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相就是国家利益

2014-05-14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幻象科学家情绪

杨时旸

《举报者》是以一段蛊惑人心的演讲开始的。脸上布满忧国忧民表情的科学家李章焕以国家前途和人类未来作为包装,讲述了自己正在研发的治疗性干细胞技术。他声称,美国人对自己的研究都表示了激赏,以此证明韩国“这个经历过战争的小国如今变得强大了”。台下掌声雷动。从这个画面开始,影片所传递的微妙意味就已经开始显现。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对这部影片会产生特殊的观影感受。曾经的弱国努力崛起的心态,超英赶美的梦想,极具煽动力的演讲以及群情激动的“群众”……

《举报者》像近年来大部分社会议题的韩国电影一样,改编自真实事件。2006年,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博士干细胞造假风波一度沸沸扬扬,这部电影就取材于此。扮演科学家李章焕的演员李璟荣,演技确实出众,他太适合出演这种道貌岸然的形象,无论之前的电影《柏林》中内心复杂外表儒雅的政客,还是本片中忧国忧民却弄虚作假的明星科学家,都能从沉稳中透露出冰冷的一面。

《举报者》设置了双雄对决的传统叙述套路,一边是被视为国家英雄的科学家李章焕,一边是电视台记者尹敏哲。前者努力维护着自己虚构出来的民族英雄形象,后者则在一名举报者的帮助下,努力探究真相。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曝光者”,而真正的“举报者”被配角化了。这个举报者是李章焕的前团队成员,实在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才选择了举报。为了增强戏剧冲突,电影设定了一些人性困境的戏码,比如举报者的女儿患重症,李章焕出资将其送入最好的医院,而这一次举报则将葬送自己的女儿。当然,这部电影最值得观看的并非这些常见的催泪设定,而是它提出问题的意识。

《举报者》剧照。

比如,电影借电视台内部进行选题讨论时大家的发言问道,“真相和国家利益哪一个更重要?”这成为了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贯穿始终的追问。最终,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真相就是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的成长与发展,取决于真正的成绩,而绝非虚构出来的幻象。那样的幻象只能蛊惑人心,最终被戳破时会跌落得更惨。这就引发了又一个问题。关于爱国者和群众力量。电影中那些听李章焕演讲听得如痴如醉的人们都是善良而单纯的爱国者,他们的民族情绪被点燃,找到了可输出崇拜感的偶像,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当这一切要被一个举报者所戳破,他们变得愤怒,在电视台前的蜡烛示威,给记者贴上卖国贼的标签,都变成了一种“乌合之众”的情绪。有时,人们宁愿沉溺于有慰藉感的幻象之中,也不愿让自己清醒地面对真相。就如同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的出租车司机形象,第一次,司机痛斥记者的“卖国”行为,第二次却又抱怨科学家造假祸国殃民,这两次不动声色的言说,两次犹如变色龙般的情绪转变确实就是普通底层民众的样貌,更何况,后来那位司机还抱怨了一句,“要是有钱早就移民了。”这种情绪是不是更加耳熟呢?对于民众的情绪,导演并未有任何指摘的态度,而是平静地叙述与面对。这就是真实的现状,你无处可逃也无可指责。当然,导演也会借片中记者的角色发出一些牢骚,“我们的努力就为了这样一群人吗?”这是符合人物心境的小发泄,最终,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举报者和曝光者仍然坚定着方向,他们的努力就是为了让社会一点点走向更好。

除此之外,《举报者》提出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媒体的独立性,媒体如何不受公众情绪绑架,如何游走于资本与政治之间,如何摆脱利益和人情的困扰等等。从电影本体上讲,《举报者》仍有幼稚的部分,但从问题意识上讲,它却值得去认真对待。如同之前那部大热的《辩护人》一样,它们都描述了有舞台感,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公正的人群。虽然有英雄化的趋向,但由此折射出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深思。而这样的电影在中国观众看来,所提出的问题尤为让人感慨。

猜你喜欢

幻象科学家情绪
欲念森林
假如我是科学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漂浮之物(2)
与科学家面对面
People get to be inside of paintings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