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灰色理论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材料导电性能的研究

2014-05-14冯辉霞罗梓轩鲁华涛陈姣刘生丽张建强

应用化工 2014年5期
关键词:凹凸棒石聚苯胺导电

冯辉霞,罗梓轩,鲁华涛,陈姣,刘生丽,张建强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导电聚苯胺(PANI)是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1-3]。人们研究了诸多合成聚苯胺的方法,化学氧化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辐射合成法、声化学聚合法、物理聚合法和酶催化聚合法等。其中常用的化学氧化合成法需要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独特形貌的聚苯胺纳米材料,但为了深入研究其应用性能,因此,探索优化化学氧化聚合法的反应条件的方法,成为研究热点。

单因素的实验研究方法中,当单一因素变化时,其他条件的交互作用影响是未知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对多个因素做多维度的分析,可以克服单因素方法的弊端,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客观[4-5]。本文基于灰色理论,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聚苯胺导电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明确影响电导率大小的主次因素。并尝试建立具有核壳式结构的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导电材料电导率变化规律的灰色预测模型[6]。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过硫酸铵(APS),化学纯;苯胺(An)、盐酸、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均为分析纯;凹凸棒石(ATTP),工业级。

KDY-1型四探针电阻率/方阻测试仪。

1.2 实验方法

1.2.1 盐酸掺杂聚苯胺(HCl-PAn)的合成 按一定比例将单体An和HCl加入到反应器中,滴加DBSA,搅拌下加入APS水溶液,室温下反应一定时间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酸掺杂导电 HCl-PAn粉末。

1.2.2 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土复合材料(HCl-PAn/ATTP)的合成 反应器中ATTP与水混合搅拌一定时间后,依次加入单体 An、HCl、lDBSA,继续搅拌一定时间。滴加APS水溶液,室温下反应一定时间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HCl-PAn/ATTP粉末。

1.3 电导率的测定

将导电粉末样品压成直径10.0 mm,厚2.0 mm的圆片,用四探针电阻率/方阻测试仪测电阻率,计算电导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HCl-PAn 导电材料

2.1.1 HCl-PAn导电材料合成条件的优化

2.1.1.1 HCl用量的影响 固定其它条件不变,考察HCl用量对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HCl用量对HCl-PAn电导率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HCl addition on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由图1可知,掺杂剂HCl用量的增加,使聚苯胺的电导率增加。这是因为盐酸中H+可以插入聚苯胺分子链之间,酸化可以加速聚苯胺分子链质子化,形成双极子的过程;同时,也增大了双极子分裂成稳定单极子的速率,降低了电子的移动阻力,从而提高了酸掺杂导电聚苯胺的电导率。

2.1.1.2 APS用量的影响 固定其他条件不变,研究APS用量对酸掺杂导电HCl-PAn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APS用量对HCl-PAn电导率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APS addition on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由图2可知,当 APS用量由1.3 g增加1.9 g时,HCl-PAn的电导率呈现线性增加趋势,而当APS用量由1.9 g增加2.1 g时,HCl-PAn的电导率增加变缓。这是因为引发剂APS的加入量会加速聚合反应。在反应初期,随着APS用量增大,初期形成自由基数目增多,粒子碰撞概率增多,导致粒径变大,转化率增大,酸掺杂导电HCl-PAn的电导率也相应提高较快,后期自由基反应速率减慢,电导率增加变缓。

2.1.1.3 DBSA用量的影响 固定其他条件不变,研究DBSA用量对酸掺杂导电HCl-PAn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DBSA用量对HCl-PAn电导率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DBSA addition on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由图3可知,随DBSA用量的增加,HCl-PAn的电导率呈现增加趋势。在聚苯胺的合成中,DBSA起着乳化剂的作用,DBSA可以形成体系中的胶束,聚合反应中,当乳化剂的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越多,乳胶粒也越多,由于粒径分布较宽,极易生成小粒径的胶粒,使得聚苯胺发生乳液聚合,导电性提高。

