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014-05-15柳静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基层

柳静雅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仅就北京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36.59%,本科生26.6%,专科生16.84%[1]。面对如此就业形势,毕业生们如何选择,不仅仅是官方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学生多,岗位少,劳动力供大于求

自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一年的增长幅度都很大,高等教育这种急速的增长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业巨大的影响。而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同时,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质量和数量却有所降低。一些企业虽然提供了不少岗位,但待遇和发展空间很难令大学生满意,这也了造成许多毕业生没有立即就业,而是持观望态度。高校的扩招政策导致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人员供给大于岗位需求的局面,也是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的主要原因。

2就业歧视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业无门

目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就业歧视,它已成为阻碍劳动力市场正常发展并会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们遭受到的歧视可谓五花八门,从性别、年龄、学历到经验、院校、户口歧视,每一项歧视都会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一个拦路虎。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要通过设置条件希望能够招聘到符合单位要求的人员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各种不公平的歧视往往会使大学生失去平等发展的机会,影响人才的公平竞争,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无门,甚至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心理。

3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就业时的自我认知是指大学生在选择就业问题中对自己及其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对选择工作的过程中的问题及事物要有自己的正确见解与判断。自我认知不足和对外界环境的不正确理解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问题。目前许多大学生都将就业目标放在政府机关、国企或大型跨国企业上,然而他们还是缺少对这类工作应有的了解,导致盲目追求热门的一些工作单位,却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好好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并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导致频繁跳槽,总认为别的单位待遇更好,更适合自己,这就是大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不正确理解导致了认知偏差,最终造成大学生觉得找不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就业困难的局面。

4社会价值取向偏差

现在人人都希望到一线城市,到政府机关去工作,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去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实际上,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接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2]。而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更是看不上基层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这些都导致了劳动市场上企业找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二大学生应如何做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从各种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是都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们应该尽早明白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与能够做什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有利于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大学生在初入校门之时,就要对自己有清晰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专业,量身定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多条途径,就业时可以适时调整[3]。

2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过硬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可能仅仅是“敲门砖”,自身实力成为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寡、职业层次高低及劳动收入多少的关键因素,自身综合素质与实力是职场取胜的“硬道理”。所以大学生们在学校期间,就需要从环境适应、自我学习、人际沟通等方面开始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多参加如顶岗实习之类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3做好角色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毕业后自己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就业市场。自己不再是一名单纯的学生,将要成为职场上的新人。大学生要明确意识到这一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尤其是最近几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对刚毕业大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就业门槛很高,就业压力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更多地向二三线城市、基层和西部地区流动,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许多大学生期望的白领岗位严重不足,国企、公务员等政府部门岗位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大学生要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不是盲目跟风。

4调整就业心态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会产生持续偏高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指导,大学生会更多地使用负性的应对方式,产生消极就业情绪,长此以往,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就业难现象,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合招聘方的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总之,怨天尤人或者牢骚满腹都是无济于事的,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增强自信,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才是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三社会应如何做

1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当前,高校扩招仍在逐年进行,毕业生就业人数每年以数十万的数量增加,而就业岗位却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岗位的种类和“档次”也无法满足毕业生的期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提高自己的市场意识,及时收集、预测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社会的需要对专业设置和各专业招生规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大致保证各专业大学生“供需”总量相符。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机构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调整择业心态,帮助学生充分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及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endprint

2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渐增多,大学生们从“精英”向“大众”开始转变,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高端急需人才。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大学生就要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多地将眼光放到到中小城市、基层和中小企业。近年来,政府在基层就业方面提供的一些政策,如大学生“三支一扶”、西部支教、大学生应征入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状况。对于部分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府有责任对其进行引导,只有建立完善的基层就业配套措施,才能够让基层对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3加强社会公平机制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始终存在就业歧视和各种不公布的暗箱操作,这些都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就业市场的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和评价标准,改变就业歧视的心态,注重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企业要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公平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给大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只有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给予他们发挥光彩的机会[4]。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近几年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顺应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如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毕业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要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创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援等[5]。政府通过制定更完善的支持创业的措施,才能让大学生创业更有信心,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才能实现最终要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

随着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难问题在最近几年将一直存在,这不仅对于大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社会和政府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如何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现象,这仍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J/OL].http://sn.people.com.cn/n/2013/0509/ c349214-18627208.html.

[2]焦李荣.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5):163-164.

[3]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7.

[4]陈军义,朱长凤.基于就业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3):49.

[5]姜世键.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基层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走基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