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低渗油藏氮气微球交替驱技术研究

2014-05-15谭俊领马丽萍黎晓茸

特种油气藏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驱采收率微球

谭俊领,张 涛,马丽萍,黎晓茸

(1.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18)

引 言

长庆油田董志区于2005年投入开发,属低孔、低渗、低压、低黏度、高饱和压力储层,水驱驱替系统难以建立[1],水驱波及效率低,目前原油采出程度仅为3.63%。开发过程中油井产能下降明显,“注不进,采不出”矛盾显著。且由于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平面上产液量、含水分布不均。目前,氮气驱是改善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注氮气可有效解决低渗透油藏能量难补充和储层敏感性强的问题[2-7]。为抑制气窜,注氮气时常采用氮气/水交替注入,但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注入水多沿水窜孔道和微裂缝向前指进,抑制气窜效果有限。聚合物微球可有效封堵水流优势通道,使注入水在地层中更均匀推进,更好地与氮气混合形成气液两相区,从而抑制气窜。因此,将注氮气和注微球相结合,提出氮气微球交替驱开发特低渗油藏技术。根据董志区的油藏条件确定实验条件:实验压力为14MPa,实验温度为 60℃,实验所用模型为天然岩心拼接的长岩心驱替模型。针对该区块开展了注氮气微球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为特低渗油藏注氮气开发矿场试验提供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水驱后注氮气实验

以单管长岩心模型模拟均质油层,进行了5组实验,研究水驱后注氮气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并优化氮气的注入时机。实验时先进行水驱,然后转注氮气,注入1倍孔隙体积氮气后转后续水驱,至产水率达到98%时结束实验。实验方案见表1。

表1 水驱后注氮气实验方案

1.2 水驱后注微球实验

以双管长岩心模型模拟非均质油层,进行水驱后注微球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聚合物微球的调驱性能与提高采收率效果。2个长岩心渗透率分别为0.65×10-3、2.91×10-3μ m2,渗透率级差为4.48。实验时先水驱,至产水率90%时注入0.5倍孔隙体积的聚合物微球,后续水驱至产水率98%时结束实验。

1.3 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

以双管长岩心模型进行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对比氮气水交替驱效果,研究氮气/微球交替驱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并研究了交替段塞大小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时先水驱,至最佳注气时机时交替注入氮气和聚合物微球,气液比为1:1,氮气总注入量为孔隙体积的0.5倍,后续水驱至产水率98%时结束实验。实验方案见表2。

表2 氮气微球交替驱实验方案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驱后注氮气

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效果

2 22.93 27.31 23.17 73.41 3 46.73 20.18 4.91 71.82 4 59.52 5.24 4.53 69.29 5 52.67 7.33 2.44 62.44

(1)与单纯水驱相比,水驱后注氮气可显著提高特低渗长岩心的原油采收率,无水采油期结束时注氮气的原油采收率比单纯水驱的采收率高13.04个百分点。这是因为特低渗岩心的孔喉结构复杂,而且极其微细,水驱油时的液阻效应很强,注入水很难进入微小孔隙驱替其中的原油,导致岩心微小孔隙中剩余油较多;而氮气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较小,注入的氮气较易扩散进入小孔喉中,驱动水无法波及的原油,从而提高采收率[8-9]。

(2)氮气注入时机对原油采收率有较大影响,无水采油期结束时注氮气的采收率最高,可达73.41%,比单纯水驱采收率高13.04个百分点,产水率90%时注氮气的采收率最低,为62.44%,仅比单纯水驱采收率高2.07个百分点,即注氮气越晚,与单纯水驱相比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小,这是因为产水率越高时形成的水窜通道越多,氮气注入后越易沿流动阻力较小的水窜通道迅速气窜,降低注氮气的效果。因此氮气注入时机应尽早,推荐注入时机为无水采油期结束至产水率为30%之间。

2.2 水驱后注微球

水驱至产水率90%时转注0.5倍孔隙体积微球,之后继续转水驱,实验结果见图1~3。其中,注入孔隙体积倍数0.53~1.06为注微球。

图1 微球调驱实验注入压差变化

图2 微球调驱实验采出程度变化

由图1可知,刚开始进行水驱时,注入压差迅速上升,这是由于岩心中饱和的原油流动时阻力较大,需要较大的注入压差来驱动。随着地层水的不断注入,由于水油流度的差异,在高渗长岩心中迅速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注入压差由3.9MPa迅速下降到2.55MPa。微球注入后,压力不断升高,注入0.5倍孔隙体积微球时注入压差可达到 11MPa,由此说明聚合物微球能有效封堵水流通道,提高注入压差,有很强的封堵性能。后续水驱过程中,压力呈波动式缓慢下降,这说明聚合物微球具有很好的深部调驱性能。聚合物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会通过吸附、架桥等滞留在孔喉处产生封堵,使注入压差升高,迫使后续流体转向,压差达到一定值后微球发生变形通过孔喉,向更深部地层运移,压差下降;微球在地层中运移时不断发生“滞留—变形—滞留”,在宏观上表现为“封堵-运移-封堵”的过程。

