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晓忻:撬动小微信贷大变革《IT时代周刊》对话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

2014-05-15发自北京

IT时代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时代周刊信用供应链

(发自北京)

责编:小雨E-mail:zbs@ittime.com.cn美编:圆圆校对:媚子

由于中国本土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在西方可以凭借征信体系轻松完成的贷款事宜,在中国却变得遥不可及。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获得银行贷款来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却遭受着贷款给中小企业损失严重的流血现状。

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贷款,银行方面却又顾虑重重,这里面的矛盾该如何破解?

事实上,范晓忻和他的金电联行就能化解这个矛盾。他们通过大数据对中小企业产业链进行深度分析,帮矛盾双方解决各自的难题,即让中小企业轻松贷到钱,也减少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虽是清华出身的理科男,范晓忻却很有些文艺气息。在大学时代,他曾领导清华合唱团,红极一时的“水木年华”就是以他们为背景发展起来的。闲暇时间,范晓忻喜欢打羽毛球——其实他是羽毛球职业选手。

喜欢艺术,热爱运动,随便的玩票,都非常出色,但按照范晓忻的话,IT才是自己的老本行。所以在华电和和黄积累经验后,范晓忻选择了回归IT。当时他做的是基于汽车产业链的系统。但因为当时现代的那套系统问题颇多,所以作为科班出身的范晓忻决定自己研究一套新系统,结果大获成功,并得到当时北京四大车行中,两家本土企业的青睐。

也正是做汽车供应链系统太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范晓忻看到了基于大数据供应链计算在金融上的商机,所以,他果断地走向跨界转行的道路。

跨界转行:觅到金融技术一片蓝海

《IT时代周刊》:请介绍下个人履历。

范晓忻:大学毕业两年后,我去了和记黄浦旗下和记工商专线,做了三年的时间,最后做到中国区首席代表。2000年开始创业,回归老本行IT,那时候做的是汽车供应链的IT方向。对于发展金电联行,是06年萌发的想法,07年正式做,我们的积淀是从汽车供应链的发展而来。

《IT时代周刊》:现在大家讲的都是跨界,但当时来看,这种事情太前瞻了。你当时怎么考虑的呢?

范晓忻:金融的诱惑更大些吧。

当时,我们的汽车供应链系统做得非常好,但一个在华尔街投行工作的清华师弟看到我们做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后,建议我们转做金融。因为我们的汽车供应链系统非常先进,在他看来我们熟悉数据交换的本质甚至比国外系统的数据还要充分。而这些数据,正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分析供应链系统,解决他们跟银行融资难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最难的是在中国没有信用体系,所以都得通过抵质押来获得融资。通过我们的供应链数据,基本能了解这些企业的供应链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而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供应商的真实情况计算出来的话,那么银行信用机构就可以给中小企业放信用贷款。这里面涉及到商业、个人、政府和司法等四大信用体系,当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图为本刊出品人、总编辑曹健和金电联行董事长范晓忻合影

在欧美等国家,这四大信用体系是捆绑在一起的,违规成本非常高,所以信用体系也比较完善、可靠,中小企业通过纯信用就能借到钱。但在中国,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这一点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所有要有抵押物。

《IT时代周刊》:当时做这个系统的最初设想是什么?

范晓忻:最初的设想是把企业的情况计算明白,就是这个企业到底行不行,未来有没有发展空间,把无法查询的企业信用计算出来。当时虽然没有大数据概念,但我们是通过大量数据建模,透彻分析企业。在这个基础上,银行来判断,要不要给中小企业放贷。

突破重围:击碎行业发展第一块天花板

《IT时代周刊》:第一单纯信用的案件是什么时候做的,当时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

范晓忻:2010年做成第一单纯信用贷款前,经历了各种波折。当时我们给银行上报了几十家企业,全部被否定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跟银行开过有会议纪要的会就多达两百多个。最终,这笔1500万的纯信用贷款达成了,接到银行电话时,我们甚至都不太敢相信。

《IT时代周刊》:第一单批下来之前,总共你们送出去了多少单?