2.1.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HCl-PAn导电材料电导率的定量分析[7]上述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三个合成条件对酸掺杂聚苯胺HCl-PAn电导率的影响,但三者的交互作用没有揭示,采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以确定影响电导率的主次因素。

在关联系数取 ξ=0.5 时,计算 HCl、DBSA、APS用量的邓氏(灰色)关联度为:

这些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越大,说明该因素对电导率的影响越大。结果表明,影响HCl-PAn导电材料电导率的大小顺序为HCl、APS、DBSA用量。

2.2 HCl-PAn/ATTP 导电材料

2.2.1 HCl-PAn/ATTP导电复合材料的合成 基于优化的HCl-PAn合成条件,合成了HCl-PAn/ATTP导电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凹土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随着凹土用量的增加,HCl-PAn/ATTP导电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呈现增长趋势,当凹土从0.1 g增大到0.45 g时,电导率增加较缓,当凹土由0.45 g增大到0.55 g时,电导率增加较快,而当凹土增大到0.8 g以后,电导率增加较慢。这可能是由于链状的聚苯胺包覆在凹土棒晶结构表面,核壳式结构的HCl-PAn/ATTP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使得在复合材料网络间电子传递更容易,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

图4 凹土用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ATTP addition on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2.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土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的预测[8-9]表1列出了凹土添加量为 0.11,0.33,0.55,0.77,0.99 g 时电导率的实测值与模拟(预测)值。

表1 凹土添加量对电导率的影响Verhulst模型Table 1 Effect of ATTP addition on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Verhulst model

由表1可知,平均模拟精度为97.69%,一步预测精度为99.13%。电导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残差在2.22% ~3.33%范围之间,呈现出了较高的预测精度。这说明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土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是可行的。

3 结论

(1)研究了HCl-PAn的合成条件,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分析了各合成条件对电导率的影响程度,得到了影响的主次因素顺序为:HCl>APS>DBSA量。

(2)分析了以凹凸棒石为核,把聚苯胺吸附聚合在其表面,形成具有核壳式结构的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建立了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凸棒石导电材料电导率变化规律的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凹凸棒石用量的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凹凸棒石量对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呈现饱和S型增长趋势。本研究得到的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3)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土导电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模拟值与预测值都呈现出较高的精度。结果表明,以灰色系统理论在预测单一反应条件对盐酸掺杂聚苯胺/凹土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的预测中是可行的。

[1]MacDiarmid A G,Chiang J C,Richter A F,et al.Polyaniline:A new concept in conducting polymers[J].Synth Met,1987,18:285-290.

[2]MacDiarmid A G,Epstein A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nducting Polymers[M]//Prasad P N,Nigam J K.Frontiers of Polymer Research.New York:Plenum Press,1991:259-270.

[3]谢英男,詹自力,张红芹,等.有机磺酸掺杂聚苯胺的气敏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4):66-69.

[4]Deng Julong.Introduction to grey system theory[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1989,24:1-2.

[5]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Xu Gang,Yang Yongping,Lu Shiyuan,et 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Energy Policy,2011,39(5):2343-2351.

[7]冯辉霞,鲁华涛,刘生丽,等.基于灰色理论的掺杂态导电聚苯胺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3,44(20):2919-2920.

[8]冯辉霞,邵亮,王毅,等.氨基磺酸掺杂导电聚苯胺/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7,38(10):1731-1733.

[9]Qiu Jianhui,Feng Huixia.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An/ATTP/PE conductive composit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6(S2):444-448.

猜你喜欢

凹凸棒石聚苯胺导电
聚丙烯注塑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巯基乙酸改性凹凸棒石的制备及其对砷(V)的吸附
导电的风筝
凹凸棒石对重金属吸附钝化的研究进展
聚苯胺-氧化铁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应用
CPS导电回路电动斥力的仿真计算
聚苯胺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一种硅基导电橡胶
聚苯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