由图2可知,注聚合物微球前,注入水只能驱动高渗长岩心中的原油,低渗长岩心不能启动,无原油产出。该阶段注入的地层水全部进入高渗长岩心,使得高渗岩心迅速水窜,出口端产水率迅速达到90%,此时高渗岩心原油采出程度为65.56%,而低渗岩心采出程度为0,即单纯水驱时,非均质特低渗油藏各层吸水不均,开发效果较差。

由图3可知,聚合物微球注入后,优先进入水流通道进行封堵,驱动压力不断升高,当压力达到6MPa时低渗岩心被启动。注微球过程中,产水率呈下降趋势,注入结束时产水率由 90%降为 68%。注微球及后续水驱阶段,原油采出程度的增加主要源于低渗岩心采出程度的增加,在此阶段高渗岩心采出程度仅增加 12.2%,而低渗岩心采出程度增加了45%,这说明微球能有效的封堵水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提高非均质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具有很好的深部调驱性能。

2.3 氮气微球交替驱

图3 微球调驱实验产水率变化

双管长岩心模型水驱至产水率 30%时转氮气微球交替驱,交替周期为 1~3,气液比为1:1,氮气注入总量为0.5倍孔隙体积,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氮气微球交替驱提高采收率效果

(1)氮气微球交替驱可显著提高并联长岩心的原油采收率,氮气微球分3个交替周期注入时,2个长岩心的综合采收率可达81.36%,比氮气水交替驱的采收率高9.88个百分点,即氮气微球交替驱可显著提高非均质特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且其增油效果显著优于氮气水交替驱效果,这是因为注入的微球优先进入水流优势大孔道,通过吸附、架桥等在孔喉处滞留,对水窜通道形成封堵,使后续注入流体转向高含油饱和度的小孔隙,扩大注入流体波及体积[10-11],提高原油采收率。氮气微球交替驱综合了注氮气和注微球的优点,氮气和微球在地层中通过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2)氮气注入总量一定时,交替周期越多,注氮气微球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越好[12-13],氮气分3个周期注入时的采收率比1个周期注入时的采收率高9.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交替周期越多,气与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混合越充分,气液两相流动在多孔介质中所占比例越大,贾敏效应等气液相互作用越明显,越有利于氮气和微球通过协同作用提高原油采收率。

3 现场应用

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在董志区内进行了2个井组的现场应用,注入方式为氮气/微球交替注入,气液比为1:1。截至2013年4月,共累计注入氮气101×104m3,2个井组对应的15口油井平均日增油幅度为15%以上,试验区综合递减由5.3%下降到目前的-5.1%,自然递减由5.2%下降到目前的-3.2%,年含水上升率由6.6%下降到目前的-20.3%。其中,已测的1口侧向井地层压力由施工前的10.8MPa上升到施工后的17.0MPa(原始地层压力为14.4MPa),即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由74.9%上升到118.1%,氮气/微球交替驱在长庆特低渗透油藏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 结 论

(1)水驱后注氮气可显著提高特低渗油藏的采收率,且注入时机对采收率提高幅度有很大影响,氮气注入越晚,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小,推荐氮气注入时机为无水采油期结束至产水率为30%之间。

(2)聚合物微球在地层中的运移是一个多次“滞留—变形—滞留”的过程,非均质特低渗油藏注微球可显著提高注入压差,调整高低渗层的吸水剖面,降低油藏产水率,提高原油采收率。

(3)氮气微球交替注入可显著提高非均质特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且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氮气水交替注入效果,氮气注入总量一定时,交替周期数越多,氮气微球交替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越好。现场应用表明氮气微球交替驱降水增油效果显著。

[1]岳湘安,魏浩光,刘峰刚,等.层间非均质性对特低渗油藏注水开采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1):99-102.

[2]郭平,李士伦,杜志敏,等.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24(5):46-50.

[3]郭万奎,廖广志,邵振波,等.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0-15.

[4]董平志.大芦湖油田氮气驱提高厚层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试验[J].特种油气藏,2011,18(2):104-106.

[5]魏浩光,马坤,岳湘安.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氮气驱油实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2):118-121.

[6]杨元亮,沈国华,宋文芳,等.注氮气控制稠油油藏底水水锥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3):83-84,88.

[7]何秋轩,王志伟.低渗透油田注气开发的探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6):38-40.

[8]Sinanan B,Budri M. Nitrogen injection application for oil recovery in Trinidad[C].SPE156924,2012:1-11.

[9]Necmettin Mungan. High pressure nitrogen injection for miscible/immiscible enhanced oil recovery[C].SPE81008,2003:1-7.

[10]Tian Yuqin,Wang Lushan,Tang Yanyan,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nano polymer microspheres diversion technique of deep fluid[C].SPE156999,2012:1-6.

[11]Lei Guanglun,Li Lingling,Hisham A,Nasr-EⅠ—Din.New gel aggregates to improve sweep efficiency during waterflooding[J].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Engineering,2011,14(1):120-128.

[12]黄海,刘易非,王卫娜,等.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6):985-988.

[13]赵明国,丁先运,李金珠.低渗透油田水/CO2交替驱注入参数优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20(27):7068-7070.

猜你喜欢

水驱采收率微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海相砂岩油藏张型广适水驱曲线预测修正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改质水驱砂岩油藏生产动态预测方法
葛根素生物黏附微球的制备及评价
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率计算新方法:对分流量方程法的校正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