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山新居:安家创收暖人心

2014-05-15宋军伟祝万翔

中国扶贫 2014年5期
关键词:聚居点巴山新居

宋军伟+祝万翔

多年来,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巴中一直与贫困落后相关联,经济落后,生产力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

历史上的巴中是革命老区,这里有红军的革命烈士陵园,巍峨的大山上,“红军精神”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感召着一代代人投入到建设美好巴中,扶贫开发魅力巴中,跨越发展幸福巴中之中。

如今的巴中,正一步步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一个个美丽的“巴山新居”蜿蜒排列在巴中的各个县区,形成了县、乡镇、中心村、村庄的格局。在一个个“巴山新居”里,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齐全,并配有因地制宜的相关产业。这里见证着巴中扶贫开发的一个个功绩,更见证着巴中新农村城镇化“两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这里的居民有新房、有产业、有文化活动、有体育健身,他们面带笑容,畅享美丽乡村新生活。

巴中辖三县两区,三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区为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0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80%。据巴中市委书记李刚介绍,“就发展阶段来说,巴中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低,基础薄弱,抵御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面对城镇带动辐射能力低下和广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巴中若完全照搬照套发达地区的模式,实行“小马拉大车”式的统筹城乡肯定是行不通的。针对这一情况,2011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与四川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用7到10年时间改造巴中市农村土坯房,建设农村新居工程。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2012年1月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对农村新居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亲自定名为“巴山新居”。李刚说:“巴山新居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新居,而是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让老百姓住进现代化的新居,也要让新居留住人,更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不能穿新鞋还走老路。”

据李刚介绍,“巴中把巴山新居工程作为六大扶贫工程的首要工程。实施巴山新居建设既是巴中扶贫开发的重要路径,也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为它克服了传统扶贫方式单项推进、普遍开花的弊端,是集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文化建设和人文再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包括非农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促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重新配置。同时,还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变‘输血为‘造血,变村庄为新型社区,变村民为社区市民,变农民为从事现代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工人,进而彻底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巴中坚持“全域巴中”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市中心城市—县(区)城市—重点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城乡一体化的四级新型城镇体系,把巴山新居纳入这个体系的最末端,使其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坚持“全域、全程、全覆盖”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促进、协调推进”的原则,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加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全面改变巴中农村面貌,有效提升农村参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能力。

坚持全域规划 统筹整体推进

坚持“全域巴中”理念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是实施巴山新居工程的基本前提。巴中把巴山新居工程作为开发式扶贫和统筹城乡的系统工程来谋划,科学规划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体后专项”,强化规划管理,实行“多规衔接”,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聚集、交通通讯、社会事业、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为发展留足空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村逐户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口流向等多种因素,把41.39万户、152万人作为新居建设的实施重点。按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布局,新建型、改造型、保护型三种类型相结合,编制工程总体规划。

巴中将危旧土坯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高寒山区不适宜人居三大类农房全部进行新建,对有一定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配套完善的旧村庄和被拆乡镇社区进行改造,对有传统风貌、历史文化元素的民居予以保护修缮。新建中心村、聚居点坚持靠近城镇、靠近产业园区(基地)、靠近资源富集区,并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等实际,准确、合理定位新村类型和业态。同时,在中心村和聚居点中适当规划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特困户住房难问题。据巴中农委副主任龙从波介绍,“2014年全市将新建中心村21个、聚居点310个,新培育现代农业20万亩以上,农民收入增长17%左右;2015年将建成中心村21个、聚居点400个。到2020年,全面完成41.39万户农村新居建设任务,建成9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

优先培育产业 吸引人口聚集

有了新居,就必须留住人,留住人就要兴产业。产业发展是巴山新居的生命,只有以产业作支撑,才能让农民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

巴中树立“以产业聚集人口”的理念,通过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立足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特色畜牧、特色林产、特色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沿山、沿路、沿沟的连片块状特色产业带和示范片,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endprint

