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台湾这面镜子

2014-05-14木卫二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0期
关键词:纪录片大陆

木卫二

《看见台湾》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又不同于过往那些台湾纪录片,像《无米乐》《翻滚吧,男孩》或是《他们在岛屿写作》。这是一部在天上的纪录片,通篇采用航拍俯瞰。乍一看,形似以前大陆电视上的《神州风采》,有大山大海,有深情的男声旁白。虽在天上,它注视的又是台湾这片土地。有些段落,地面上的人们也会发现这个“近上帝视角”的存在,兴奋地跟摄制组招手致意。

在自由行放宽之前,我们对台湾的经验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于看见的影视剧,从青春校园片到原生台味片,平静、安逸、礼貌、温和。

在很多人设想当中,这可能是一档《国家地理》或者《探索频道》类的影片,会深入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岂不料,《看见台湾》在大段风光介绍完毕后,迅速切入了环境保护的主题。这简直让许多影迷抓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根本不是事儿。

打从当年的《不能没有你》开始,不少人已经做出评价,这故事题材,简直是轻得不能再轻了。放在大陆,随便一个上访故事,无论戏剧性还是感人程度,都远在此之上。大陆影迷对《看见台湾》的质疑,也并非没有根源。当北京雾霾频繁爆表,人们自觉戴上了口罩,兴奋地在社交网络上自嘲,编写段子。这些习惯性的自嘲,令我们埋葬在无可救药的犬儒精神当中,看着山脉被切开,河流被污染,老建筑被拆迁……环境保护变成了一纸空谈,不断在今时今日的大陆上演。而《看见台湾》,它居然发出呼吁:人们在改造大自然的时候,要轻点,慢点,温柔一点。显然,文化语境的不同,造成了《看见台湾》的遭遇尴尬。

如果对比赫尔佐格的《在世界尽头相遇》,碍于技术理念和制作成本,《看见台湾》显然无法满足观众的诸多要求,它不那么有趣,影像的故事性也没那么强。至多,观众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见更壮观、更浓烈的蓝色和绿色。即便是环保主题,它也像足了一部公益片,基本是以呼吁为主,以展露触目惊心的破坏为辅,少有准确的建设性意见,也没有借助其他技巧手法去深化环保主题。一方面,这可能是制作方式所限,由于无法破坏航拍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看见台湾》很难调转枪口,讨论起切实的绿色行动。再有,倘若真的展示太多阴暗面,那么,《看见台湾》就很难以这种话题纪录片的方式去呈现在公众面前。毕竟,没有人想看见台湾的浑身伤疤,包括本土观众,恐怕也不太愿意。所以,《看见台湾》欲抑先扬,玩的还是写文章的常见笔法,煲的还是美味的鸡汤。

作为主流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看见台湾》显然属于电影工业化的一种产物,有别于其他单枪匹马或者行动小分队。即便导演诉说着拍摄想法的从无到有,实际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可是,它的技法确实主流到不能再主流。颇为可惜的是,《看见台湾》没有借得自由行的东风,及时在大陆推广上映。当一个影迷在发亮的电脑屏幕上看过本片,也许,他们只会觉得,这不过是一组会动的风景明信片,以及,一篇不够深入的环保论文。

可在我看来,《看见台湾》不只是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那么简单,它深化了每个人身上的责任感——他们对台湾的今天和未来都负有责任。而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的存在,已经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如今,台湾几乎是一面镜子,不断在诠释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喜欢《看见台湾》的影迷也喜欢:

《亚马孙的眼泪》

韩国MBC电视台制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亚马孙丛林,目睹和感受当地陌生的文明以及人类贪婪对雨林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破坏。该片耗资15亿韩元,耗时250天,并由人气男星金南吉担任旁白,被誉为韩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视纪录片。

《逐冰之旅》

影片记录了《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长达数年的南极冰川考察之旅。他的摄像机镜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星球已经面目全非、越发虚弱。这次跨越三个大洲的旅行,为我们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和人心的拷问。

《海洋星球》

这部片子选取澳大利亚鲨鱼湾这个地点,让人们见证了原始生命的诞生,以及大自然对物种爆发的自控与调节。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贪得无厌地一次次伸出双手向大地、海洋索取,埋藏千百万年的矿藏被无情掘出,原本自由游弋于海中的鱼类遭到过度捕捞。

《一首摇滚上月球》

本片记录了一支叫“睏熊霸”的摇滚乐团,为登上海洋音乐祭的表演舞台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六个老爸之所以聚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家中都有罹患罕见疾病的孩子,为了心中某种不灭的信念,老爸们付出最大的努力,周旋于工作、排练与照顾家人之间。

猜你喜欢

纪录片大陆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海洋星探组 你所不知道的“大陆裙”
等待
冰之大陆
超级蚁穴
冰之大陆
南极大冒险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