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美丽巴中 开创幸福生活

2014-05-15宋军伟祝万翔

中国扶贫 2014年5期
关键词:巴山新居巴中

宋军伟+祝万翔

在中国的扶贫开发区域中,巴中是一个典型地区,因为它集四川省五大扶贫区域、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于一身。“落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貌”,通过了解巴中扶贫开发工作,能管窥四川扶贫开发的成绩、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成果、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成效。为此,在各地抓紧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之际,《中国扶贫》杂志就巴中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专访了巴中市市委书记李刚。

《中国扶贫》:巴中作为四川省的五大扶贫区域、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请介绍一下巴中近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刚:巴中是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区域,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或省级贫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强调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使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了强大力量和坚强后盾。

近年来,巴中市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大的责任,苦干实干,努力挖掉“穷”根。

巴中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理念抓扶贫。巴中属于整体贫困区域,表象是农村贫困,根子在工业化、城镇化很弱,我们坚持全域扶贫,把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推动统筹城乡,努力做强基础、做优产业、繁荣农村、富裕城乡居民。

二是坚持精准扶贫、连片开发。针对巴中整体贫困的现实,我们以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为着力点,实施连片整体开发,把单家独户的脱贫与片区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统一考虑,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坚持“一片一片地规划、一片一片地推进、一片一片地脱贫”。

三是坚持立足开放合作抓扶贫。巴中的贫困,主要在于产业缺乏支撑,根本在于开放不足。为此我们把扩大开放,打开山门、打开心门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度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四是坚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抓扶贫。坚持“还权释能”,抓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三资”、林权、水权等产权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坚持捆绑式扶贫,打好组合拳,形成多元投入的大扶贫格局。

通过努力,巴中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包括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铁路、第一所高等院校等等,结束了没有重大外来工业投资项目的历史。引进的海螺水泥项目达产后,一个项目的税收就是原来全市财政收入的10%;引进的兆润摩托,是目前四川唯一一个整车摩托生产商和出口商。

从2012年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前列,改变了长期垫底的局面。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87.1万人下降到48.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5.65%,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比例由9.55%下降到7. 81%,区域贫困得到一定缓解。

数字成绩是硬件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软件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干部群众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观念更加进步,这对改变巴中贫困,致富奔小康特别重要。

《中国扶贫》:巴中扶贫开发工作有哪些亮点和创新?

李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按照统筹城乡、精准扶贫、连片开发、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三个聚集”为形态,“三项改革”为动力,“六大统筹”为路径,“六大扶贫工程”为抓手,综合立体式推进扶贫开发,形成以连片扶贫开发为突破、精准帮扶到户为基础的扶贫开发模式。

“三个聚集”指农民向中心村和聚居点适度聚集、产业向规模经营聚集、土地和山林向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聚集;“三项改革”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六大统筹”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城乡管理体制;“六大扶贫工程”指巴山新居工程、乡村道路工程、产业发展工程、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

所谓创新,主要实现在“三个转变”:一是扶贫理念由“就扶贫抓扶贫”向“统筹城乡全域扶贫”转变。二是扶贫对象由“单元扶贫”向“连片开发”转变。三是扶贫机制由“单项推动”向“三位一体”转变。

《中国扶贫》:您认为巴中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李刚:巴中扶贫开发工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六个字”:解困、脱贫、发展。重点是既要解决广大贫困群众的生存问题,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和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三保障”,还要解决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综合发展问题。

难点是贫困群众增收困难。一方面贫困面大、程度深,按2300元的贫困标准测算,全市目前还有48.84万贫困群众,其中有29万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薄弱,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另一方面与全国全省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13年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37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少2759元、1758元。

另外,市场培育严重不足,主要是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和要素自由充分流动不足,缺乏业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还有就是生产要素总量不足、流动难,农村资源变资本、农民财产变资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金融手段的运用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扶贫》:围绕新阶段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也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巴中下一步的扶贫开发有哪些规划?endprint

