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

2014-05-25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

浙江经济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环境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 李俊峰

图/金川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概念虽有各种表述,但都基本认同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社会文明形式。

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起构成一个逻辑序列,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物质文明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几种文明形态最重要的区别,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达到主动的适应自然。原始社会时期生态是文明的,但工业文明之后,是不是生态文明?从18世纪开始工业文明突飞猛进,技术进步创造了工具,能源为人类使用工具提供了动力,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能源的使用,提高了人类利用、征服和改造能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科技控制不好也能产生破坏力。发达国家和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已经证明:工业文明过分依赖技术进步和过度的能源消费,已经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利用科学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发展和开发绿色能源。

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生态文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生态文明的特征。一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表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义和价值的载体,是体现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理念的形式;二要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表征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而不只是为了人类而善待自然;三要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体现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物质基础;四要有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维护生态文明的秩序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目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式口号很多,但一般“绿色”、“低碳”是国际通用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其目标,循环发展是其方式,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是其手段。

四十年的轮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斯德哥尔摩-里约热内卢-约翰内斯堡-里约热内卢,人类用了四十年的历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凝聚共识,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路标,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当时发布了《只有一个地球》报告和《人类环境宣言》,这两个文件成为以后40年国际社会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基石。《宣言》所提出的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的基本原则,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198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委托一些法国学者撰写了《新的发展观》,就新的发展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雏形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进行了梳理,指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收入结构的合理化、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

1987年,联合国委托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一种崭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个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确定了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个原则,至今仍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论述的基础。

1992年,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以及上万名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包括102位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出席了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通过并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发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为今后在环发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也是对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的一次积极探索。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第三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出台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开始强调执行力,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联合国的千年目标,又称千禧年目标。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为20亿无电人口供电,实现电力的普遍服务,大幅度消减全球贫困人口等具体的指标。。

2012年,里约热内卢回顾了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确认了1992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和公平的原则”,提倡了全球的绿色发展,确定了两大主题:一是发展绿色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和推动其他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切实可行并有程序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

对于中国来说,1973-1992年是第一个阶段,着手制定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开始了环境保护的历程,提出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92年以后,中国开始参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以展现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2002-2012年,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其中,有一条不变的思路,即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

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什么?是低碳发展。经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五次评估报告,科学家们认为,为了实现地球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需约束自己的行为,把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上。政治家们据此科学的结论所采取的行动,就是分配排放权和划分环境容量空间。由此,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新的商机,即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体系,是绿色发展的基本核心,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技术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中国政府执政目标和全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当前设立的目标是: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能源消费总量还得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面临挑战,比如目前经济总量虽然刚刚超过日本,但能源消费已经是日本的5倍左右;另外,我国在2009年能源消费已经超过美国。因此,需要对能源消费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于我国发展模式来讲来说,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各国、日本、韩国都无法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特点,比如学习德国的创新精神、日本的忧患意识、美国的全球化思维以及南美、南欧,甚至非洲的豁达。

面对快速增长的人口,有限的资源和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等,当前的思维必须改变,不仅仅是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实现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要发展,不仅需要风能、太阳能、核能这种新能源,更需要造就中国的GE、西门子、罗伊罗伊斯,要有新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其它新型产业发展的技术,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前提。

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在于创新机制。一是体制创新,解决垄断企业与市场环境,中央和地方协调发展的问题;二是机制创新,解决市场环境问题、利用国际资源问题、人才问题;三是技术创新,加快产权制度建立,让装备制造业体面和有尊严的活着;其实最大的创新是教育创新,只有教育创新了才有知识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在于创新的思维、金融支持的落后、教育的落伍。国家设立了2020年要成为创新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思维已经固化,很难改变;80后、90后乃至21世纪新生代的教育是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强国的希望。教育的创新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创新。只有中国成为教育大国和强国,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创造大国,绿色和低碳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