正如作者在利德盖特的事业还在起点时预言的,米德尔马契打算舒舒服服地把他吞下去消化掉,它也的确做到了。总之,《米德尔马契》通过故事的两条主线展示出一副人人处心积虑、盲目筹划、狂热追求而到头来却事与愿违、失败破灭的令人沮丧的景象,爱略特把它叫做“事件本身的嘲讽”,就像米德尔马契对多萝西娅的看法:她的第二次结婚是错误的,这已成为米德尔马契的共同观念,人们向年轻一代谈起她的时候,说她第一次嫁了一个体弱多病,可以做她父亲的老教士,在他死后过了一年,她又放弃财产,嫁给了前夫的表侄,一个年轻的可以做他儿子的人,而且没有产业,出身也不好。那些从没见过多萝西娅的人,通常总认为,她不可能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否则她不会嫁给前者,也不会嫁给后者。但爱略特在故事的结尾处却写下了这样的意味深长的句子:“当然,她一生中这些决定性的行为,并不像理想的那么美好。这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它们不是没有缺陷的,在这个社会中崇高的感情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外表,伟大的信念也往往带有幻想的面貌。”[3]虽然,爱略特不做简单化的道德是非的评判,尽量保持一种中立的语调,对于普遍的幻灭与挫折,其现象与本质,其原因与后果,爱略特都从不同侧面一一加以考察,不轻易下断语,但她笔下的多萝西娅以及她对多萝西娅貌似客观冷静的评判,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作者爱略特本人。

爱略特传记的第一卷是一部使人感到压抑的纪录。从书里我们看到她怎样从内地的狭隘无聊的社会风气下,经过不断的呻吟和挣扎,把自己培养起来,成为伦敦一家具有高度知识水平的评论刊物的助理编辑,有人责备她通过悲伤的自白来讲说自己的生平历史,但它毕竟还是透露出她所经历过的那些痛苦阶段。青年时代过去了——那充满了苦难的青年时代,然后,到了1854年,35岁的她做出了一生中的重大决定,与自己事业上的知音、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有妇之夫乔治·亨利·刘易斯一起出走,建立共同生活。为了这一举动,爱略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她被英国“体面”社会放逐;即使成名以后的很长时间也不能涉足“上流”社交界。这还没完,1880年,在丈夫刘易斯逝世半年以后,当时已经60岁的爱略特接受了多年的挚友、40岁的约翰·克劳斯的求婚。他们婚后在威尼斯度假的时候,约翰·克劳斯从旅馆的阳台纵身跳进下面的河水。关于这个新婚插曲,克劳斯后来解释说是“身体不适”引起的,然而至今还有人据此对爱略特的为人和个性做出种种可怕的猜测。实际上,关于爱略特其人,不论是在她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过不少议论、揣测和传闻。比如,有人说她奇丑,有人说她男性化,有人说她放纵,有人说她一生执著地追求爱与理解。20世纪50年代,她的书信经戈登·黑特整理出版,本来应该有助于世人对她的了解,然而偏偏有人从中看出她“撒谎”、“预谋制造假相”……女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有多少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对爱略特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为作家得到公正对待——凭作品本身得到公正的评价,不因它是出自女人的手笔,特别是某一女人的手笔,而有所偏颇,她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奋发努力,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她们奋斗的结果不是悲剧就是妥协,妥协比悲剧还要叫人难受。不过,“她们的故事也是乔治·爱略特自己的经历的不完整的改写。”[4]虽然,她采用一切方法将她们加以伪装,有时赋予她们以美貌,有时赋予她们以财富,或者把美貌和财富同时赋予她们,甚至,她还虚构出一种对于白兰地的爱好。实际上,爱略特的创作道路就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冒着重重阻力走过来的,她悍然不顾家庭的背弃、舆论的中伤、评论家的喜怒无常、早期经济拮据和晚年身体多病,还有那笼罩了她一生的对女性的偏见,与《米德尔马契》中的理想主义者多萝西娅、利德盖特一起,共谱一曲理想主义的悲歌。

注 释:

[1][4]维吉尼亚·吴尔夫:《书和画像》,刘炳善译,三联书店,1995年,第137、142页。

[2][3]乔治·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6-27、782页。

参考文献:

1.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介绍: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在《艺术评论》《戏剧文学》《俄罗斯文艺》《文学教育》发表论文50多篇。)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乔治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乔治和他的斧子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犬儒主义及其扬弃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
理想主义的感召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自信不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