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滩公园的开放

2014-05-24华一民

检察风云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部局外滩华人

文·图/华一民

外滩公园的开放

文·图/华一民

在外滩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大名声却很大的公园——黄浦公园,上海人习惯称它为“外滩公园”。每天,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或赏景、或小憩、或溜达,放松惬意。它之所以出名,不仅因这里是一览黄浦江及夏夜纳凉的绝佳位置,更是中国第一个公园,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170年前,上海已开辟租界。西方冒险家在攫取财富之余,感到需要一个消遣与休息的地方。但那时,上海缺乏适宜西方人生活习惯的公共娱乐场所,一些好动的西人只能手提猎枪在黄浦江猎禽取乐。恰好,1860年有一只沙船在外滩北首原英国领事馆前的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沉没,三四年后,由于泥沙淤积形成了一大片浅滩。依照1854年修订后的《租地章程》第五款内容推论,这种地方应属中国的官地,租界当局无权处置。但当这片浅滩于潮涨潮落之际若隐若现时,便逐渐引来了外商的垂涎,1862年上海外侨运动事业基金会计划用一万两白银把这片浅滩造成公园,并于1864年获得英国领事的同意。双方约定:如果这个公园一旦不作为公众游览之用,土地应立刻归还英领馆。1866年工部局用极低的工价雇佣了大批中国工人修路、筑园,并用疏浚洋泾浜(现延安东路)中挖起的河泥填高了这片浅滩,接着开始植树,布置花坛草坪,建筑音乐亭、茅舍等。直到1868年6月,公园已经建成,英国领事才致函上海道台称地已填好,共计30.47亩,拟作娱乐用途,决不造屋营利等等。这显然属违约行为,但事已至此,软弱的上海道台也只得答应。同年8月8日公园正式开放,前后费时两年左右,花去白银9600多两,公园名“Public Garden”。它与中国传统的私家花园不一样,是由行政领导机构出资建造并对公众开放,于是中国人称其为“公家花园”或“公花园”,但此后这里尤以俗名“外滩公园”闻名上海乃至海外。今天我们把国家建造并对外开放的花园称之“公园”,就是从“公家花园”而来的。

不过,公家花园的“公家”仅对外国人适用,中国人是被排斥在外的。工部局甚至在公园门口竖一告牌写有六条园规,其第一条“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第五条“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把犬和华人相提并论。这种侮辱中国人的做法,激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抗议,并要求上海道台与英国领馆交渉立即取消华人不得入园的条文。1884年及以后,工部局又屡次填高苏州河口的滩地扩大公园,这时上海道台也不再忍气吞声,每每提出交涉,纠纷案一直提交到北京清政府总理衙门和外国驻华公使团。据称由于工部局理亏,北京公使团采取了不予支持的态度。为平息上海人民的怒火,1886年5月24日工部局采取了欺骗花招,宣布发放“华人游园证”,允许持有此证的中国人进园游览。但领取此证手续极其繁琐,每张游园证的有效期又只有一星期。领到游园证的只是少数有身份华人。1889年发183张,每证以四人计,全年入园华人也只有700多人而已。只有偶尔,譬如英王生日之类的重要节日,工部局才允许开放一天,让中国人进去看看逛逛。1890年12月,工部局又在四川路博物院路(今虎丘路)河滨,另辟一所公园,当年称为“新公园”,也叫“华人公园”(Chinese Garden);说是专供华人游览,以缓和中国人的不满情绪。这个所谓“公园”,只有六亩多地皮,两只茅亭、几棵树和几张椅子,当然更不会有音乐亭,根本不像一个公园。在华人心目中,又是一种耻辱的标志。一直到1925年5月,上海各界因日本人枪杀顾正红而爆发了五卅运动,南京路上流了血,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工部局才被迫于1928年6月1日起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可是要买票入内,最初是每人十铜板,儿童免费。后来增至每人一角银毫,再后是二角,直到租界时代终了。据报载,公园全面开放的当天,就有2400人购票入园,自6月1日后的两周内,出售年票5000份之多。

建园之初,公园以其两面临江的优越位置和绿化成为观赏浦江景色的最佳处,又是夏夜纳凉,享受江上清风的好地方。因此,除隆冬季节以外,公园每天开放到午夜零点,傍晚以后游人最为集中。公园按英国自然园景风格设计,除既有的音乐台、西式亭子、草地、假山以外,光绪年间又增添两个喷水泉,其中一在假山前,有两个相倚拥抱撑伞的童子雕像,水从伞顶上喷出。此外,还有欧洲品种的花卉,是一座颇具特色的百花园。音乐会是公园一大传统特色,由工部局管弦乐队演奏。每年的六月份到九月份,都会定期举行露天音乐会。清末的外滩公园不仅是游客的休闲地,也成为商家开拓经营的理想场所。1897年,百纳洋行向工部局申请,在公园举行音乐会的那些夜晚,进园供应点心、饮料,董事会批准这一试验性的经营。1904年,工部局董事会决定将夏令时节在公园出售非烈性饮料的权利予以公布,招商竞争。1905年4月,工部局共收到四家提出设立饮料货摊的申请。在接纳点心摊入园经营的同时,工部局也严格禁止一些扰乱游园环境的经营活动。同时,公园设施相应完善,在公园门口设有一个饮水处,后又安装了有过滤器的饮水管,修建了厕所,这些做法突破传统私园的功能,树立了近代都市公园的样板。但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公园却遭日军肆意践踏,音乐亭被改建碉堡。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园景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埋地雷筑碉堡破坏。

这个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公园,还曾叫过外大桥公园、外摆渡公园、租界公园、外国花园、春申公园等,1946年又改为黄浦公园。它既记录了洋人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态度和中国人受屈辱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对民主、公正、自由的斗争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公园多次修葺,面貌焕然一新。公园两面临水,江堤防汛墙从公园大门由南向北再西折至外白渡桥桥堍,是游客登临观赏浦江景色的最佳处。1989年为配合外滩改造工程,园景重新布局,在保留原有的古树名木、水池及绿地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和主雕、浮雕为公园的主体。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时纪念塔落成开放。如今,黄浦公园与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融为一体,成为上海人民纪念先烈,了解外滩的好去处。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工部局外滩华人
何为“华人”?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风波述论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上海外滩夜色
摆渡的人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