围绕路网通道培育产业。巴中市“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的区域交通枢纽格局即将形成,以铁路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为依托,培育商贸产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在此背景下,可以做深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等产业规模;做优做大特色矿产资源、新材料加工业,着力发展非金属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引进新建机械制造业,围绕成渝西三大城市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发展电子元器件、汽摩零部件及矿山、农用、轻工机械,把机械制造业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特色“巴药”、天然气化工、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围绕河流通道培育产业。巴中市结合产业布局,发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龙头主体、基地载体、园区示范、“专合”纽带、大户带动,突出发展富硒茶、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粮油、有机菜、干果、竹木、空山黄牛、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等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示范区,促进特色产业带状发展、块状聚集。通过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模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提升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

围绕景区通道培育产业。巴中市“红色、绿色”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十分厚重;以光雾山、米仓山、空山等为代表的绿色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可围绕旅游景区通道,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小镇、红色旅游村。通过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能有效延伸产业发展,带动以富硒茶、彩林花卉、金银花为代表的旅游休闲、特色产业,有效提高农民增收,促进“家园变花园、山区变景区”。

据资料显示,巴中市依托聚居点培育了七大特色产业带、45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1个标准养殖小区,新引进了温氏、雨润、翼展、塔基、百草药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了“巴食巴适”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4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3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

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城乡一体

巴山新居建设是巴中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对既有的体制、制度、政策和利益格局进行改革调整。在全市上下形成强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共识的基础上,巴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巴中坚持“还权释能”,大力推进农村“八权一股”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鼓励农民开展抵押、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的产权流转交易;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建设用地交易及耕地占补平衡交易平台和中介评估机构;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对巴中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巴中市户籍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原在农村的土地、林地等承包经营权可保留,并依法享有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外地符合政策迁入巴中农村登记为“居民户口”的人员,依法享有和履行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城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全力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一站通”,使流动人口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探索城乡一体的金融体系。巴中以农村林权、土地承包使用权、水利设施确权、宅基地的确权和流转为基础,探索建立“三农”多元化、多形式的信贷融资机制。组建融资平台,运用财政资金引导、银行资金支持、农村资本聚合、城镇资本注入的模式,创新担保、贴息贷款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

强化公共服务 构建新型社区

巴山新居建设不仅是把散居的村民汇集起来集中居住,更是要以现代新型社区的模式改造传统的独居方式。随着居住规模的扩大,对道路、能源、通讯、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同步扩大,生产生活方式、人的观念习惯和行为模式等将会发生强制性的变化。巴中市重点在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育方面进行了配套推进。

着力公共服务配套。以巴山新居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使新建聚居点实现“四通”、“五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和通讯,有1个活动广场、1个购物中心、1个卫生室、1个文化站、1个垃圾收运点。配套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农村公路建设“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到2013年底通村通畅率达到90%以上,“十二五”末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配套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到“十二五”末,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0所,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

着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配套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行政代理服务与社区生产、生活服务有效衔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民主自治,完善计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文化娱乐、法律咨询、职业培训等服务“七位一体”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人口合理聚集、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

着力新型农民培育。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扎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弘扬宣传公民道德、文明礼仪、乡规民约、法律和健康知识,形成自立自强、健康向上、诚实劳动、团结和睦、和谐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的良好社会风尚。

创新建设机制 强化要素保障

实施巴山新居建设,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是关键,特别是资金投入是一个严重的瓶颈,必须探索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保证建设之需。同时,要强化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发挥连片推进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主动建设的自觉性,形成建设合力。

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奖补、农民主体、市场推动、信贷帮扶、社会参与”等7个方面的投入机制,分类实施成片推进,巴中市规划为100片,每个县(区)每年建设3—5片。按照“公路联网、设施联通、产业连片”思路,坚持成片式、组团式整镇整村方式推进,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民意的要求,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群众全程参与,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受益者。构建社会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坚持行政化和市场化并举,加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机制。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巴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居建设的组织实施。结合开展“挂、包、帮”活动,由市级领导牵头分片负责督促指导各地新居建设,实行领导干部、帮扶部门、技术人员、监督队伍“四进村”,全面加大巴山新居建设协调力度。将巴山新居建设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工作进度定期通报和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制度,重点督查工程进度、依规施工、资金投入、建材供应和质量保障,强化责任追究落实,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聚居点巴山新居
搬新居
巴山送红军
易迁新居
美术作品欣赏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古城里的海滨新居
石棉话重建感党恩聚民心
成渝城乡统筹背景下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