李刚:贫困不是巴中永久的标签,落后更不是巴中的本质常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扶贫开发工作做好,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绝不拖全国、全省的后腿。下一步,我们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是坚持扶贫工作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加快推进扶贫攻坚。二是坚持政府作用与市场手段紧密结合,突出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维联动推进扶贫工作新格局。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既突出工作主战场,成片推进扶贫开发;又注重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将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具体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巴山新居建设、产业培育、技能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中国扶贫》:巴山新居建设是巴中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具体建设过程中是如何推进的?下一阶段在巴山新居建设方面会有哪些加强和突破?

李刚:我们搞巴山新居建设的初衷是从农村最为突出、老百姓最迫切盼望改变的居住问题入手,按照统筹城乡的路径和目标,推进扶贫开发。一方面,把巴山新居作为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通过搞社区型聚居,把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分离,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抓上去,既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又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把巴山新居作为城乡一体发展的基础工程。巴中的山地特征和80%的农村人口决定了必须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道路,我们把巴山新居作为市、县、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城镇,一头连着农民,作为城乡发展共繁荣的具体抓手。第三方面,把巴山新居建设作为扶贫到村到户的有效载体。我们深入调研发现,农村危旧土坯房、有安全隐患的农房多,广大农民建房的意愿强烈、急迫。我们因势利导,把建“新居”作为直接到村到户的扶贫载体,实施“六大扶贫工程”,推进综合扶贫。

在具体实施上,我们突出规划先行、连片推进、群众主体。首先是全域全程全面规划。空间上全域规划,时间上全程规划,把全市农村分成100片,规划到村到户,重点建设9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到2020年使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第一我们确立了新建型、改造型和保护性三种模式,每个扶贫片区有产业、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一个个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团,并辐射带动周边,最终实现全域扶贫。第二是坚持成片推进。对规划的100个片,每年每县区按照“公路联网、设施联通、产业联片”的思路,整镇整村推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3-5片,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展一片、致富一片。第三是突出群众主体。建设标准由群众定、规划由群众议、新居由群众建、社区由群众管。

投入方面主要有四个渠道,群众自筹是主体,大概占71%;各种项目资金整合包括上级专项投入,大概占20%;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大概占7.4%,金融这一块,目前我市银行存款达640多亿元,贷款仅240多亿元,可挖掘的潜力很大;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市县财政补助,大概占1.6%,每户不低于1.6万。其中,群众自筹这部分钱又主要来自农民的务工收入和流转地权、林权、屋权等财产性收入,全市120万务工人员,一年的劳务收入大概有900亿。农民挣的钱主要就做三件事,修房子、供娃娃读书和养老看病,修房子是主要支出,绝大部分都可以依靠务工收入,需要贷款的农户大约占10%,一般打上两三年工也可以还清。

我们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巴山新居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精神,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

一是更加注重产村相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们已规划建设了富硒茶叶、食用菌、金银花等八大特色产业片区,引进了温氏、雨润等一批龙头企业。同时通过林权、宅基地流转等的改革和土地入股龙头企业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新居,在产业基地、企业、市场、品牌、服务体系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再下功夫,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更加注重长效机制,提升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水平。巴山新居形成了农村的新型社区,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我们在所有的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所有的中心村、大部分聚居点建立了综合便民服务站,设置了科技推广员、司法助理员、文明督导员、卫生保洁员等。我们将进一步在基层治理结构上再创新,形成适应农村新型社区特点的长效机制。

三是更加注重创新机制,保障农村特困户安居乐业。对农村特困户,我们在建设巴山新居时,专门配套了廉租房供其居住,并向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机会。我们将进一步对特困户的生产生活作出制度性安排,加大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力度,探索农村特困群众生活保障和增收致富的多种有效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山新居巴中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搬新居
巴山送红军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易迁新居
美术作品欣赏
巴山背二哥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