范晓忻:二三十家左右吧,也没有统计过,但这是纯信用的。

当然,我们还能帮企业做增信。比如有些企业是有房产的,可以做抵押贷款,能贷到500万,经过我们的信用计算进行增信后,就能贷到800万,银行也更加放心。

现在,和我们合作的银行差不多有20家。国开行、民生、广发、邮储、平安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我们现在主要的合作伙伴。

《IT时代周刊》:你们帮助中小企业贷到钱以后,从中有多少收益?

范晓忻:大概是贷款额的1%到2%。

《IT时代周刊》:那么,你们目前获得了银行的认证吗?

范晓忻:我们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大数据金融公司,目前能做到像我们这样能够全面分析企业、计算信用、改变信贷模式、监管金融风险的还不多,实践中也受到了政府、银行、企业的认可。不久前,我们获颁了人民银行的全国性企业征信牌照,这也代表了央行对我们在大数据征信领域的认可。

《IT时代周刊》:从2010年做出了第一单,到现在做了多少单这种无抵押纯信用的贷款?

范晓忻:我们没有确切统计过具体数量。截至目前,整个授信金额大约在40多亿元人民币。

转变思维:贷前贷中贷后的一条龙服务

《IT时代周刊》:现在的模式是在汽车供应链的体系中,还是已经跳出了这个领域?

范晓忻:2012年之前,我们还比较纯粹,就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跳出了这个思维,跳出了帮助我们建模的汽车供应链体系,目光从贷前往贷中和贷后转移,不仅服务中小企业,也帮助银行追踪计算贷后风险的状况。

《IT时代周刊》:从业务发展趋势看,是贷前帮助中小企业的市场大还是贷后帮助银行的市场大?

范晓忻简历

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曾任职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主管亚洲地区业务;创办了国内最早的产业链IT服务企业;2007年创立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创了中国信用信息服务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评为“中小微金融创新十大领军人物”。

范晓忻:我认为是两者结合,空间最大。除了中小企业借贷难,现在很多银行在中小企业借贷这块,发展并不是很好。银行赚的是利差,但不良的借贷往往会损失本金。所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同时,也帮助银行做有效的风险监管,才是更为合理的市场发展方式。

注重技术:让借贷造假的行业陋习无所遁形

《IT时代周刊》:你们的最核心技术是什么?

范晓忻:我们除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最重要的是在理念上的创新。从07年至今获得了成功,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对明细数据进行研究。

以前为什么国外很多基于算法的技术在中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这些技术采用的是报表数据,而报表的很多数据都不一定真实、准确。我们分析什么呢?每一张订单,每一笔物流,每一个出入库,每一笔货款,每一次的社保记录等,我们要保证实验室拿到的是全数据。我们从来没要过一张报表,一张合计数据,这就是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基于真实交易数据。

因为贷款难,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惜造假,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信用评价体系中走不通。一方面,我们采用的是企业三到五年的明细数据,这个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我们看的是数据之间的关联,系统会通过数据剔除虚假信息。

《IT时代周刊》:将来会成千上万的客户,那么你们怎么监控?

范晓忻:我们的信用计算、风险监管都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完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并且能够对大批量的企业同时进行监管。一旦企业经营发生波动,风险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

我以前以为银行是做风险管理的,肯定做得特别好。但是现在发现,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真正的做起来,因为银行做的通常是有抵押物、有担保的贷款,而且都重贷前轻贷后,所以风险就来了。有些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甚至到达了百分之几十。

《IT时代周刊》:您对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规划?

范晓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规划。首先,目前一些银行通过我们来量化风险,了解企业的状况,我希望进一步扩大量化风险的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也能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益处;其次,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同时也希望出台某种机制,让我们作为粘合剂,让资金流向有潜力的、真正缺少资金的企业;再次,我们希望能对社会信用体系作点贡献,信用不光是金融的事,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来了,我们掌握了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手段,希望能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据治理作贡献。

猜你喜欢

时代周刊信用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Time—a worldwide news magazine 《时代周刊》——全世界都在读的新闻类杂志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消费有多爽?
第318期《IT时代周刊》最受关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