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容

2014-05-12李鼎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董仲舒

【摘 要】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立足于汉代政治的需要,在广泛吸收当时各家学说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庞大儒学体系。他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对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将简单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董仲舒 天人感应 思想内容

Abstract: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 should he based on the politics of Han Dynasty, in the broad absorption when the theory basis, to build a huge system of "heaven" in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He put forward the "heaven and man" thinking on China's ancient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system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content of Dong Zhongshu "heaven and man" thinking.

Key words:Dong Zhongshu;Heaven; Ideological content

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立足于汉代政治的需要,再广泛吸收当时各家学说,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构建了一个以“天”为基础,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庞大儒学体系。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天作为宇宙的本体与本源出现,天与人之间存在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并且通过阴阳五行的循环运行,“天”作用于宇宙事物、人类社会之中,达到了宇宙自然与人类应然的统一[1]。

一、以“天”为本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核心内容是以“天”为本,“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既然“天”是董仲舒思想中的宇宙本体,那么宇宙本体之“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实际上,董仲舒论本体之天时,认为“天”有三重含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道德之天。

自然之天,是“天”原始的含义,象征自然界不受人控制的自然规律作用于宇宙万物。董仲舒之“天”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其自然之天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以衍生宇宙的模式展现出其自然义,或者说是以自然之天突出宇宙图式。在他看来,“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2]63这里“天”有两义:一是“天有十端”,“天之数”的宇宙自然本体义;一是“天为一端”的宇宙组成部分,与地相对的天空。天地、阴阳、五行作为自然物质性的存在,他们共同构成宇宙演化的基本元素。

神灵之天,也称主宰之天、意志之天,是具有人格意志的天作为至上神统治宇宙万物,能够赏罚奖惩人类及人类社会[3]。董仲舒提出神灵之天的目的是试图解决自然之天与人类应然世界的隔阂。“天意”、“天志”的出现表明本无意志的自然之天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志,而且天的“意志”隐晦难现,只要通过自然阴阳五行的运行才能体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观念引入“天”所象征的宇宙生长过程,这是理论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他看来,神灵之天已经成为天地万物与人类的母体和本原,确立了它在宇宙中的至上地位,自然之天正是在神灵之天的支配下运行,作用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

道德之天,是天的道德伦理属性。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敬德保民”思想中就有以人类道德伦理上达于天的倾向,受命王者必须体恤天之仁德并修明德性行,方能祈天永命。但基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一倾向仍处于粗浅,朦胧状态之中,“天”究竟如何将自己的目的和意志表现给有德之人,尚缺完备的理论形式与途径。董仲舒提出的“道德之天”继承了“敬德保民”思想,突出了先秦天人思想中的道德之义,并重新树立起天作为至上神的地位,通过赋予天以道德义的形式表现自身的主宰性。他认为,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宇宙运行之所以周而复始,都是道德之天作用的结果[4]。

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神灵之天,在董仲舒“天”的思想中的含义即是如此。董仲舒的“天”并不是分而论之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自然、神灵、道德之义只是董仲舒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时之用,彼此间的关系表现为神灵之天通过自然之天表现其意志,伦理道德成为神灵之天的内在属性,神灵之天具备了道德之义,又通过自然之天的变化体现出其意志。

在董仲舒看来,“天”为至上神,万物之始。他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2]70因此,人当事“天”如父,“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二、人副天数

董仲舒以“天”为本,只是确立了天的本体义,要使天作为宇宙本体作用于自然与人类,还必须将天与自然、人类社会建立起沟通的可能,因为董仲舒个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客观现实生活,所以天与人的关系成为思想的重点[5]。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他说“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2]66,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的形体结构、血气性情也必定与天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董仲舒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董仲舒说:“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唳唳,象星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2]75,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这相同的模式;他还说:“身犹天也,输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2]75”,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其次,不仅人的生理构造是“天”之模式的复制品,就连人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也与天相同。董仲舒说,人“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衰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也,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2]75将人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与“天”相附和;他还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2]64因此,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71

通过以上所述,董仲舒论证了“天人同类”,为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同类互感

董仲舒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同类相动”思维方法,并把它作为普遍的分析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他认为同类相感相应。同类相感响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同类相感相通,同类相推[6]。

同类相感相通是同类事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表现为一种链式模式的反应。

同类相推,是从天人同属一类而具有共同属性出发,从一类中的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类推出同类其他事物同样具有这种属性。“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2]71

从以上两方面出发,董仲舒认为同类事物之间都能够发生感应,他说“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然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2]75董仲舒还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感应不是没来由的,而是有其内在根据的,他说“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也。其动以声为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2]76宇宙中凡属同类的事物都能彼此共鸣或激励,并能够影响同类的其他事物,即“同类互感”。综合来说,既然同类事物之间能够发生感应,而“天”和人又是同类事物,那么,“天”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就能够产生感应,也就是“天人感应”。

四、阴阳五行的天人系统模式

为了更进一步佐证天人感应说的合理性,董仲舒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阴阳思想从最初具体的天地现象逐渐升格为天地之气。阴、阳分而为气,从天、地出发,合而为之成万物,从阴阳之象到阴阳二气,阴阳成为介乎于虚实之间、心物之间的特殊物质,无处不在。五行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发生无线变化的基础,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直观经验观察的结果[7]。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稽。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秸作甘。”经过商代对五方空间方位的认同,西周以后至春秋战国,五行从五种物质整合为五行、五方、四时、五帝等系统模式,如映射在天上,即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在地上就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而在人间则摇身一变为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董仲舒将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相结合,提出宇宙天人系统模式。阴阳、五行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是作为构成系统的运行功能和力量而存在的,并且二者在系统中还存在着层级、方向的区别,阴阳处于事物深层,作为事物变化的根据,五行则是作为表层结构,来具体说明事物的复杂变化。阴阳为纵线,五行为横线,二者构成了和谐共处的宇宙天人系统结构。

作为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为维护汉朝中央大一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参考文献

(1)(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 中华书局,1992.203.

(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8.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407.

(5)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4.

(6)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326

(7)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1957(5).13.

简介:李鼎,商丘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董仲舒
碍眼与碍心
不公开表扬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三年不窥园